跳至內容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6°03′43.7″N 120°19′05″E / 36.062139°N 120.31806°E / 36.062139; 120.31806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
別名亨利親王飯店、亨利王子飯店
概要
類型飯店
地點青島市
地址太平路29號(飯店原址)
太平路31號(旅館部舊址)
起造1899年1月(飯店)
竣工日1899年9月
翻新1913年
拆除日1998年(飯店及音樂廳)
技術細節
層數2層(飯店)、3層(旅館部)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飯店:不詳
音樂廳:羅克格
旅館部:李希德
建築商飯店:上海信義洋行
音樂廳:廣包公司
旅館部:李希德(建築公司)

36°03′43.7″N 120°19′05″E / 36.062139°N 120.31806°E / 36.062139; 120.31806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德語:Hotel Prinz Heinrich[1][2][3],又譯亨利親王飯店[4]亨利王子飯店[5][6][7][8],為青島德占時期的飯店,位於今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始建於1899年,以時任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司令普魯士親王海因里希命名,先後建有飯店、音樂廳、旅館部三座建築,為青島第一座大型飯店[5][9]。日本占領青島後改為日資青島大飯店的一部分,抗戰以後各建築逐漸改為政軍機關辦公樓,改革開放後旅館部舊址恢復飯店用途並保存至今,而飯店與音樂廳舊址於1998年拆除。

歷史

建成之初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遠景,右側為正在建造的德華銀行青島分行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後,膠澳總督府於9月2日公布青島第一份城市規劃,10月開始土地售賣[1][10]。城市建設之初的青島住房極為匱乏,僅有個別高級官員與軍官住在新建的別墅中,大部分歐洲僑民仍住在中式草房裡[2]。在此種情況下,上海德國商人菲利普·利德爾(Philipp Lieder)買下了威廉皇帝海岸(Kaiser-Wilhelm-Ufer,今太平路)一片臨海的地塊,並於1899年1月開始在此建設一座高檔酒店,同年9月竣工,以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時任德國海軍東亞分艦隊司令海因里希親王之名,命名為海因里希親王飯店[1][10]。該飯店的設計師不詳,承建公司為上海信義洋行(H. Mandl & Co.,利德爾為該公司所有者之一)[1][2][10],利德爾的雇員威廉·布申多夫(Wilhelm Buschendorff)負責監督施工及內部裝修,並在飯店竣工後任經理[10]

可能由於青島當地的德商巨頭對利德爾的飯店管理能力不甚滿意,1900年7月3日,德華銀行青島分行禮和洋行青島分行、上海信義洋行等公司集資250000墨西哥銀圓成立青島旅店業股份公司(Tsingtau Hotel Actien-Gesellschaft),並於三天後的7月6日以195000元的房產費用和30000元的地產費用從利德爾手中買下了海因里希親王飯店[10][11][12]。飯店的經理人選曾多次變更,威廉·布申多夫於1901年3月離開青島,由克里澤(A. Kriese)接任,同年赫爾曼·安德森(Hermann Andersen)接任。1903年6月3日,布申多夫再次任經理,直至1904年12月21日。洛倫茨·施道姆(Lorenz Storm)1904年12月21日至1909年任經理,之後為卡爾·亨德特馬克(Carl Hundertmark),直至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10][13]

擴建

約1914年的青島前海沿,右側為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與旅館部,左側三層平頂建築為中和飯店

1903年,青島旅店業股份公司決定在奧古斯特-維多利亞灣(Auguste-Viktoria-Bucht,今匯泉灣)建設另一座酒店,命名為海濱旅館[註 1],1904年開業[10][12][13]。此外,該公司還決定在海因里希親王飯店北側的空地上建設一座音樂廳,並舉行設計競賽。1904年,建築師羅克格Curt Rothkegel)贏得一等獎,音樂廳遂按照羅克格方案於1905年建設,由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10][12][13]。海因里希親王飯店音樂廳是羅克格在中國的第一個設計作品[10][13],同時可能是羅克格作為獨立建築師的第一個作品[15]

1911年,青島旅店業股份公司因內部分歧,及兩位董事會重要成員相繼離青回國而宣告解散[16]。同年7月,哈利洋行收購了海因里希親王飯店[10][13]。當時的青島已成為遠東著名旅遊度假城市,每年夏天各大飯店的房間床位都會非常緊張[17],哈利洋行因此在買下飯店後不久便決定在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西側、與中和飯店之間的空地建設旅館部(Logierhaus)。旅館部由李希德Paul Friedrich Richter)設計並承建,1912年6月竣工開業[10][13][17]。此次擴建後,海因里希親王飯店共有附設浴室和衛生間的房間170個,另有女賓室、閱覽室、吸煙室、俱樂部、會議室、檯球室,音樂廳亦曾用於放映電影,住宿費每月100元至150元[9]。1913年,飯店曾經歷改建[18]。1914年春,哈利洋行又收購了旅館部西側的中和飯店,由此近乎壟斷青島旅店業[10][13][17]

1914年後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旅館部舊址一帶遠眺,2017年8月

1914年8月青島戰役爆發後,飯店被臨時徵用為野戰醫院,用以收治德軍傷兵[10][13][17]。同年11月日軍占領青島後,德國人財產被全部沒收,海因里希親王飯店曾為日本陸軍俱樂部「偕行社」所使用[17]。1915年,日本商人尼野源二郎等人成立青島大飯店株式會社(日語:青島グランドホテル株式会社,英語:Grand Hotel Co., Ltd),將原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與中和飯店一併改為青島大飯店[9][16][19]1928年日本入侵山東時,日軍第3師團司令部曾設於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舊址[20]。1938年日軍再次占領青島後,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舊址改為日軍獨立混成第5旅團(「桐部隊」)司令部[9][6][21],旅館部舊址仍為青島大飯店[22]

1945年日本投降後,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舊址改為青島市參議會辦公樓,音樂廳舊址為青島市參議會禮堂,時而作為劇場使用[9][註 2]。旅館部舊址則改為駐青美軍憲兵司令部[23]。1949年6月解放軍接管青島後,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舊址改為青島市政協辦公樓,音樂廳舊址改為政協禮堂[5][24],旅館部舊址改為青島市婦聯辦公樓[25]。改革開放後,旅館部舊址改為棧橋賓館(現名「棧橋王子飯店」),恢復旅館用途[26]。1992年9月3日,因青島市人民政府東遷,青島市政協遷出海因里希親王飯店舊址[27]。1998年,海因里希親王飯店及音樂廳舊址被拆除,原址現為泛海名人酒店[17][24][26]。2000年,海因里希親王飯店旅館部舊址以「亨利王子飯店舊址」之名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28]

建築特色

飯店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位於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與威廉街(Wilhelmstraße,今青島路)路口西北角[29],建築面積3611平方米,平面為矩形,建築為磚石木結構,地上2層,層高約4米[5][7]。正立面採用歐洲旅館常用的三段式劃分、中軸對稱布局,中段和兩端略微向前凸出,頂部起曲線山牆。正門位於中段,處理為三座並排的拱券式門洞,以多級台階與地面相連,除中段與兩端以外部分則為雙層木構外廊[5][6][7]。牆基以花崗岩砌築,外牆以中式灰磚砌成,坡屋頂覆以中式灰瓦[2],屋頂開尖頂老虎窗。1913年改建後改為黃色外牆與紅瓦坡屋頂[6][7]

建成之初的飯店,正門內為高大開闊的門廳,擺設着綠色皮質沙發,門廳後方為樓梯間,兩側則通往寬大的外廊。正門左側依次為餐館、檯球室、閱覽室和一間可容納80個客席的大宴會廳,正門右側為活動室和幾間客房,其他客房位於二層,40間客房均配有獨立浴室,中段面海處設有一間女士專用沙龍。自南側的外廊上可眺望海岸街景與青島灣風光。1899年9月30日的上海《德文新報》曾有文章描述道:「當人們從海岸駛近青島城時,這座恢弘而舒闊、在夜間配有炫目的照明燈的歐式建築群呈現出一幅十分壯麗的景象。」[6][29]

飯店整體具有殖民地式建築的特點[7],同時大量使用中式建築材料,帶有明顯的應急色彩[2]。外立面裝飾亦帶有中式建築元素,如東側外牆的「壽」字符號、中段山牆上的銅錢裝飾,以及模仿中國傳統客棧廊柱結構的外廊[2]。此種在歐式建築中採用中式元素的現象,多出現於世紀之交時建造的德占時期早期建築,如德國海軍第三營營長官邸山東鐵路公司[30],在此後的建築中則很少出現[31]。青島學者袁賓久認為,此種現象可能是由於青島城市建設之初缺乏德國本土專業建築師與建築材料,因而德國業主出於應急需要就地取材,並部分採用中國工匠的設計[30]。生於青島的德國學者馬維立則認為,許多德國人到中國後便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了興趣,使得在建築中運用中式元素的做法成為時尚,體現了德國業主對此種「異國風格」的欣賞[32]

音樂廳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音樂廳位於海因里希親王街(Prinz-Heinrich-Straße,今廣西路)與威廉街(今青島路)路口西南角、飯店中軸線的正後方,與飯店相連,高度也與飯店保持一致[15][33][34]。建築為磚木鋼混合結構,地上1層,地下1層[18]。該建築外立面以具有拜占庭風格的連續拱券檐口為特色,牆面僅有石砌勒腳等少量裝飾,屋頂為瓦楞鐵皮鋪成的蒙莎屋頂英語Mansard roof,屋頂上設有造型獨特的通風孔,除南側與飯店連通外東側亦設有出口,建築整體具有德國青年派風格。音樂廳內部僅以東面的五扇大窗採光,舞台位於北側,廳內可容納400至500人,比水師飯店的禮堂大出一倍。音樂廳東側與街道保持一段距離,並建有花園(花園原址1990年代時已用於造房),如此可避免戶外聲音傳入音樂廳內,同時行人可以有充分的空間欣賞音樂廳的東立面。[12][15][33][34][35][36]

該建築為建築師羅克格的早期作品,儘管接建在飯店後方,受到位置、採光等方面的限制,但羅克格以嫻熟的建築語彙將其一一彌補。整座建築彰顯出年輕建築師的活躍思維與創作激情。羅克格以此為起點,在青島、天津北京等地留下了多處優秀作品。[15]

美國前外交官江似虹(Tess Johnston)曾如此描述音樂廳:「這幢可愛的新派藝術建築……不僅接待城市音樂會和文化活動,而且還是會議以及其他小型團體的活動會場。儘管外部沒有什麼變化,但內部卻在過去的90年中經歷了大量的改造。幸而那高高的拱形大窗依然可以讓大廳浸滿陽光,新派藝術風格還被較好的保留。顯然,大廳還可以使用並一直被使用……」[37]

旅館部

海因里希親王飯店旅館部位於飯店西側並與之相連,占地面積2570.12平方米,建築面積2989.42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3層,地下1層。臨街的南立面為石基粉牆外廊式,中軸對稱布局,中軸臨街處開大門,頂部起曲線山牆,山牆上雕刻花草紋飾。牆基以花崗岩粗面石砌成,並開有拱形半地下室窗,地上樓層各窗多為長方形,窗台以花崗岩條石砌築。正面東西兩端各設一凸出的陽台。屋頂為紅瓦坡屋頂。建築師李希德嚴格按照德國青年派風格設計了該建築,整個外立面鮮有繁瑣的裝飾,給人簡潔明快的感覺。[5][38][39][40][41][42][43][44]

注釋

  1. ^ 部分資料提及海濱旅館曾有「海因里希親王海濱旅館」(Strandhotel Prinz Heinrich)的全稱[14]
  2. ^ 有說法稱飯店舊址抗戰後曾為國民黨青島市執行委員會(國民黨青島市黨部)辦公樓[5]。另參見條目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大樓

參考資料

註腳

  1. ^ 1.0 1.1 1.2 1.3 Matzat(2013年),第46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王棟(2017年),第75頁
  3. ^ 袁賓久(2009年),第212頁
  4. ^ 青島市文物局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2004年),第91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1999年)
  6. ^ 6.0 6.1 6.2 6.3 6.4 李明(2010年),第208頁
  7. ^ 7.0 7.1 7.2 7.3 7.4 宋連威(2005年),第125頁
  8. ^ 魯海(2016年),第210頁
  9. ^ 9.0 9.1 9.2 9.3 9.4 魯海(2016年),第211頁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Matzat(2015年)
  11. ^ Matzat(2013年),第46-47頁
  12. ^ 12.0 12.1 12.2 12.3 王棟(2017年),第77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Matzat(2013年),第47頁
  14. ^ 謝萌萌 & 張文艷(2014年)
  15. ^ 15.0 15.1 15.2 15.3 王棟(2011年),第40-41頁
  16. ^ 16.0 16.1 王棟(2019年)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王棟(2017年),第79頁
  18. ^ 18.0 18.1 徐飛鵬等(1992年),第39頁
  19. ^ 李明(2010年),第208-210頁
  20. ^ 神野良隆(1928年)
  21.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1995年)
  22.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2002年)
  23. ^ 魯海(2015年),第7頁
  24. ^ 24.0 24.1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2006年),第231頁
  25. ^ 魯海(2016年),第211-212頁
  26. ^ 26.0 26.1 魯海(2016年),第212頁
  27. ^ 青島年鑑編輯部(1994年)
  28. ^ 青島市規劃局 & 青島市文化局(2006年)
  29. ^ 29.0 29.1 Warner(1994年),第269頁
  30. ^ 30.0 30.1 袁賓久(2019年),第321頁
  31. ^ Lind(2011年),第117-118頁
  32. ^ 賀中 & 王棟(2018年)
  33. ^ 33.0 33.1 Warner(1994年),第271頁
  34. ^ 34.0 34.1 袁賓久(2009年),第384頁
  35. ^ 李明(2010年),第214頁
  36. ^ 宋連威(2005年),第125-126頁
  37. ^ 王棟(2017年),第77-78頁
  38. ^ 袁賓久(2009年),第213頁
  39. ^ 王棟(2017年),第78頁
  40. ^ Warner(1994年),第273頁
  41. ^ 徐飛鵬(2006年),第137頁
  42. ^ 李明(2010年),第212頁
  43. ^ 宋連威(2005年),第127頁
  44.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2006年),第230頁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