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荊和
陳荊和(1917年9月28日—1995年11月19日),字孟毅,號蒼崖,是受過日本正統史學訓練的南洋史專家,為越南研究和華僑研究的國際級學者。
生平
父親陳茂堤(1893-1977),曾在臺中開設濟生醫院、茂堤產婦人科醫院,戰後曾當選第一屆省參議會參議員。母親林螺(?-1978),臺中豪商林成基的千金。祖籍福建漳州。
1917年9月28日,出生於臺灣臺中龍井,幼年隨父移居日本東京。
1936年3月畢業於麻布中學,1938年4月進入慶應義塾大學史學系,專攻東洋史,師從松本信廣。
1942年4月畢業,先在其母校新設立的語言學校擔任研究員。
1943年3月被慶大派往位於越南河內的法國遠東博物院進行研究,其研究專科為東南亞史地學及越南語文學,期限三年。
1946年7月返回臺中,11月獲台灣大學之聘,擔任文學院史學系講師,教授東南亞州史,繼承臺北帝大文學部南洋史講座。
1948年9月,兼任省立師範學校講師。
1950年8月,升任台灣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1954年9月,以教授現職,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胡適推薦獎學金,派往法國巴黎大學作專科學術研究,歷訪英德西荷諸國。1955年10月下旬返臺,繼續於臺大講學。
1956年8月,升任台灣大學史學系正教授。
1958年4月,隨葉公超外交部長訪問西貢,為期一星期。9月,越南政府教育部即敦聘林荊和到越南主編翻譯越南史,擔任編輯越南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順化、西貢、大勒三所大學教授。
1962年6月,應新亞書院校長錢穆之邀,主持該書院的東南亞研究所,兼教授東南亞史。[1]
1966年獲慶應義塾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1978-81年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長。
1981年退休後出任日本創價大學教育學部及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1986年任日本創價大學亞細亞研究所所長。
1993年赴美國。
1995年11月19日,逝世於越南胡志明市。
主要著作
- 《河仙鎮協鎮鄚氏家譜注釋》武世營撰;陳荊和注釋;台灣: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學報第7期,1955年
- 《十七世紀廣南之新史料》(內容為《海外紀事》);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60年
- 《艮齋詩集》鄭懷德撰;陳荊和《艮齋鄭懷德:其人其事》;香港: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1962年
- 《十六世紀之菲律賓華僑》 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年
- 《承天明鄉社陳氏正譜》,收錄陳元爍編輯的《明鄉陳氏正譜》及陳荊和《承天明鄉社陳氏正譜考畧》;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1964年
- 《國史遺編》潘叔直輯;陳荊和《國史遺編的編者與內容》;香港:新亞研究所東南亞研究室,1965年
- 《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 和陳育崧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1970年
- 《嗣德聖制字學解義歌譯註》阮翼宗原撰;陳荊和譯註 香港中文大學,1971年
- 《往津日記》阮述撰;陳荊和編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 《校合本 大越史記全書》、 吳士連、范公著、黎僖等撰,1984年‐1986年
- 《校合本 大越史略》 陳荊和編校;東京:創價大學,1987年
外部連結
- (中文)海外華人研究-陳荊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文)當代史學──陳荊和教授著述目錄.[失效連結]
- ^ 陳茂堤《息廬雞肋集手鈔》,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