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法國歷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法國歷史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法國專題 (獲評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法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法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歐洲歷史專題 (獲評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歐洲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歐洲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Untitled

以下來自Wikipedia:聊天

我打算翻譯法文版(至少翻譯一部分)並刪除那些電腦自動翻譯的部分。如果有人正在翻譯這個條目的某些部分,請告訴,我不 想刪除別人的工作。請大家有耐心:我不是天天都有空寫很多,我慢慢來……向柏霖 15:38 2004年11月14日 (UTC)

  • 本人正在參照英,法文版的Wikipedia,對"英法百年戰爭"這一節進行修改,向君不妨對本人此部內的譯名提供一些意見。JeRRy~雨雨 16:13 2004年11月14日 (UTC)

法國歷史是否使用軟件翻譯的?似乎有點不通順……。Menchi你會法語嗎?我看法語版本的內容好象比較好一些,可以用來翻譯一下。Samuel 2003年6月1日 07:18 (UTC)

因為文章還沒Wiki化,所以看起來有點機器似吧。法國歷史是Ktsquare以前自己翻譯的。Ktsquare跟我一樣是加拿大華人。他的興趣尤其是大陸歷史。
您等等,看我英翻中整篇文章(目前還沒做過這種事情嚇人)。因為感覺非常不通順,您看完三分鐘內會便秘一個月。
我會法文,但是不太會的。我目前只有寫過,從中文或英文翻譯到法文,像Shanghaï。我寫的東西需要法國人幫忙大改特改文法、用子、性別、等等。還好認識的法國人們滿有耐心的。原文翻譯對我來說較難多,因為在讀書時候學了非常非常少法文口語、俗語。然後,非正式文章很常用那些用詞。--Menchi 2003年6月1日 08:18 (UTC)

我增加了英文維基百科的翻譯:諸法蘭克王國(486-987)、高盧、羅馬治下的高盧三節。上高中的時候翻譯的,此前沒有翻譯過英語文章,可能有一些問題。Longer09留言2016年12月21日 (三) 13:56 (UTC) 結束移動 * 結束移動[回覆]


翻譯軟件

人手翻譯十分慢, 有什麼好翻譯軟件可以介紹一下? kt2 08:49 2003年10月2日 (UTC)

英漢機器翻譯很難的,很多翻出來語句都不通順,還是要花很多時間來改。--Formulax 09:47 2003年10月2日 (UTC)
或者,在現時的機械翻譯基礎上,再修正翻譯後的文章,會不會比較快?石添小草 06:22 2003年10月20日 (UTC)
wiktionary:Wiktionary:Translators Sources有一些;其中我有事過BabelfishWorldLingo。他們不會翻譯專有名詞的。-Menchi 23:38 2003年11月7日 (UTC)

我們這裡好像有一個法國人哦!中文很好的,不過不知道他願不願意幫忙?--Samuel 13:45 2003年11月7日 (UTC)

是不是鄭成功啊? kt2 13:59 2003年11月7日 (UTC)
User:向柏霖。:D --Samuel 14:03 2003年11月7日 (UTC)

我放棄了我原來的計劃:修改本條目裡面的錯誤,因為我發現問題實在太多了。我想陸續把法文的條目翻譯成中文,並刪除原來的文章,不知各位有何意見?很抱歉,我不能寫繁體字,請大家幫忙處理這個問題 向柏霖 19:38 2004年6月24日 (UTC)

沒關係吧,簡繁體大家都懂的。再說Wiki的這個問題也還沒完全解決呢。

小小建議:實在不得已用中文的Word的簡繁體互換功能吧,但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其中會有不少錯誤的。記得某個台灣人提到有個不錯的軟件。先找找。--Jintan 23:02 2004年6月24日 (UTC)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軟件:ConvertZ,滿好用的。--MilchFlasche 14:26 2004年7月12日 (UTC)
翻譯法文的條目不錯,不過目前的版本有一些些資料似乎也值得保留,該怎麼做?
又,現在的版本當初是怎麼來的呢?--MilchFlasche 14:33 2004年7月12日 (UTC)
現在整個內容錯得真是可怕。什麼靜脈注射都跑出來了。OMG!我的天啊!--[[User:Theodoranian|虎兒(留言)]] 07:00 2004年10月9日 (UTC)

你那個軟件翻譯出來的東西太恐怖了, 語法錯誤到處都是, 給WIKIPEDIA丟臉。我相信中國小學生的作文比那個強。

小弟會法文:)

在學校上過三年的課,現在有些荒廢,不過希望幫得上忙:)--MilchFlasche 13:37 2004年7月12日 (UTC)

剛剛把英、日、義等國的版本都開來看看,第一次發現每個國家的Wikipedia都各有各的編排架構,果然是各顯神通。不過既然有法國人可以直接翻法文版,那就太棒了啊!

另外,忘了說,歷史是小弟的本行,關於通行譯名還有法文發音的問題希望可以和大家多多討論:)--MilchFlasche 14:25 2004年7月12日 (UTC)

翻譯法文條目的「原文」與「音譯」問題

  1. 就像華人翻譯外國的歷史著作一樣(就我在台灣所見),常常如果原文是英文(大部份的情形),附的就是英文,而如果是翻譯法、德文,則會用括號附上法文、德文的原文。但是問題是,如果書的內容分別是法國史、德國史就算了,如果今天碰到的分別是用法文、德文、英文寫的「古埃及史」,那麼許多專有名詞的「原文」都會有不同的拼法,因為不同的歐洲語言對於同一套專有名詞總是有千奇百怪的稱法。當然,我們不至於碰到法文裡的「Allemagne」的時候就翻成「阿勒曼尼」而不是「德國」;但是我相信,今天如果是一個德文不錯但對史地名詞不熟悉的人,看到「Pomern」他十有八九會不曉得其實就是「Pomerania」,已經有「波美拉尼亞」這個比較通用的譯名了。(或者一個翻法文著作的人,可能會看到「Poméranie」而翻成「波美拉尼」。)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位認真的老兄可能又會覺得,咦,波美拉尼亞普魯士或是德國的領土,照理說應該用德語稱呼才對,怎麼反而拿英文的拼法來壓德語……所以今天我的問題重點是,同樣是「諾曼地」,假如要附原文的時候,應該附「Normandie」還是「Normandy」?維也納要寫「Wien」、「Vienne」還是「Vienna」?……像即使是這個法國歷史的條目,一開始也出現了一些非法國的專有名詞,例如「Caton」這個人,其實英文和拉丁文習慣都拼成Cato,中文翻成「加圖」,但如果一時不察,不就會翻成「卡東」了嗎?這樣的問題是會發生的。我想有必要對不同對象的原文做好原則性的規範。我的建議是本來是哪一國、哪一個民族,先以其語言的原稱為根據,再來做中文的音譯;如果在其本國語言之外,有英文或其他語言的更通行名,再以這個通行名為優先(可能像是Moscow之於Moscova)。
    • 例如說翻譯本條目的法文版如果遇到Jules César時,不應翻成「於爾‧塞撒爾」,而應該翻成「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這是對非法國人來說。
  2. 承上,假設我們確定了,至少在法國史、法國人、地名的限度內使用法文原名,那麼在翻譯的時候就應該盡量忠於法文的發音,進行中文的音譯。
    • 例如,Montpellier可能應該翻成「蒙貝里耶」,而不應把它當英文唸而翻成「蒙特佩里爾」。
    •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Bourgogne,華語界已經習慣採用英文Burgundy,譯為「勃艮地」。當然,如果Wikipedia願意革命性地全部忠於法文,譯為「布根涅」的話,我也是很樂見的。
一般來說,在Wikipedia上,除條目名稱是來自外文的話,可以附上原文,文章中的外國人名地名不需要附上原文。(使用原來語言的單詞,比如紐約附上英語,莫斯科則附上俄語)至於翻譯準則,儘量使用中文裡已經有的對應名稱,不需要另行翻譯。(比如Julius Caesar翻成尤利烏斯‧凱撒,因為中文裡大家都這麼使用)這裡是百科全書,是介紹知識的,不是做學術研究的地方。至於中文裡沒有相對應的詞,我也不知道......--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15:48 2004年7月12日 (UTC)

試譯第一段及感想

早期歷史

最早記載關於未來有一天將會成為法國的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就算我們接受這些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馬賽)的材料的話(修昔的底斯寫關於馬賽),這些資料也只限於很基本粗略的介紹,只提到北邊有「辛梅里人」、南邊有(來自隆河?)的「利古里亞人」,卻沒有指出其他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不可不看的是亞里斯多德伊索克拉底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前332),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塞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塞爾特語族的居民。(Celt一詞來自希臘語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氏就像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樣,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以現代的意義而言的)野蠻的風俗。他留下的記錄之所以深具意義,是因為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諸部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盧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因此,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只有寥寥數語。

第一次鐵器時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對地,訴諸考古發現的話,則能讓我們比較確定地重現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的軍事與社會鉅變。由許多遺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所顯示,這些動盪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鐵器時代。

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家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一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很可能就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徵似乎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制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語見帕特里絲‧布杭Patrice BRUN)藉著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據地稱孤,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地大區)的維克斯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了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別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現,見證了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一面。

本來已經把上面的譯本放到條目裡去了,但是剛剛才發現之前的版本是向柏霖已經將法文版做比較濃縮的譯法,而我的是逐句譯。似乎原來的比較有可看性吧?似乎沒有必要將其他語文的版本一字不漏地轉譯過來吧?有點小小的懊惱,姑且放在這裡……--MilchFlasche 18:16 2004年7月12日 (UTC)

路易十四呢?

全篇文竟然沒有提及路易十四有點不可思議。十九世紀關於第二第三共和,以及幾次王朝復辟,寫得太簡短。而且把十九世紀簡單地稱為亂象實在不恰當,因為即使法國當時政治不斷變天,法國依然是個強國,經濟上和文化上巴黎可以說是當時歐洲的中心。希望有人能幫手修改一下。--LC (留言) 2010年9月9日 (四) 16:18 (UTC)[回覆]

缺乏和歐洲歷史時期劃分的結合

整篇描述其實很好,但是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里缺乏與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古典時代,中世紀,近現代(包括文藝復興)的結合,因為歐洲人在歷史上的研究非常遵循這個時代的劃分順序,尤其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37.66.216.76留言2024年5月5日 (日) 07:05 (UTC)[回覆]

請注意Wikipedia:持續出沒的破壞者/User:Qqqyyy在此捏造「結盟宗」此詞

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24/08/15#結盟宗。--Outlookxp留言2024年8月15日 (四) 13:23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