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雷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殛是一種意外死亡的方式,也稱雷擊死,指自然形成的閃電所引致的強電流等因素使人死亡

原理

雷擊形成

雷電起因一般被認為是雲層內的各種微粒因為碰撞摩擦而積累電荷,當電荷的量達到一定的水平,等效於雲層間或者雲層與大地之間的電壓達到或超過某個特定的值時,會因為局部電場強度達到或超過當時條件下空氣電擊穿強度讓空氣成為導體,從而引起放電。空氣中經過放電作用形成的電流急速地將空氣加熱、膨脹,成為等離子體,從而產生強衝擊波,也即是俗稱的閃電和雷聲。

雲層和地面形成放電通路的條件,包括雲層與地表之間的大氣成分、溫度濕度氣壓等等。此外,地表與雲層的距離,以及地表的拓撲形貌也有關聯。突出的、易導電(電阻較小)的地表物體會使它和雲層之間的距離縮短,更容易引發放電現象,即俗稱的引雷,避雷針也是以此為原理製造。此外,風箏電纜樹木木製建築以及平地上直立的人體也會引發類似的效果。人在不注意的情況下依附在容易引雷的地表物體上或者因地形而使自身成為突出的對象(如草地、海灘)時,便有較大可能遭致雷擊。

致死原理

雷擊本質為強電流,也包括了受熱膨脹的空氣的高溫和衝擊波。其中電流對人體的損害最直接也最大。強電流通過人體會引起高溫、神經麻痹、暫時性休克乃至直接死亡。近半數雷擊受者會立即死亡。直接致死原因是電流通過心臟腦幹,導致心臟停搏或神經中樞麻痹;或者是休克、嚴重燒傷引發後繼性休克、內臟器官損壞衰竭而死。也有少數人是受到過度刺激,過度驚恐引致神經源性休克而死。[1]:100

特徵

外部特徵

由於衣物、飾品和人體的材質不同,受雷擊者攜帶外物的受損狀態與人體本身會不相符。如衣物焦化、破損、撕碎,制金屬飾品被磁化,等低熔點金屬熔化等等。雷電存在時間短,作用面積較大。與一般人造電流致死不同,引致的燒傷程度較不嚴重,一般在二度以下,但如果受雷擊者體表有接觸金屬製品,則可能形成局部高溫燒傷。一般雷擊部位是頭部,會在皮膚上形成紅色或薔薇色、枝狀或燕尾狀的斑紋,稱為雷擊紋。雷擊紋多見於脖頸,少數見於腹部和大腿處,一般在死後24小時後消失,但存活者的雷擊紋可能會數日不散。雷擊紋是判斷雷擊致死的重要徵象。[1]:101

內部特徵

雷電擊中頭部會形成頭皮下出血,顱骨骨折,硬膜下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延髓瀰漫性點狀出血等現象。雷擊死者心臟內部血液不凝固,心壁破損,心肌挫傷,心肌纖維斷裂。在氣流衝擊和氣壓變化下,耳鼓膜常會張力性破裂。此外也可能會出現體內其他內臟器官充血、出血,漿膜黏膜下點狀出血的現象。[1]:101

數量

地球上每秒鐘產生的閃電約有100次,其中最高的電壓可達10億伏特。全球每年因雷擊死亡的人數量超過3000。美國平均每年約有100人死於雷擊。1950年至1969年,美國本土有2054人死於雷擊;1970年至1983年,美國本土有1154人死於雷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有超過三千人因雷擊死亡。[2]:176

文化影響

中國文化中,雷擊死亡常常與佛教因果報應道教中上天懲惡揚善聯繫在一起,是民間文化中的「現世報」的一種。遭雷擊死亡的人有時會被認為是此前或上一世造業的報應,或者是暗中作惡遭到「上天懲罰」(遭天譴),影響他人對死者的評價[3]。例如《史記》的《殷本紀》稱「武乙無道,暴雷震死」。王充論衡》的《雷虛》篇稱「盛夏之時,雷電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室屋,時犯殺人……其「犯殺人」也,謂之陰過。飲食人以不潔淨,天怒,擊而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4]。「遭雷劈」、「天打雷劈」也是詛咒他人或打賭立誓時常會出現的用語。民間信仰文化中,掌管雷電的神仙:雷公電母也被認為是代天行道、懲罰罪惡的神靈。

明清筆記小說、誌異故事中時有惡人或暗中作惡之人突遭雷擊而死的情節,作為宣揚果報或神明顯靈的例子。有時甚至以晴空霹靂等罕見現象為例,強調並非巧合,增加說服力。如清代的《聊齋志異》中《紉針》的故事裡,某村偷盜居民夏氏錢財的人無法察知,後來一人在村外路途中被雷劈死,身上有「偷夏氏金賊」五個字,官方搜查其家屋,發現證據。以此為主題的現代小說有倪匡的《天打雷劈[5]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喬世明, 張惠芹. 法医学.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2117216. 
  2. ^ 虞昊. 现代防雷技术基础.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2101116. 
  3. ^ 雷公电母. 中華五千年網. [201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3). 
  4. ^ 王充. 论衡. 《四部叢刊初編》本. 
  5. ^ 倪匡. 天打雷劈. 勤+緣出版社. 1999. ISBN 978962447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