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白海

座標65°30′N 37°30′E / 65.500°N 37.500°E / 65.500; 37.5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海
白海在北極的位置
白海
白海
白海在北極的位置
座標65°30′N 37°30′E / 65.500°N 37.500°E / 65.500; 37.500
類型
所在國家俄羅斯
表面積90,000 km2(34,700 sq mi)
平均深度60米(197英尺)
最大深度340米(1,115英尺)
參考[1][2]

白海(俄語:Белое море卡累利阿語芬蘭語Vienanmeri)是巴倫支海的延伸部分,位於俄羅斯境內,為俄羅斯內海[3] 。西面為卡累利阿共和國,北面為科拉半島,東面為卡寧半島。面積8.9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7米,最深處350米。該海域夏季海水溫度6~15℃,冬季溫度低於1℃。海水鹽度24~34.5。結冰期約為6~7個月,11月至第二年5月初。[1]

白海包括四大海灣:梅津灣德維納灣奧涅加灣坎達拉克沙灣[1]

該海域主要港口有阿爾漢格爾斯克北德文斯克奧涅加白海城坎達拉克沙。主要島嶼有索洛韋茨基群島。有潮汐發電廠。有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通往波羅的海[2]

地理

根據國際海道測量組織劃定,北海的北界為摩爾曼斯克海岸線上的斯威托諾斯角俄語Святой Нос (мыс, Мурманская область)(東經39°47』)至卡寧角的兩點連線。[4]

地形

白海有四大海灣:東北的梅津灣、東南的德維納灣、西南的奧涅加灣和西側坎達拉克沙灣,其中梅津灣正對科拉半島。這四個海灣由漏斗形的「北海咽喉俄語Горло Белого моря」相連。注入白海的河流包括注入梅津灣梅津河庫洛伊河、注入奧涅加灣奧涅加河維格河、注入德維納灣北德維納河、注入坎達拉克沙灣波諾伊河溫巴河,以及直接注入中央「北海咽喉」的瓦爾祖加河凱姆河[1][2]

南岸城市北德文斯克的夏日
坎達拉克沙灣

白海中島嶼密布,但皆是小島,其中最主要的是白海中央、奧涅加灣附近六座島嶼組成的索洛韋茨基群島。奧涅加灣上的基島亦因其上古老的修道院而知名。[2]

奧涅加灣基島的海岸

海床情況

白海海床極其崎嶇不平,高處有如正中凸出水面的索洛韋茨基群島,而低處則如坎達拉克沙灣中一處極深的海域,被稱為「坎達拉克沙空洞」。咽喉區域非常淺,最深不過50m,而北部由於有海底隆起的原因更是只有不到40m深。這段淺海阻礙了和巴倫支海的海水流動[2][3]。此外,各區域的海床材質差異亦較大,其中中央海區和德維納灣的海床主要由泥沙組成,而奧涅加灣坎達拉克沙灣的海床則是岩石和沙混合。海岸線上時常會有冰川時代沉積物出現。西北部的海岸線較高,但相對其他地方而言較為平緩。[1]

水文

白海的潮汐類型為半日潮,即一日中漲落兩次。潮汐在咽喉海域速度較慢,大約為1km/秒,而在幾處海灣中速度明顯更快(在坎達拉克沙灣為1.3km/秒,在奧涅加灣為3.6km/秒,在梅津灣為9km/秒)[1]。此外,海灣中的潮高也顯著高於咽喉海域的潮高:在中心大概只有1米,而在南部的奧涅加灣可達10米。由於白海較淺,浪高較低,平均只有1米,而最高也只有3-5米[3]

兩張白海的衛星圖,上圖拍攝於2000年4月23日,下圖拍攝於2001年5月3日

每年,注入白海的各條河流總共帶來227-251立方千米的淡水[5],其中以南岸的河流居多。帶來淡水最多的北德維納河在雨水豐沛的年份可帶來171立方千米淡水,而梅津河奧涅加河凱姆河以及維格河則每年分別帶來38.5、27.0、12.5和11.5立方千米的淡水。由於其中大部分河流在五月解凍,40%的淡水會在該月份湧入白海,而在二月和三月注入的淡水則較少。注入淡水數量的月份差異導致白海的海平面會在一年當中有所升降,促進其和巴倫支海之間的海水流動。[2]這兩片海域一年總共交換大約2000至2200立方千米的海水[3]。春季淡水的大規模湧入還會導致白海表層(10米左右)的鹽度下降。在西部海域會下降至26-27‰,東部為22-23‰,而在德維納灣可低至10-12‰[3]。此外,這些湧入的淡水為白海帶來了較多的硅酸鹽,且濃度會在一年中根據注入淡水數量而變化。[6]

氣候

白海的氣候環境大致處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之間,多雲和。秋冬季白海多風,風速可達8km/小時,而10到11月更是常見風暴。白海冬季盛行東南風,將南方的冷空氣帶到白海上空,平均氣溫為零下15℃,北方水域則由於大西洋上空的暖空氣相對溫暖,氣溫在零下6-9℃之間。而當北冰洋上空出現反氣旋時,則盛行風會變為東北風,導致北極的冷空氣湧入白海上空,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25℃[3]夏季白海寒冷、多雲而潮濕,盛行東北風,平均氣溫約為8-10℃,而當出現少見的東南風時大陸上的暖空氣會被吹到白海上空,氣溫可升至16-17℃,甚至有時可達30℃。北部的年降雨量為282毫米而南部則為529毫米。[1][3]

在10至11月,白海會封凍,一直持續到來年的5-6月。一月白海北部水溫為零下1.9℃,中部為零下1.3-1.7℃,而在四個海灣則為零下0.6-0.7℃。水溫差異係由各處鹽度不同而導致,且正因為此每年白海各處解凍和封凍的時間亦不相同。[1]海面上90%的冰層為浮冰,且會不停向巴倫支海方向飄動。冰層厚度一般為40厘米,但在寒冷的冬季可達150厘米。[3]夏季白海水溫會回暖至16-17℃,但北部仍然相對較冷,僅有7-8℃[1]

白海深處的水溫穩定在-1.4℃,鹽度則穩定在30‰。水溫隨水深下降的規律在白海各處均不盡相同。比如在德維納灣的出口水溫在12-15米深處就降至零度,但在坎達拉克沙灣的出口要到65米深處才會降至零度。[3]

歷史

大諾夫哥羅德的居民最遲在11世紀就已經得知了白海的存在,此後他們迅速探索這片海域以便航運和獲取皮草。首座建於白海海岸上的城市為北德維納河沿岸、建於13世紀末的霍爾莫戈雷。1492年,一支載有穀物以及代表伊凡三世的大使的船隻啟航前往丹麥,標誌着霍爾莫戈雷成為俄羅斯第一座國際港口。[7]

1635年繪製的白海地圖
索羅維斯基修道院

1553年,英國航海家理查德·錢塞勒乘「幸運愛德華號」前往霍爾莫戈雷以求通過東北航道開闢羊毛市場,他因此成為第一位造訪白海的西方人。原本與他同行的還有休·威洛比指揮的兩艘船隻「好望」號和「堅信」號,他受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和240位倫敦的商人贊助,前往探索一條從北方抵達印度中國的航線,但他的兩條船隻在半途被風暴吹離並因此沉沒。[8]沙皇伊凡四世在得知理查德靠岸的消息後將他邀請至莫斯科,並設宴款待了他[9]。理查德於次年返回倫敦。他向英國王室講述了大量尚不為西歐人所知的俄羅斯地理情況,並轉交了一封沙皇的信函。沙皇在信中提到俄羅斯迫切想和西方建立貿易上的往來。1555年英國女王瑪麗一世設立莫斯科公司,該公司隨後通過白海和俄羅斯進行各種貿易,尤其是皮草貿易。[10][11]

此後,荷蘭商人也利用白海水道同俄羅斯進行貿易,霍爾莫戈雷一時變得極為繁忙。很快,霍爾莫戈雷的弊病便暴露:該港口依賴於較淺的河流泊位,故而能停泊的船隻較少[7]。但彼時的沙皇伊凡四世並沒有選擇拓寬霍爾莫戈雷的港口,而是於1584年在河流下游建立了一座名為「新霍爾莫戈雷」的新城。該城在1596年改為其現在的名字「阿爾漢格爾斯克」。[12]

從15世紀到18世紀,白海一直是貨物進出俄羅斯的關鍵水道,但在1703年聖彼得堡建城後該港作為一個通過波羅的海鏈接龐大歐洲市場的不凍港使得白海水道的重要性有所減弱,而1916年起新建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成為了俄羅斯北部貨物海運的重心。[1]1933年,白海-波羅的海運河竣工,將白海和波羅的海打通。

生態與經濟

白海分布有超過700種無脊椎動物、約60種魚類和多種海洋哺乳動物,包括白鯨港灣鼠海豚,而弓頭鯨座頭鯨北瓶鼻鯨虎鯨則頗為罕見。[13][14]

白海沿岸漁業不甚發達,主要捕撈對象為豎琴海豹環斑海豹鯡魚寬突鱈大西洋鱈大西洋鮭,亦有發展中的海草種植產業。[1][2][3]

此外,由於白海-波羅的海運河的建立,船隻可從奧涅加湖出發經白海前往聖彼得堡,並通過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前往伏爾加河裏海黑海亞速海沿岸的港口。白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包括阿爾漢格爾斯克奧涅加梅津凱姆坎達拉克沙溫巴。雖然白海會在冬季封凍,但由於有破冰船全年皆可通航。[2]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White S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蘇聯大百科全書 (俄語)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White S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A. D. Dobrovolskyi 和 B. S. Zalogin "Seas of USSR. White Se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scow University (1982) (俄語)
  4. ^ 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 3rd edition (PDF).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1953 [28 Dec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0-08). 
  5. ^ Alexey K Pavlov; Colin Andrew Stedmon; A V Semushin; Tonu Martma. Linkages between the circ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White Sea, Arctic Ocean.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14, 119: 1–13 [2022-09-07]. doi:10.1016/j.csr.2016.03.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7). 
  6. ^ Andreas Krell; Caroline Ummenhofer; Gerhar Kattner; Andrew Donatovich Naumov. The biology and chemistry of land fast ice in the White Sea, Russia—A comparison of winter and spring conditions. Polar Biology. 2003, 26: 707–719 [2022-09-07]. doi:10.1007/s00300-003-054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7). 
  7. ^ 7.0 7.1 霍爾莫戈雷城市官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俄語)
  8. ^ March, G. Patrick. 3: Ivan IV and the Muscovite Drang nach Osten. Eastern Destiny: Russia in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ers. 1996: 26 [2017-02-08]. ISBN 9780275956486. It was in pursuit of a northeast passage that the English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Richard Chancellor arrived in Kholmogory in 1553. 
  9. ^  Laughton, John Knox. Chancellor, Richard. Stephen, Leslie (編).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10. London: Smith, Elder & Co. 1887. 
  10. ^ Henryk Zins England and the Baltic in the Elizabethan era,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0-87471-117-7 pp. 35,38
  11. ^ Isabel De Madariaga Ivan the Terrib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300-11973-9 p. 121
  12. ^ Kholmogory. [201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9 February 2009). . lomonosovo.ru (in Russian)
  13. ^ Filatov N., Pozdnyakov D., Johannessen M.O.,, Pettersson H.L.,, Bobylev P.L., 2005, White Sea: Its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Dynamics Influenced by Global Change, pp.174, Praxis Publishing, Springer, retrieved on 06-05-2014
  14. ^ Большой гость в Белом море. [2022-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 毛漢英. 白海.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0-10-0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