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淮安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淮安城,又稱山陽城[1],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明清時,為淮安府城山陽縣附郭。城池原由舊城、新城、夾城三城組成,是中國僅有的三城相連的古代城池。民間稱之為「鐵打的淮城」[2]

民國之前,所稱淮陰城亦是淮安城[3]

歷史

東晉義熙年間,設山陽郡。郡治山陽城在今洪澤區岔河鎮附近,何時移至淮安城,尚待考證[1]。淮安城的建築史最早追溯到,東晉永和五年(349年),時任守將荀羨所築城池[2]。或認為,永和年間所築城池在何處,尚難明斷[1]。唐朝上元二年(675年)、大中十年(860年),先後兩次修葺城牆。南宋時,為軍事重鎮,故有多次修葺。明初,城牆外加包磚。城周10里,東西南北各有城門,分別為瞻岱門(東城門),迎薰門(南城門),慶城門(西城門),承恩門(北城門)。此為舊城。舊城為棋盤式街巷格局[2]。共有39條街、77條巷、20個坊和17個市[1]

元末,張士誠部將史文炳駐守淮安,在舊城以北築土城。明代洪武后,逐漸增築。此為新城,城周7里。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犯境,始建聯城,俗稱夾城。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年間,多次修整[1]。清以來,漕運總督移駐清江浦,公署多駐清江浦。1958年後,淮安城牆逐漸拆除,磚石用作鋪路材料[1],現僅存一段長約500米的舊城土垣。

淮安城共有水關九處。舊城水關三處,西水關現名為磯心閘;北水關;巽關。新城水關二處,北水關即古末口;南水關。聯城水關四處,東南水關亦曰巽關。共有兩條貫穿舊城、聯城、新城的城內河流,分別是市河、文渠[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淮阴市志上册》第 一 卷》第二章 治 所 公 署》第一节 历代主要治所、第二节 城 池. 淮安地情網.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簡體中文). [山陽郡治]晉義熙七年,置山陽郡於山陽城(位於今白馬湖北側岔河鎮附近)。宋、齊、梁、陳沿襲,其間郡治北移,然何時移至今淮安城,尚得考證。[……][淮安城]舊志載,東晉穆帝永和八年(352年)始築山陽城。然而當時山陽城築於何處,尚難明斷。較明確的是,隋唐就有楚州城(後來稱為淮安舊城)。南宋孝宗時[……]街道方正,形如棋盤。城內共有39條街、77條巷、20個坊和17個市。[……]本世紀50年代,淮安城被拆毀,磚石大都用作鋪路材料。 
  2. ^ 2.0 2.1 2.2 2.3 董樹華. 明清时期淮安城池街巷格局与特色. 2021-04-01 [2022-06-11] (簡體中文). 
  3. ^ 星辰. 碑碣中的“淮阴城”. 文史淮安全球資訊網. 2019-07-28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