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瓊 (宋朝)
高瓊(935年—1006年12月26日[1]),字寶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北宋軍事人物。太宗藩邸出身,歷仕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
生平
高瓊祖上世代居燕,其祖高霸,其父高乾(追贈尚書令、冀國公)。至五代時遷居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渦北區泰山鄉高莊)。[2]
高瓊少時兇猛無賴,淪為強盜,被抓後,將在午門被斬首。時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鬆懈,高瓊便掣斷鎖釘逃遁。先在後周王審琦部下為將,顯德五年(958年),從征南唐時立過戰功。[3]
趙光義(即宋太宗)任京兆尹時,得知高瓊勇猛有將才,便召來安置在帳下做貼身侍衛。太宗曾陪侍宋太祖趙匡胤在宮中宴飲,喝得大醉,到退席時,趙匡胤送趙光義到苑門。當時高瓊與戴興、王超、李斌、桑贊都隨從趙光義,高瓊左手抓住馬靮,右手執馬鐙,趙光義才能乘馬。趙匡胤見到高瓊等人,頗為賞識他們的壯猛,並認為他們都有將帥之才,因此賜給高瓊等控鶴官的衣帶及器物布帛,且勉勵他們盡心侍奉趙光義。[4]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即位,高瓊升任御龍直指揮使。[5]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率軍親征北漢,高瓊隨征,太宗命他帶領兩班弓箭手,合圍攻城。五月,太宗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雖初戰告捷,卻在高梁河之戰中大敗。太宗倉皇撤離,留高瓊與軍中吹鼓手殿後,當時六班扈從都沒跟上,只有高瓊最先率所部跟上,太宗很高興,特別慰勞他。同年,升任天武(步軍)都指揮使、領西州刺史。[6]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任神衛左廂(《宋史》作右廂)都指揮使,兼任本州團練使。太宗巡師大名時,命高瓊與日騎(騎軍)右廂都指揮使朱守節一同任京城內巡檢。[7]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發生了盧多遜私通秦王趙廷美之事,高瓊因巡查京城而受牽連,被降職外出任許州馬步軍都指揮使。[8]
當時許州的數十個亡命騎兵,在知州臧丙出遊城郊時,謀劃威逼劫迫臧丙的導從叛亂。高瓊獲悉此情後即告訴臧丙,勸他還城,並親自率領隨從將士數十人,帶着弓箭單騎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們。叛軍進入村後民舍,登在牆頭抗拒。叛軍首領外號青腳狼,正要搭弩射高瓊,被高瓊一箭擊斃,於是將他們全部捕送到許州。臧丙上奏此事。[9]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正籌劃北伐,召高瓊回京。同年,宋軍五路北伐(雍熙北伐),高瓊被授任為馬步軍都軍頭,兼任薊州刺史、樓船戰棹都指揮使,率船千艘趕赴雄州,自滄州出海,北攻平州(今盧龍縣),連克秦皇島、錦州等地,後又築易州城。同年,北伐失敗。高瓊回京後,任天武右廂都指揮使,兼任本州團練使。[10]
端拱元年(988年),升任左廂都指揮使,改兼富州團練使。同年秋,出任單州防禦使,後改貝州部署。當初,高瓊與范廷召、王超、孔守正等一同外調京師。數月後,范廷召等都復任軍職,高瓊悒悒不樂。當時王承衍鎮守貝丘,其妻昭慶公主常常入宮,頗知太宗很是厚愛高瓊,王承衍因而多次寬慰他。[11]
端拱二年(989年),高瓊被召還京師。先例,廉察(一般指觀察使)以上的官員入朝,才有茶藥賞賜,但太宗卻特例賞賜高瓊。三月後,升朔、易二州帥臣,太宗下詔授高瓊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歸義軍節度使,而范廷召等人才開始加授觀察使,無法與高瓊相比。[12]
後又出任并州馬步軍都部署,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當時潘美也在太原,舊制規定,節度使兼任軍職者位居上,而高瓊卻因潘美是老臣,特地上表請讓自己位居其下,獲太宗允許。後來,守兵中有人因為倉廩糧米陳腐而謠言惑眾,高瓊知道後,一日出巡各營,士兵正在聚餐,高瓊因此取飯自吃,並對眾人說:「現在邊線無警,你們坐在這裡飽食酒肉,應該知福。」眾人於是不再議論。改任鎮州都部署。[13]
至道年間(995年—997年),就地改任保大軍節度使,仍舊領兵。[14]
宋真宗即位後,加高瓊為彰信軍節度使,充任太宗山陵部署,後又復任並、代都部署。[15]
咸平二年(999年)冬,遼兵入侵,真宗親自前往河朔,命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統兵八萬迎敵。當時蕭太后到達狼山大夏。
咸平三年(1000年),真宗抵達大名府,派楊允恭馳往邊關,令高瓊率所部出土門,與石保吉在鎮、定二州會合,分屯冀州、邢州。此時,傅潛怯戰潰退,遼兵長驅直下。真宗急詔高瓊代傅潛為帥,遼朝旋即撤兵,高瓊復還本職。轉運使上報高瓊的功績,真宗下詔褒獎。[16]
同年,高瓊輪換回到京師,因手傷不能持笏,特詔許執木棒入見,並授任殿前都指揮使。先前,范廷召、桑贊所帶邊防士兵臨敵後退,諫官請求將他們治罪。真宗詢問高瓊意見,瓊答道:「兵違將令,依法當殺。但陛下去年已免了他們的罪,如今怎能又去治罪呢?而且又正要派兵屯守各路,在這種時候改變原來的決定,臣恐怕人心會疑惑畏懼。」此事便作罷。[17]
景德元年(1004年)冬,蕭太后與遼聖宗率精兵二十萬,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北城,朝野震驚。真宗召集群臣議策,有的主張南遷,有的主張西逃。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請真宗親征。真宗畏敵,朝議難決。寇準出殿遇高瓊,言明此事,高瓊說:「國家臨危,理當效死!」隨同寇準上殿見真宗。高瓊慷慨陳詞:「宰相主戰,實乃良謀。若避敵遷都,就一定會軍心動搖。望陛下親征,重振軍威,一定能大敗遼師。老臣雖年近古稀,願效力死戰。」促真宗下定親征的決心。[18]
真宗起駕後,高瓊與寇準二人不離左右,適時進諫,堅定真宗抗敵的信心。到了澶州南城,探馬飛報遼軍勢盛。真宗懼敵,不想前進。高瓊勸道:「陛下若不渡河,難定軍心,請火速進軍。」僉書樞密院事馮拯大聲斥責:「太尉無理。」高瓊亦怒聲大喝:「學士因為文才位至兩府(指中書省與樞密院),如今敵軍騎兵多到如此,還責備我無禮,你為什麼不賦詩退敵?」馮拯不敢回答。高瓊遂擁真宗前行。到達黃河浮橋,真宗又想停留,高瓊急令馭輦武士飛馬前進,直抵澶州北城,請真宗全副儀仗登上城樓。城外宋軍見真宗親征,都高呼「萬歲」,軍威大振。當時宋軍以伏弩射殺遼國先鋒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其後與北宋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景德二年(1005年),因宋遼和議,朝廷精簡兵卒,但凡班直十年以上的出補軍校之職,年老的退為本班剩員。高瓊上奏說:「這不是激勵將士的方法,宿衛難道不辛苦嗎?」從此,但凡宿衛八年的也可補職軍校。[19]
馬軍都校葛霸代理步軍司,當時正因病告退,真宗令高瓊兼領這二司。高瓊從容地對真宗說:「臣已經年老體衰,如果又有疾病,那又必須一人來總領此二職。臣在前一朝任職時,朝中侍衛都虞候以上常常多至十員,職位相當,容易改任,而且使軍隊熟悉他們的名望,到時若邊關有急,也可以選用。」真宗深以為然。不久,高瓊因久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真宗便授其為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20]
景德三年(1006年),高瓊病危,真宗想要親臨慰問,卻遭知樞密院王欽若有意阻止。同年十二月四日(12月26日),高瓊病逝,享年七十二歲,獲贈侍中。[21] 有關部門上言應該為高瓊輟朝一日,真宗因其未曾犯錯,特別為他輟朝兩日。[22] 歸葬故里雙鎖山西南麓。
高瓊不識字,但他經常告誡他的兒子:「你們不要依仗父輩的功績作蔭庇,而要勤奮讀書,以求得個人的出路。」
後加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衛國烈武王。
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高宗下詔在杭州武林門內建高氏」五王祠」,內祀武烈王高瓊、康王高繼勛、楚王高遵甫、普安郡王高士林、新興郡王高公紀一門五代。
紹興初年(1131年),在山陰縣西梅花山白達灣建分祠。
乾道二年(1166年)二月,提舉浙東高敏信順從民意,祭祀五王,並附祀少保忠節公高世則。
家庭
- 祖父:高霸
- 父親:高乾,尚書令、冀國公
- 二弟:高瑤,官至富州團練使
- 三弟:高玖,終生未仕。
高劉合墓
劉金定在雙鎖山立牌比武招親,高君寶(瓊)路過,劈碎招親牌,雙方惡鬥,最後劉金定以其高超武藝三服了高君寶,彼此互贈金鐧銀鈴訂終身。劉金定旋即隨高瓊發山寨兵馬數千,渡過淮河攻南唐軍,在八公山、壽州一帶,橫刀立馬,力奪重關,大敗南唐軍固守的唐高關和八公山區,遂解宋軍之圍。北宋建立後,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為保衛邊疆再立功[24]。與高瓊合葬於雙鎖山。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 ^ 《高衛王瓊決冊定難顯忠基慶之碑》:其年十二月四日,王薨建寧里第,享年七十二,贈侍中,有司請輟視朝一日,終以王有舊勛,特輟二日。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高瓊,家世燕人。祖霸,父乾。五代時,李景據江南,潛結契丹,歲遣單使往復。霸將契丹之命,以乾從行使景。方至江左,諜間北使與中夏構隙,以紓疆場之難,遂殺霸,居乾濠州,聲言為汴人所殺。乾在濠州生三子,以江左蹙弱,尋挈族歸中朝,給田亳州之蒙城,因土著焉。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瓊少勇鷙無賴,為盜,事敗,將磔於市,暑雨創潰,伺守者稍怠,即掣釘而遁。事王審琦...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帳下。太宗嘗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門。時瓊與戴興、王超、李斌、桑贊從,瓊左手執靮,右手執鐙,太宗乃能乘馬。太祖顧瓊等壯之,因賜以控鶴官衣帶及器帛,且勖令盡心焉。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太宗即位,擢御龍直指揮使。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從征太原,命押弓弩兩班,合圍攻城。及討幽薊,屬車駕倍道還,留瓊與軍中鼓吹殿後,六班扈從不及,惟瓊首率所部見行在,太宗大悅,慰勞之。太平興國四年,遷天武都指揮使、領西州刺史。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明年,改為神衛右廂都指揮使、領本州團練使。車駕巡師大名,命瓊與日騎右廂都指揮使朱守節分為京城內巡檢。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坐事,出為許州馬步軍都指揮使。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會有龍騎亡命卒數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謀劫其導從以叛。瓊聞即白丙,趣還城,因自率從卒數十人,挾弓矢單騎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賊入村後舍,登牆以拒。賊首青腳狼者注弩將射瓊,瓊引弓一發斃之,遂悉擒送於州。丙上其事。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會將北伐,召歸。授馬步軍都軍頭、領薊州刺史、樓船戰棹都指揮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師還,為天武右廂都指揮使、領本州團練使。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端拱初,遷左廂,改領富州團練使。是秋,出為單州防禦使,改貝州部署。其出守也,與范廷召、王超、孔守正並命焉。數月,廷召等皆復補兵職,瓊頗悒悒。時王承衍鎮貝丘,公主每入禁中,頗知上於瓊厚,承衍每寬慰之。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二年,召還。故事,廉察以上入朝,始有茶藥之賜,至是特賜瓊焉。三月,遷朔、易帥臣,制授瓊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歸義軍節度,廷召輩始加觀察使,不得與瓊比。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出為并州馬步軍都部署,時潘美亦在太原,舊制,節度使領軍職者居上,瓊以美舊臣,表請居其下,從之。戍兵有以廩食陳腐嘩言者,瓊知之,一日,出巡諸營,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飯自啖之,謂眾曰: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至道中,就改保大軍節度,典軍如故。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真宗即位,加彰信軍節度,充太宗山陵部署,復為並代都部署。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咸平中,契丹犯塞,其母車帳至狼山大夏。上親巡河朔,遣楊允恭馳往,召瓊率所部出土門,與石保吉會鎮、定。既而傅潛以逗留得罪,即召瓊代之。兵罷,復還本任。轉運使言其政績,詔褒之。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咸平三年,代還,以手創不任持笏,詔執梃入謁,授殿前都指揮使。先是,范廷召、桑贊所將邊兵臨敵退衄,言者請罪之。以問瓊,瓊對曰:「兵違將令,於法當誅。然陛下去歲已釋其罪,今復行之,又方屯諸路,非時代易,臣恐眾心疑懼。」乃止。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景德中,車駕北巡。時前軍已與敵接戰,上欲親臨營壘,或勸南還,瓊曰:「敵師已老,陛下宜親往,以督其成。」上悅,即日進幸澶淵。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明年,以罷兵,料簡兵卒諸班直十年者出補軍校,年老者退為本班剩員。瓊進曰:「此非激勸之道,宿衛豈不勞乎?」自是八年者皆得敘補焉。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馬軍都校葛霸權步軍司,會以疾在告,令瓊兼領二司。瓊從容上言曰:「臣衰老,儻又有犬馬之疾,則須一將總此二職。臣事先朝時,侍衛都虞候以上常至十員,職位相亞,易於遷改,且使軍伍熟其名望,邊藩緩急,亦可選用。」上深然之。未幾,以久疾求解兵柄,授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三年冬,疾甚,上欲親臨問之,宰相不可,乃止。卒,年七十二,贈侍中。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三》(景德三年):忠武節度使高瓊臥疾,上欲臨幸其第。知樞密院王欽若恨瓊附寇準,且沮准澶淵之功,因言:「瓊雖久掌禁兵、備宿衛,然未嘗有破敵之功。凡車駕臨問,所以寵待勛臣,施之於瓊,恐無以示甄別。」乃止。及卒,有司言當輟一日朝,上以瓊未嘗有過,特廢朝二日。
- ^ 名臣碑傳琬琰集 宋 杜大珪編
- ^ 見熊克岐著《漆園文脈七大傳承》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