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伊謝耶夫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莫伊謝耶夫環形山
阿波羅16號測繪相機拍攝的斜視圖,左下為莫伊謝耶夫環形山,右上是衛星坑"莫伊謝耶夫 Z"。
緯度9.44°N
經度103.26°E
直徑61.56公里
深度2.72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254°
命名來源尼古拉·莫伊謝耶夫英語Nikolay Moiseyev

莫伊謝耶夫環形山(Moiseev)是月球背面赤道區一座年輕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2-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1],其名稱取自前蘇聯專門從事天體力學研究的天文學家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維奇·莫伊謝耶夫英語Nikolay Moiseyev(Nikolai Dmitrievich Moiseev,1902年-1955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

描述

莫伊謝耶夫環形山的周邊,月球背面區域詳圖[3]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從上至下分別為赫茲環形山、衛星坑"莫伊謝耶夫 Z"和莫伊謝耶夫環形山。
莫伊謝耶夫環形山(居中)和衛星坑"莫伊謝耶夫 Z"(後面),阿波羅11號拍攝。

該隕坑西側靠近德雷耳環形山、北面坐落了赫茲環形山花拉子密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南、南面和西南分別橫亙了略大的森格爾環形山埃羅環形山,莫伊謝耶夫環形山往西則是界海[4]。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9°26′N 103°16′E / 9.44°N 103.26°E / 9.44; 103.26,直徑61.56公里[5],深度約2.72公里[6]

莫伊謝耶夫環形山坐落在更大的衛星坑"莫伊謝耶夫 Z"的南側坑壁上,外觀大體圓形,幾乎未受到侵蝕和磨損,坑壁邊緣較為清晰完整。隕坑西南偏西側內坡比其它部分更寬闊,沿東側內壁可看到分布有一些階地狀結構,而西側內壁則顯示有多處崩塌的痕跡。該環形山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200米[1],內部容積約有2900公里3[1]。坑內地表較為崎嶇,但西北部可能因熔岩的填塞而相對平緩,在坑底中心處坐落有一群低矮的小山丘。

在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前,該環形山曾被稱作"第198號隕石坑",而衛星坑"莫伊謝耶夫 Z"則被稱為"第197號隕石坑"[7]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莫伊謝耶夫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將在其中心點旁放置一字母來標註它們。

LAC-64 區域圖
莫伊謝耶夫 緯度 經度 直徑
S 8.7° N 100.7° E 29 公里
Z 11.2° N 103.4° E 80 公里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Moiseev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4-01-14,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3. ^ Map the reverse side of the moon. (PDF).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5-30). 
  4. ^ Crater Moiseev on the map LAC-64. (PDF).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20). 
  5.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6. ^ John E. Westfall's Atlas of the Lunar Terminato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0).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7. ^ Lunar Farside Chart (LFC-1A).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