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菲魯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菲魯茲
Fairuz
فيروز
表演中的菲魯茲
歌手
出生
努哈德·哈黛德
Nouhad Wadie' Haddad

(1935-11-21) 1935年11月21日88歲)
 黎巴嫩貝魯特祖高格·阿勒-巴拉特區
職業歌手,演員
音樂類型
出道地點黎巴嫩
活躍年代1950年至今
唱片公司EMI, 維京唱片, Voix de l'Orient, Fayrouz Productions
網站http://www.fairouz.com
相關團體Nasri Shamseddine
Wadih el Safi

菲魯茲 (阿拉伯語:فيروز‎)(1935年11月21日[1][2][3][4],本名努哈德·瓦迪阿·哈黛德(阿拉伯語:نهاد وديع حداد‎),是一位享譽阿拉伯世界黎巴嫩歌手, 她的歌曲在阿拉伯地區有極高的知名度。

菲魯茲首次被廣泛關注是在巴爾貝克國際藝術節,在期間她演唱了諸多歌曲。通過連續多年在該藝術節的「黎巴嫩之夜」進行表演,菲魯茲蜚聲樂壇。她被譽為「來自星星的大使」,「阿拉伯人的大使」,「月亮的鄰居」,「黎巴嫩的寶石」。

個人生活

菲魯茲出生在一個黎巴嫩東正教家庭。[5][6][7][8] 信仰東正教[9][10][11]嫁給了塑造其音樂生涯的拉赫巴尼兄弟中的埃辛·拉赫巴尼。[12] 她同時也是黎巴嫩作曲家,鋼琴家,劇作家齊亞德·拉赫巴尼,後期導演拉亞勒·拉赫巴尼,黎巴嫩導演麗瑪·拉赫巴尼,以及哈雷·拉赫巴尼的母親。[6]

生平

菲魯茲(努哈德·哈黛德)和母親麗莎·阿勒-布斯坦尼,1945年攝於貝魯特烈士廣場
1946年的菲魯茲。

努哈德·哈黛德於1934年11月20日出生在一個黎巴嫩馬龍教派家庭。[13][6][7] 不久後全家遷到貝魯特一條名叫祖高格·阿勒巴拉特的鵝卵石街道。全家住在一間一居室的黎巴嫩式的石頭房中,與鄰居共用着廚房,家的對面是貝魯特東正教牧首學校。她的父親瓦迪阿是一位信仰敘利亞東正教的黎巴嫩人, 在一家印刷房做排版。 她的母親,麗莎·阿勒-布斯坦尼也是一位黎巴嫩人,但是信仰基督教馬龍教派,負責在家照看她的四個孩子:努哈德,優素福,胡達和阿瑪勒。

十歲時,努哈德已經因為她的獨特嗓音而聞名學校。她定期會在學校的演出和假日演唱。並在1950年2月的一次演出上,得到了黎巴嫩音樂學院老師同時也是音樂家的穆罕默德·福萊菲勒的注意。穆罕默德十分欣賞她的嗓音和表演,於是建議她報考音樂學院。一開始,努哈德保守的父親不支持把他送到音樂學院;最終,在要求弟弟與其一同入學的條件下,父親同意了努哈德的請求。

菲魯茲與埃辛·拉赫巴尼的婚禮期間與家人的合照,1955年攝於東正教聖母領報堂。

穆罕默德·福萊菲勒十分關注培養努哈德的天分。此外,他還教授她背誦古蘭經。一次機緣巧合,努哈德的歌聲吸引了黎巴嫩電台負責人,同時也是傑出音樂家的哈利姆·阿勒-魯米(著名黎巴嫩歌手馬吉達·魯米的父親)的注意。魯米也十分欣賞她的嗓音,並發現她的歌聲有一種罕見的靈活性,能夠自由地在阿拉伯唱法與西方唱法之間切換。在努哈德的請求下,魯米安排她在貝魯特電台做一名和聲歌手,並為她專門寫了幾首歌曲。魯米還為她選了「菲魯茲」——阿拉伯語的綠松石一詞——作為她的藝名。

不久後,菲魯茲被推薦給了同在電台工作的音樂家拉赫巴尼兄弟——埃辛和曼蘇爾,二人發掘了她的天賦。愛情的化學試劑很快就開始發酵,埃辛開始為菲魯茲作曲,其中就包括「告誡(Itab)」這首讓菲魯茲名揚阿拉伯世界的歌曲。1955年1月23日,菲魯茲與埃辛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菲魯茲結婚典禮所在的教堂,位於貝魯特阿什拉斐葉區

菲魯茲與埃辛育有四位子女:黎巴嫩作曲家,鋼琴家,劇作家齊亞德·拉赫巴尼,後期導演拉亞勒·拉赫巴尼(1987年死於腦卒中),黎巴嫩導演麗瑪·拉赫巴尼,以及哈雷·拉赫巴尼(自幼因腦膜炎全身癱瘓)。

70年代的菲魯茲。

參考資料

  1. ^ Fairuz | Biography & History | AllMusic. AllMusic.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2. ^ Aljazeera - فيروز من "جوار القمر" إلى عمق التاريخ.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2) (阿拉伯語). 
  3. ^ المطربة فيروز. mbc3.mbc.net.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阿拉伯語). 
  4. ^ في مثل هذا اليوم ولدت المغنية اللبنانية نهاد وديع "فيروز". www.zaytoday.com. [2017-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5. ^ Fairuz – Ambassadrice des Etoiles. Norient. July 21, 2001 [200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2日). 
  6. ^ 6.0 6.1 6.2 Simon Broughton; Mark Ellingham; Richard Trillo (編). World music: the rough guide. Africa,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Volume 1. Rough Guides. 1999: 393. ISBN 9781858286358. 
  7. ^ 7.0 7.1 Mansour Rahbani: Obituary. The Telegraph. February 8, 2009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1). 
  8. ^ Fairouz info. Fanoos.com. 1935-11-21 [201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1). 
  9. ^ Neil Macfarquhar. This Pop Diva Wows Them in Arabic. 紐約時報. 18 May 1999 [2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3). 
  10. ^ Andrew Hammond. Popular Culture in the Arab World: arts, politics, and the media Illustrated. Cairo, Egypt: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7: 169. ISBN 9789774160547. 
  11. ^ Christopher Stone. "Our Eyes Travel to You Everyday" – The place of Jerusalem in the works of Fairouz and the Rahbani Brothers. ArteEast Quarterly. October 1,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22日). 
  12. ^ Christopher Reed Stone. Popular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in Lebanon: the Fairouz and Rahbani nation. Routledge. 2008: 147. ISBN 9780203939321. 
  13. ^ FatmaAydemir, Sami Rustom: Libanesische Sängerin Fairouz: Die fremde Stimm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z.de, 20. November 2014 (German)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菲魯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