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Fire-and-Ice/沙盒/1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介紹中國廣西文化大革命運動史。

背景

時任廣西自治區主席的韋國清

1966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免除了韋國清廣西省委第一書記的職務,調任他為中南局第二書記,任命喬曉光代替韋在廣西的職務。但是,韋國清沒有到中南局上任,還是在廣西當第一書記。

歷史

1966年,毛澤東等人發動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3月起,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軍隊、群眾中逐漸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一個陣營無條件支持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韋國清出面領導廣西的文化大革命、該陣營進而形成「聯指」(全稱「無產階級革命造反派聯合指揮部」),另一個陣營反對無條件支持韋國清並要求要韋作檢查後再定、該陣營被稱為「4.22」陣營。[1]當時全廣西除桂林市外,「4·22」都處於劣勢地位。[1]

1966年9月3日,韋國清在廣西大學貼出大字報——〈歡 迎大家向我開炮——我的一張大字報〉,說「你們向區黨委(特別是 我)貼出的大字報還不夠多,火藥味還不夠濃」。1

1967年8月24日,周恩來第五次接見廣西兩派代表,表示支持「4·22」,廣西有大批幹部隨即表態支持「4·22」,而廣西軍區最初支持「聯指」,隨後則檢討了自身的「路線錯誤」,轉而表示支持「4·22」,但實際上仍暗中支持「聯指」。1968年2月,廣州軍區下令將支持「4·22」的軍隊調走;4月,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內定「4·22」為反動組織,於是開始鎮壓「4·22」。[1]

1967年1月24日,廣西軍區遵照《關於人民解放軍堅決支持革命左派群眾的決定》,介入地方三支兩軍工作。3月6日,廣西「造反大軍臨時服務委員會」、解放軍駐桂幹部、「革命幹部」三方共同成立「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主任委員為廣西軍區司令員歐致富,副主任委員為賀希明等8人。3月18日,廣州軍區副政委陳發洪率工作組到廣西軍區為韋國清做工作。一部分幹部群眾表示支持韋國清,一部分幹部群眾表示反對,從而區黨委領導內部出現分歧,並逐步形成對立的兩大派群眾組織[2]

4月22日,支持「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的群眾集會,成立「廣西『四·二二』行動指揮部」,支持原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伍晉南安平生。5月25日,支持原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韋國清的群眾形成「五·二五革命行動指揮部」,之後改名為「廣西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指揮部」,簡稱「聯指」。兩派鬥爭日趨激烈,並不斷發生武鬥。中共中央居中調停,要求雙方檢討。並於1967年11月18日,發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關於廣西問題的決定》,同意廣西地區兩派派代表赴北京簽訂《廣西兩派促進革命大聯合的十條協議》、《關於立即停止武鬥的協議》和《關於全面上繳槍支彈藥的七點協議》(但協議均未能實現)。並決定建立由韋國清歐致富魏佑鑄孫鳳章焦洪光郝忠雲、王斌、伍晉南安平生以及其他代表參加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3]

1968年4月,桂林市革命委員會成立,由於職能權力分配不均衡,兩派力量鬥爭再次加劇,並發生大規模武鬥[4]。1968年五六月期間,武鬥地區在廣西柳州、桂林、南寧地區開始不斷擴大,兩派組織製造了一系列鐵路交通破壞事端。5月3日,廣西「四·二二」所屬團體組織搶奪了駐地6936部隊二營的武器。6936部隊一營奉命前去制止這一行動,廣西「聯指」總指揮部得知「四·二二」組織搶槍的事件後,立即沿途設伏,襲擊解放軍奪取槍支彈藥[5]。5月5日晚12時至次日凌晨4時,廣西聯指總指揮部組織了3800多人,出動45輛汽車、一列火車客車,搶奪位於南寧市長崗嶺的武器裝備,共搶走各種槍支7044支,其中輕機槍479挺、高射機槍48挺、炮彈60發、子彈120萬發、望遠鏡50個。自治區革委會籌備小組、廣西軍區向中央匯報此事。5月6日,周恩來以中央軍委名義命令,搶走武器彈藥限24小時內交回。7日、8日,周恩來再次發電要限期搶回[6]

然而,5月10日,柳州聯指又搶走駐軍部隊各種槍支316支,子彈1萬多發,六零式迫擊炮2門,四〇二火箭筒2具,並打傷幹部戰士47人[7]。21日,柳州市另一派組織「四二二」以對付柳州「聯指」武裝圍剿為名,組織幾千人到柳州火車站搶走援越彈藥11888箱[8],共計子彈1700萬發,以「李向陽」之名,給押車的解放軍留下了「收條」[9]。6月4日,廣西「聯指」所屬組織3500人第二次到廣西軍區軍械庫搶奪武器,共搶去各種槍支1859支,六零炮8門,子彈約100多萬發[10]

與此同時,1968年4月,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根據廣西軍區、廣西革籌小組的報告,內定「4·22」是反動組織,將對立的兩派設立據點、武鬥、殺人、搶奪武器、阻斷鐵路交通等罪名,都加在「4·22」一派的頭上。恰逢當時3月16日,廣州軍區空軍在廣西打下一架美軍U-2偵察機林彪要接見有功人員,由廣西軍區副司令員焦紅光帶隊赴京,事先區革籌小組負責人韋國清親自授意整理了的「4·22」的材料,報給林彪[11]。之後經毛澤東批示同意,中共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聯名於7月3日發布《七·三布告[12]。《七·三布告》,有所緩解混亂局勢[13]。但貫徹過程中,受到了派性的嚴重擾亂,中共中央在7月24日又發布《七·二四布告》。

在廣西當地,《七·三布告》頒布後,由「廣西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指揮部」主導勢力的自治區革籌小組、廣西軍區、南寧市革委會,在7月8日在南寧市舉行上千人大會,強調《七·三布告》是解決廣西問題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並呼籲群眾「向階級敵人發動猛烈進攻」[14]。7月9日,廣西軍區、自治區革籌小組又召開10萬人參加的「堅決擁護貫徹捍衛《七·三布告》大會」,號召廣大群眾立即行動起來,嚴懲一小撮「現行反革命分子」,「為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掃清道路」[15]。《廣西日報》連續發表9篇社論,宣傳貫徹《七·三布告》[15]。7月31日,自治區革籌小組、廣西軍區出動部隊和「聯指」武裝及一些縣的民兵,攻打「四·二二」組織設在廣西自治區展覽館的據點。8月2目,包圍和進攻「四·二二」組織在南寧市解放路、新華街等據點,至8月8日戰鬥結束,造成嚴重傷亡,期間全市被打死群眾827人[16][17]。解放路及其附近街巷有33條被燒;11744戶職工和居民共40113人無家可歸;5家國有工廠、45家手工業社、165間商店門市部、134間中小學教室、166艘船被燒毀[18]。8月2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在南寧成立,大規模武鬥得以制止,但有的基層地方仍存在並爆發濫殺無辜的事件[17]

相關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七·三布告

參考

  1. ^ 1.0 1.1 1.2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局編.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 1925-1987.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8–9. ISBN 7-219-02949-7. 
  3. ^ 張晉藩,海戚,初尊賢. 国史大辞典.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2.11: 635. 
  4. ^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局編.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 1925-1987.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570–571. ISBN 7-219-02949-7. 
  5. ^ 程棟,霍用靈,劉樹勇,楊宗麗總撰稿.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博览 下.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11: 1208. ISBN 7-306-01588-5. 
  6. ^ 徐達深主編. 共和国史记 第3卷 上 神州板荡.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363. 
  7. ^ 周鴻,朱漢國,俞清天,於式力主編. 中国二十世纪纪事本末 第3卷 1950-1976.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536–537. ISBN 7-209-02403-4. 
  8. ^ 柳州市柳南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柳州市柳南区志.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7.08: 113. ISBN 7-219-03571-3. 
  9. ^ 政協柳州柳南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編委會. 柳南文史资料 第6辑. 政協柳州柳南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編委會. 1994.10: 8. 
  10. ^ 鄧書傑,李梅,吳曉莉等編著.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近代卷 动荡年代(1960-1969). 長春:吉林音像出版社;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04: 333–334. ISBN 7-80702-295-7. 
  11. ^ 晏樂斌. 我参与处理广西文革遗留问题. 炎黃春秋. 2012, (11): 13-20. 
  12. ^ 李景田主編. 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1921-20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1.04: 270. ISBN 7-5035-4491-0. 
  13.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注释集.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2.05: 224–225. ISBN 978-7-5098-1601-1. 
  14. ^ 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第6卷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5-1976.10.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333–334. ISBN 7-80136-318-3. 
  15. ^ 15.0 15.1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局編.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史资料 1925-1987.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517. ISBN 7-219-02949-7. 
  16. ^ 當代廣西研究所編. 当代广西年表 1949-1990.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3.08: 176. ISBN 7-219-02489-4. 
  17. ^ 17.0 17.1 《當代中國的廣西》編輯委員會編. 当代中国的广西 上 Contemporary China: Guangxi 1.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 2009.09: 105. ISBN 7-80170-845-8. 
  18. ^ 南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南宁市志 政治卷.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8.10: 36–37. ISBN 7-219-03833-X. 

擴展閱讀

  • 《廣西文革大事年表》
  •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組織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局編. 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組織史資料 1925-1987.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5.03. ISBN 7-219-02949-7.
  • 晏樂斌. 我參與處理廣西文革遺留問題. 炎黃春秋. 2012, (11): 13-20.
  • 《當代中國的廣西》編輯委員會編. 《當代中國的廣西》.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香港祖國出版社. 2009.09: 105. ISBN 7-80170-845-8.
  • 《當代廣西簡史》,
  • 《中國共產黨廣西歷史讀本》
  • 《廣西文革檔案資料》,
  • 《文革機密檔案——廣西報告》,
  • 《廣西文革痛史釣沉》
  • 《廣西文化大革命運動》
  • 岑國榮等《廣西文革大事記的問題必須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