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群集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生物系統層級關係:生物圈 > 生態系統 > 群落 > 族群 > 個體

生態學中,群落英語:Community、Biocoenosis、biotic community、biological community、ecological community 或 life assemblage),又稱群落群聚[1]等,是指同時佔據同一地理區域的兩個以上物種所形成的種群之聯合(英語:Association)或群體。該詞有多種用途。最簡單的形式是指特定地點或時間的生物群體,例如「某水體工業化之前的魚類群落」。

群落生態學(英語:Community ecology)或群落學(英語:synecology)是研究群落中物種之間在許多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包括分佈、結構、豐富程度、個體數量統計和共存種群相互作用[2] 群落生態學的主要焦點是由特定基因型表現型特徵決定的族群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評估群落生態時,了解物種多樣性的起源、維持和後果非常重要。[3] 群落生態學也考慮影響物種分佈或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例如土壤的pH值)。[4]

變化的從屬關係

一個物種,特別是當它遷徙的時候,它會成為不同生物群落的成員。例如,在海洋的幼河鰻魚葉狀幼體的形式屬於浮游生物,後來成為草鰻時它則成為海洋自游生物,到最後它成為河流里或湖裡的自游生物。而不同的生長階段也會使一個物種軌歸到不同的群落中去。例如大多數的的幼體是無節幼體,算作浮游生物。但成體卻會生活在水中或岸邊,這時它們就屬於底棲生物。而很多貝類動物和多毛綱動物也是如此。

群集的特性

  • 一個群集生境的小生境越是多樣,那麼其中的物種就越豐富。(熱帶雨林
  • 一個群集生境的非生物因素和全球平均值相差越大,其物種也會越少,但個體數目卻會越多。這個區域的群集通常是高特異性的。(鹽湖深海
  • 一個群集生境的生存環境越是緩慢連續地交替改變,群集也越豐富。(珊瑚礁

群集的結構

在生物群集中,各個種群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結構。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水平結構

垂直結構

垂直結構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顯分層現象。

森林的群集結構為例。在植物的分層上,由上至下依次是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動物的分層亦呈這種垂直結構:貓頭鷹松鼠居於森林上層,大山雀柳鶯等小型鳥類在灌木層活動,鹿野豬等獸類居於地面,蚯蚓馬陸等低等動物則在枯葉層和土壤中生存。

水平結構

水平結構是指在群集生境的水平方向上,種群呈鑲嵌分布。由於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濕度等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導致各個地段生物種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

同樣以森林為例。在喬木的基部和被其他樹冠遮蓋的位置,光線往往較暗,這適於苔蘚植物等喜陰植物的生存;在樹冠下的間隙等光照較為充足的地段,則有較多的灌木與草叢。

群集的演替

一個群集被另一個群集取代的過程稱為群集的演替。

生物屍積群

生物屍積群顯示了地質史上某個瞬間的群落狀況。在這麼一個生物屍積群里,一個群落的生物會被共同埋在一起並成為化石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存档副本.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2. ^ Sahney, S.; Benton, M. J. Recovery from the most profound mass extinction of all tim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275 (1636): 759–65. PMC 2596898可免費查閱. PMID 18198148. doi:10.1098/rspb.2007.1370. 
  3. ^ Morin, Peter J. Community Ecology. John Wiley & Sons. 2009-04-13. ISBN 978-1-4443-1231-7 (英語). 
  4. ^ Dunson, William A.; Travis, Joseph. The Role of Abiotic Factors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November 1991, 138 (5): 1067–1091. S2CID 84867707. doi:10.1086/28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