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藏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藏龍屬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162.7 Ma
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演化支 長爪翼龍類 Macronychoptera
演化支 新翼龍類 Novialoidea
演化支 短四跖骨類 Breviquartossa
演化支 翼手龍形態類 Pterodactylomorpha
演化支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演化支 翼手龍型類 Pterodactyliformes
演化支 天龍類 Caelidracones
亞目: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屬: 藏龍屬 Kryptodrakon
Andres, Clark & Xu, 2014
模式種
先驅藏龍
Kryptodrakon progenitor

Andres, Clark & Xu, 2014

藏龍屬學名Kryptodrakon)是翼手龍亞目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距今約1.627億年的侏羅紀晚期[1]其所知於單一模式種先驅藏龍Kryptodrakon progenitor)。化石時期使本屬成為迄今已知最原始的翼手龍亞目。[1][2]

先驅藏龍復原圖

發現與命名

2001年,克里斯·斯隆(Chris Sloan)在新疆發現翼龍骨骼。這些骨骼最初鑑定為屬於獸腳類,後來古生物學家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將其確認為翼龍。[3]

2014年,布里安·安德烈斯(Brian Andres)、克拉克和徐星命名並描述了模式種先驅藏龍(Kryptodrakon progenitor)。屬名意為「隱匿之龍」,取自希臘語κρυπτός/kryptos(隱藏的)及δράκων/drakon(龍)。此名致敬部分取景於模式產地附近的電影《臥虎藏龍》。種名progenitor拉丁語中意為「祖先」或「家族建立者」,指該動物作為翼手龍亞目最原始成員之地位。[1]

正模標本IVPP V18184出土於石樹溝組的一層中,該地層可追溯至卡洛維階牛津階,橫跨至少1.61億年的時間。標本由缺少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含有包括第四右掌骨、部分肩帶及第二骶椎在內的雙翼骨骼碎片。骨骼業已脫節,但發現於30平方公分(4.7平方英寸)的小區域內,離其它化石遺骸相當遠,故可能代表單具個體。這些骨骼大體呈三維狀態保存,未被強烈壓縮。正模標本可能是只成年個體。[1]

描述

估計藏龍翼展寬1.47公尺(4.8英尺)。第四掌骨相對細長,強烈表明藏龍屬於翼手龍亞目。第四掌骨最小長度為72.2公分(2.37英尺),肱骨長度估計介於75公分(2.46英尺)至86公分(2.82英尺)之間。這些相對比例處在翼手龍亞目的範圍內。橈骨具有一項自衍征,即前外部下側有一額外突起。骨骼未顯示出氣腔化的跡象。[1]

種系發生學

主要作者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這是迄今發表的有關翼龍目的最廣泛分析,並為以前未定義的大多數翼龍類群提供了演化支定義。分析顯示,藏龍是所有其它已知翼手龍亞目共同組成的冠飾翼龍類姐妹群,故按帕迪安2004年翼手龍亞目定義,即包含所有掌骨長度至少占肱骨80%的翼手龍同源物種,則本屬應為已知最原始的翼手龍亞目。該物種生存時間較過去發現的最古老翼手龍亞目提前了大約500萬年。據稱英國中侏羅世一塊歸入梳頜翼龍科的部分頜骨疑似為更古老的翼手龍亞目。[4]然而此標本可能代表一種真蜥鱷科的基幹鱷目而非翼龍。[1]

以下分支圖展示了朗里奇、馬提爾及安德烈斯2018年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5]

 天龍類 Caelidracones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藏龍 Kryptodrakon

冠飾翼龍類 Lophocratia
古翼手龍下目 Archaeopterodactyloidea

德國翼龍科 Germanodactylidae

真梳頜翼龍類 Euctenochasmatia

真翼手龍下目 Eupterodactyloidea

郝氏翼龍 Haopterus

鳥掌翼龍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大鳥翼龍 Piksi

無齒翼龍超科 Pteranodontoidea

神龍翼龍超科 Azhdarchoidea

古生物學

藏龍生存於遠離海岸的陸地或內陸棲息地。安德烈斯等人認為,這表明翼手龍亞目有着陸生起源。藏龍相對較短的翅膀證實了這一假設,因為現代鳥類中的長翅物種及長翅翼龍往往棲息於海岸,短翅物種則通常棲息於森林[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Andres, B.; Clark, J.; Xu, X. The Earliest Pterodactyloid and the Origin of the Group. Current Biology. 2014, 24 (9): 1011–6. PMID 24768054. doi:10.1016/j.cub.2014.03.030可免費查閱. 
  2. ^ Chachere, Vicki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Team Discovers, Names Oldest Pterodactyloid Species. USF News. April 24, 2014 [April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6, 2014). 
  3. ^ Dell'Amore, Christine. Meet Kryptodrakon: Oldest Known Pterodactyl Found in China. National Geographic, Daily News. April 24,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5, 2014). 
  4. ^ Buffetaut, E. and Jeffrey, P. (2012). "A ctenochasmatid pterosaur from the Stonesfield Slate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of Oxfordshire, England." Geological Magazin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17/S0016756811001154
  5. ^ Longrich, N.R.; Martill, D.M.; Andres, B. Late Maastrichtian pterosaurs from North Africa and mass extinction of Pterosauria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PLoS Biology. 2018, 16 (3): e2001663. doi:10.1371/journal.pbio.20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