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淡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貝淡寧(Daniel A. Bell,1964年5月22日),生於加拿大,現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政治理論講座教授,曾任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與蘇世民書院教授、博導,美國伯格魯恩哲學與文化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主任,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2017-2022)。

生平

1985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本科畢業,獲文學學士畢業;1988年牛津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91年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執教,曾任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研究中心」(Center for Human Values)、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研究員。2017年1月至2022年,貝淡寧出任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兩屆任期滿離職前往香港大學擔任法學院,政治理論講席教授[1]

2018年1月,貝淡寧獲得會林文化獎。[2]

中國研究的淵源

根據他在《中國新儒家》的序文,貝淡寧在1989年前對於中國幾乎一無所知。那一年,他遇見、並愛上了來自中國的研究生宋冰,相愛將近一年後結了婚。[3]宋冰特為他取了個中文名字:貝淡寧。這個音譯名字的背後,蘊涵着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貝淡寧教授於2023年出版了《我在山東當院長》[4]一書,該書記錄了他在2017-2022年間擔任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的經歷。該書揭示了中國大學校園內部的權力結構和官僚文化,探討了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對校園管理的影響,並揭露了中國政治體系對大學校園的滲透。此外,該書還探討了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各種挑戰。書中主要啟示:

  • 提供了對中國大學校園運作內幕的深入了解,並理解了中國高等教育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局限性。
  • 對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社會中的作用,以及其對教育和政治體系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 關注了中國政治體制對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的限制,並警惕了意識形態控制對教育和研究的影響。
  • 探索了中國社會當前面臨的各種挑戰,並對可能的解決方案和改革方向進行了思考。

著作

其著作包括《城市的精神》、《中國新儒家》、《超越自由民主》、《東方遭遇西方》、《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等。此外,貝淡寧還長期在國內外主流媒體上刊登文章,除了在《財經網》開設的個人博客[5]外,包括《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衛報》《新華網》[6]《人民網》《環球時報》[7]《南風窗》[8][9]《南方周末》[10]等都因「賢能政治」研究對其進行了專訪與報道。[11][12][13]對於「洋五毛」的指責,貝淡寧認為自己是用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主流價值觀來評價中國。[14]

作品

貝淡寧還是「中國知名學者系列叢書」(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主持)的總編輯,其中已出版的書籍有:

同時,他還是《儒家政治倫理》的編輯,以及其他六本書的合作編輯:

  • The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Democracy: Political Meritocra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東亞對民主的挑戰:比較視角下的賢能政治, 與Chenyang Li 合編),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13. ISBN 9781107623774.
  • Ethics in Action: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行動中的倫理學:現代國際人權非政府組織的倫理挑戰,與Jean-Marc Coicaud合著),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0521684491.
  • The Politics of Affective Relations: East Asia and Beyond (Global Encounter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Theory series,與Hahm Chiahark合編), 萊克星頓出版社, 2004. ISBN 9780739107997.
  • Confucianism for the Modern World(現代世界中的儒家思想,與Hahm Chaibong合編),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978052152788.
  • Forms of Justic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David Mill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正義的形式:對大衛·米勒政治哲學的評判視角,與Avner de-Shalit合編),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公司, 2002. ISBN 9780742521797.
  • The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東亞對人權的挑戰,與Joanne R. Bauer合編),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9. ISBN 9780521645362.

貝淡寧教授曾為中國和西方的著名傳媒機構撰寫有關中國政治哲學的文章,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二十三種語言。

相關鏈接

參考

  1. ^ Professor Daniel Bell -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aculty of Law,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2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9). 
  2. ^ 馬海燕. 中加学者共获第四届“会林文化奖”. 中國新聞社.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1). 
  3. ^ 【贝淡宁】《中国新儒家》出版暨作者序言. rujiazg.com. [202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2). 
  4. ^ YouTub 演講投影片 8'18" Daniel A. Bell – China’s Struggle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nfucianism Oct 2, 2023
  5. ^ 贝淡宁的个人空间——财经网名家博客.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9). 
  6. ^ 从贤能政治看中国政治话语表达.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2). 
  7. ^ 贝淡宁:当代贤能政治是中国的大进步.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7). 
  8. ^ 贝淡宁、李晨阳:另一种精英治国. [201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9. ^ 贝淡宁:中国应该追求更好的制度. [2011-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10. ^ 洋教授贝淡宁的中国观 “需要民主,也需要‘贤能政治’”. [2013-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11. ^ 爱思想网-学术-专栏作者-贝淡宁.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4). 
  12. ^ 儒家网--贝淡宁文集.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4). 
  13. ^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贝淡宁.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1). 
  14. ^ 贝淡宁:“贤能政治”比西式民主选举更适合中国. 觀察者網. [2024-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