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銳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蕭銳(7世紀?—7世紀656年後),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蕭瑀之子,出身蘭陵蕭氏。襲封宋國公。尚唐太宗長女襄城公主,歷任太僕少卿、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歧州、恆州、汾州三州刺史太常卿[1]

生平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時,太僕少卿蕭銳負責在河南道諸州轉運糧草入海到遼東戰場[2]

蕭銳與父親蕭瑀一樣,信奉佛教,他善於隸書,給很多寺廟題過字,寫過佛經。在任益府長史時,勸告府內官寮不要吃魚,當地寺廟有講說佛法,輒往其處,與平民百姓一起席地而坐聽講,僧人想要給他設坐,他則拒絕[3]

蕭銳之妻襄城公主雅有禮度,不單獨開府,與公婆同住。永徽二年(651年),蕭銳在恆州刺史任上,妻子襄城公主去世。在顯慶元年(656年),蕭銳曾以太常卿的官職為唐儉監護葬禮。他何時逝世不詳,死後與襄城公主合葬於昭陵

子孫

  • 子:蕭守業衛州刺史。
  • 子:蕭守道,通事舍人、襄州長史。
  • 子:蕭守規(?-692年12月14日),字憲,蘇、曹、簡三州司馬。夫人河東柳氏,蒲州刺史柳則之孫,都水使者柳子產之女。

參考資料

書目

引用

  1. ^ 見《大唐故朝議郎行道州唐興縣令武騎尉公士閻府君之銘並序》
  2. ^ 《冊府元龜》 卷四百九十八:太宗貞觀十七年時征遼東,先遣太常卿韋挺於河北諸州徵軍糧貯於營州,又令太僕少卿蕭銳於河南道諸州轉糧入海。至十八年八月,銳奏稱海中古大人城西去黃縣二十三里、北至高麗四百七十里地多甜水山島接連,貯納軍糧此為尤便,詔從之。於是自河南道運轉米糧水陸相繼渡海,軍糧皆貯此。二十二年七月開斜谷道水路,運米以至京師。
  3. ^ 《弘贊法華傳》:善隸書,津梁寺額,是其跡也。造佛殿大像,又寫法花千部。嘗為益府長史,州內有池,魚盈數萬。府內官寮,每恆採取。銳性蘊慈仁,告諸官曰:魚雖賤身,形命是等。切彼心肝,甘我口腹,誠不忍也。銳今永贖,願公等隨之。惠化既行,莫不悅服。諸寺若有講說,輒往其處,隨眾廗地。僧欲設床,竟不肯受。
  4. ^ 《唐故簡州司馬蘭陵蕭君(守規)墓誌銘並序》:「以長壽二年正月一日終於位。夫人河東柳氏,蒲州使君則之孫,都水使者子產之女也……嗣子蘇州司功暉等……次子曉,揚州參軍。次子𣉞,常州參軍。次子晊,鄭州參軍。次子晙,漢州參軍。」,收入《全唐文補遺》第9輯,第350-3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