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Medalofdead/工作區30

座標47°03′04″N 142°02′56″E / 47.051°N 142.049°E / 47.051; 142.049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真岡登陸戰
蘇日戰爭庫頁島戰役的一部分

真岡登陸戰示意圖
日期1945年8月20日—23日 (1945-08-20 – 1945-08-23)
地點
結果 蘇軍勝利
參戰方
 蘇聯  日本
指揮官與領導者
蘇聯 弗·亞·安德烈耶夫俄語Андреев,_Владимир_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_(адмирал) 大日本帝國 山澤饒
兵力
3,450人 390人(開戰兵力)
傷亡與損失
77人死傷 300餘人死傷
約600人被俘Hmmmm

真岡登陸戰(俄語:Десант в порт Маок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蘇聯紅軍在日本樺太真岡港實施的兩棲登陸戰役[註 1],屬於庫頁島戰役的一部分,於1945年8月20日至23日由陸軍遠東第2方面軍第16集團軍在紅海軍北太平洋區艦隊的配合下實施。庫頁島戰役爆發後,為配合主力在國境地帶方向上的進攻,加快對樺太的占領,阻止人員物資流出,蘇軍艦隊於8月20日派兵登陸樺太西岸的港口城市真岡,當天下午即攻克市區。隨後數日,蘇軍在真岡近郊沿山道和鐵路兩條進攻軸線向東乘勝追擊,日軍且戰且退直至8月23日奉命停火投降。8月25日蘇軍進入樺太首府豐原,庫頁島戰役結束。本戰役是庫頁島戰役期間平民傷亡最多的戰役,至少有近五百人在戰鬥中因各種原因喪生。

作戰背景

三十年代的真岡町街景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次日,亞·米·華西列夫斯基元帥遠東蘇軍三個方面軍共150餘萬人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同時推進,在長達4,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向日本關東軍發起了全面進攻。不到一周時間,蘇軍便長驅直入滿洲平原,迅速粉碎了關東軍主力[1]。鑑於滿洲戰略攻勢行動進展順利,8月11日晨,駐北庫頁島蘇軍越過北緯50度國境線攻入日領南庫頁島樺太,開始實施奪取南庫頁島的進攻戰役。蘇軍計劃以遠東第2方面軍第16集團軍英語16th_Army_(Soviet_Union)麾下步兵第56軍兵力率先突破國境地帶防禦,沿該島東海岸向日軍司令部所在地豐原實施正面突擊;隨後由海軍北太平洋區艦隊運送登陸部隊在西海岸的惠須取上陸,截斷西部沿岸道路;最後在真岡實施兩棲登陸,協同第56軍向豐原實施側翼突擊,完成對南庫頁島的合圍占領,並將其作為登陸北海道的跳板[2][3]。戰役任務縱深約450千米,計劃在15天內完成[4]

8月11日,第56軍在突破半田—武意加保障地帶後不久,於國境線以南16千米的古屯築壘地域遭遇日軍堅決阻擊,連日衝擊均未能突破主要防禦地帶[5]。至8月15日,該部仍止步國境線附近,北太平洋區艦隊則奉命按兵不動,攻勢出現了遲滯[6][註 2]。同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得知了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面對快速變化的國際形勢,為確保能在戰爭完全結束前出兵北海道,必須要求加快攻占南庫頁島的進度[7]。在這一背景下,蘇軍指揮部於15日定下了提前派兵在真岡港登陸的決心[8][9]。當天下午,北太平洋區艦隊司令弗·亞·安德烈耶夫俄語Андреев,_Владимир_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_(адмирал)海軍中將和第16集團軍司令列·格·切列米索夫英語Leonty Cheremisov少將接到了遠東第2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發出的作戰訓令:

預計日本即將投降。為利用這一有利情勢,有必要由北太平洋區艦隊所屬艦艇及步兵第113旅一至兩個營占領南薩哈林島(南庫頁島)。在蘇維埃港組織一支登陸部隊,準備攻占真岡港。[6]

真岡坐落於樺太西海岸,人口約一萬九千人,是當時樺太第三大城市[10]。真岡漁業及造紙業發達,擁有日本最北、樺太唯一的不凍港,可同時靠泊三千噸級船舶四艘,港口設施齊全。除了海路,縱貫樺太的樺太西線(全長170千米)、橫斷樺太的豐真線(全長83.8千米)兩條鐵路,以及連接豐原和真岡的國道豐真山道均在此交匯,在陸路上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11]。自8月12日以來,大批日本難民不斷經樺太西線南下,從蘇軍進攻的樺太北部湧入真岡,準備在港口乘樺太廳派遣的撤僑船向北海道疏散,或輾轉前往更南方的大泊港本斗港避難[12]。蘇軍決定在此時進攻真岡,也有儘快封堵日本人南逃退路,阻止人員物資流出庫頁島的企圖[13]

雙方作戰準備

蘇軍作戰準備

基於現有兵力和登陸手段,北太平洋區艦隊軍事委員會和第16集團軍司令計劃於8月20日晨運送部隊直接在真岡港登陸,攻占市區,並於當日沿樺太西線確立一個包含真岡以及近郊車站的橋頭堡。行動計劃調動17艘軍艦和五艘運輸船、步兵第113旅和一個海軍步兵俄語Морская пехота СССР混成營及區艦隊所屬飛機80架。登陸艦隊分編為三個兩棲運輸隊、一個炮火支援隊和一個警戒隊。登陸部隊共計3,450人,分為先遣支隊(297名衝鋒鎗手)、第一梯隊(海軍步兵混成營)和第二梯隊(步兵第113旅)。根據計劃,到達登陸地點後,第一運輸隊攜先遣支隊直接穿插到真岡港中心,第二運輸隊攜第一梯隊緊隨其後於港口南側登陸。兩支運輸隊應於4時50分,在登陸艦隊的火力和煙幕掩護下將部隊直接送上碼頭。待發出安全信號後,第二梯隊再行登陸。各部隊依次在港口登陸,之間不留停頓[14]。先遣支隊占領港口碼頭,確保橋頭堡,掩護主力梯隊登陸。海軍步兵混成營緊隨其後奪取真岡城中和城東地區,第113旅則奪取城北和城南地區,於日落前將登陸場擴大至市區以南6千米的苫舞和市區以北2千米的荒貝兩處車站[15]。隨後第113旅沿豐真線和豐真山道向70千米以東[16]的豐原實施突擊,並同從國境線方面進攻的步兵第56軍會合;海軍步兵營則沿樺太西線向南進攻,奪取鐵路的終點站本斗[17]。炮火支援隊將在警戒隊魚雷艇的掩護下為登陸提供火力準備,航空兵負責密接空中支援,對指定的日軍目標實施強擊[18]。登陸艦隊指揮官為伊·斯·列昂諾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Леонов)海軍上校,登陸部隊指揮官為步兵第113旅旅長扎哈羅夫(Исидов Захарович Захаров)上校,安德烈耶夫海軍中將作為登陸戰役指揮官負責戰役的具體準備和實施。

在行動準備階段,第16集團軍組建了海軍步兵混成營,將承擔岸防任務的步兵第113旅集結於蘇維埃港,並向各部隊下達了具體任務。利用準備時間,蘇軍對戰場開展了偵察工作。海軍飛機對真岡實施了航空偵察英語Aerial reconnaissance,拍攝港區照片供艦隊及登陸部隊指揮官參考[19]。8月17日深夜,一支五人的蘇軍偵察小組乘Shch-118號俄語Щ-118潛艇在真岡町西南15千米的廣地村附近先行上岸偵察[20][註 3]。主力登船從18日夜開始,至次日凌晨所有兵員物資上船完畢,等待出擊命令[21]

日軍作戰準備

千島群島、樺太和北海道的守軍由坐鎮札幌第5方面軍司令樋口季一郎中將統率,駐守樺太的日軍兵力以峰木十一郎日語峯木十一郎中將指揮的第88師團日語第88師団 (日本軍)為基幹,下轄步兵聯隊[註 4]三個、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各一個,共計兩萬人[22],另有三千四百人左右的在鄉軍人。由於遠離對美主戰場,部隊的裝備較差,沒有坦克飛機,缺乏反坦克防空能力,非一線部隊六人僅配一支槍[23]。樋口認定如此羸弱的兵力無法完守廣袤的樺太[24],便將師團主力置於樺太南部,重點防守師部所在地豐原,僅留少量兵力在國境線與蘇聯對峙[22]。在樺太西南部署有山澤饒大佐步兵第25聯隊日語歩兵第25連隊,負責防守從久春內西能登呂綿延兩百千米的海岸線。蘇日戰爭爆發後,真岡因最適宜敵軍登陸而被日軍重點布防,各部開始向真岡增援[25]。第25聯隊第1大隊[註 5]隊部攜一個中隊[註 6]主力在豐真山道的入口荒貝澤構築第一道防線,第3大隊隊部攜兩個中隊準備前往荒貝澤以東五千米的熊笹嶺日語熊笹峠構築第二道防線,另有少數散兵分布於真岡町內、郊外的王子製紙水庫、以及真岡郊外10千米的豐真線寶台展線日語宝台ループ線等地。聯隊的任務是壓制蘇軍在小能登呂至本斗間全長80千米海岸線實施的登陸,不惜一切代價確保真岡附近要地,阻止蘇軍(經真岡)前出至豐原。

8月15日,樺太守軍收聽到了裕仁天皇宣讀的《終戰詔書》,接着又收到了第5方面軍發來的單方面停火令「大陸命第1382號」:「立刻停止一切戰鬥行為,僅在迫不得已時可採取自衛行動。」山澤大佐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便開始着手戰後交接事宜,下令部隊停止修築陣地、各地散兵回歸本隊、燒毀機密文件、解除部分本地老兵的動員、並焚毀了象徵聯隊編制的聯隊旗[26]。但就在8月19日,第5方面軍突然向樺太師團下達了與之前截然相反的「達參特電第28號」,命其繼續自衛戰鬥,堅守樺太南部,直至最後一兵一卒[27]。師團同時也接到海軍情報,稱蘇聯一支大型運輸船隊正在軍艦護航下自符拉迪沃斯托克北上,預計將於8月19日夜間抵達樺太西南岸。第25聯隊因此中止了北上迎擊蘇軍、掩護難民疏散的既定計劃,留在真岡近郊以應不測[28]。但此時市區內的警備隊多已解散,僅餘少量非一線部隊管理秩序,部隊的戰鬥力大幅削弱[29]

作戰序列

蘇軍
日軍
  • 陸軍
    • 第88師團(峰木十一郎中將)
      • 步兵第25聯隊(山澤饒大佐)
        • 第1大隊(仲川義夫少佐)
          • 第2中隊(高橋進中尉)
          • 第4中隊(高橋弘中尉)
          • 第1機槍中隊(北島幸市中尉)
          • 第1大隊炮小隊(若林孝司中尉)
        • 第3大隊(藤田幸夫大尉)
          • 第9中隊(淺野良夫中尉)
          • 第11中隊(滝本三雄中尉)
          • 第3機槍中隊(今井忠三郎大尉)
        • 步兵炮大隊(菅原養一少佐)
          • 步兵炮中隊(國島哲夫中尉)
          • 速射炮中隊(原田耕太郎中尉)
        • 通信中隊(日比一男中尉)
      • 輜重兵第88聯隊(小山國治少佐)
        • 菅原小隊(菅原正少尉)
      • 師團衛生隊(橫山給八郎少佐)
        • 水谷小隊(水谷少尉)

戰鬥經過

蘇軍登陸

8月19日6時50分,滿載登陸隊的艦艇從蘇維埃港起錨出航,駛向真岡。為了遷就最慢的台爾曼號,艦隊航速只能保持在八。起初天氣良好,利於航行,但當天中午大雨開始襲來,伴隨有六級大風和五級海浪。艦隊被迫縮小各艦間距,打開航跡燈繼續前進。由於船隻間保持着嚴格的無線電靜默,入夜後第三運輸隊一度失聯,直到天亮才重新歸隊。8月20日清晨,蘇軍艦隊駛抵真岡港,7時33分,巡邏艦閃光號在濃霧籠罩中發現中部港灣的入口(比預定計劃延誤近三小時[7]),發出了開始登陸的信號[30]。第一運輸隊隨即兵分兩路衝進中部和南部港灣靠港系泊,三、四分鐘內,先遣支隊便完成了登陸。與此同時,炮火支援隊調轉炮口,開始對真岡城區進行急襲射擊,掩護後續部隊上岸[31]

蘇軍的突然出現令日本人不知所措[32]。當時距天皇宣布投降已過五天,許多真岡居民起初將此次登陸當成和平進駐,樂觀地以為炮聲是蘇艦在發射空包彈作為行動開始的信號,直到真岡各主要街區遭炮擊起火才意識到是一場武裝入侵[33][34]。最近的日本軍隊(山澤聯隊第1大隊)距市區僅兩千米,但大隊長仲川少佐下令靜觀其變,準備派遣軍使,禁止主動求戰。蘇軍第一運輸隊護衛艇MO-35號在入港途中因霧大迷航擱淺於北港航道上,試圖脫淺時遭到機槍射擊,隨後又被閃光號誤擊起火,艇長以下六人受傷[35]。當時日軍在距北真岡港150米遠的後山上設有75毫米山炮一門,射界覆蓋整片港區,但炮長拒絕下達射擊命令,旋即該炮被蘇軍發現並摧毀[36][31]。不久車站日語真岡駅 (樺太)列車被直射火力英語Direct fire摧毀,停泊港內的漁船、機帆船和撤僑船則多被拿捕日語拿捕或擊沉,原本冀希望乘車船疏散的難民被迫湧向荒貝澤,和真岡町的居民一起冒着流彈沿豐真山道徒步逃難。一個多小時後,MO-35號終於在友軍拖曳下成功脫險。相比之下,南部和中部港灣的登陸進展顯得相對順利。先遣支隊不顧日軍不斷加強的抵抗,穩步推進奪取碼頭,行動開始40分鐘便占領了港區一部分建築物,滿載第一梯隊的掃雷艦開始駛進真岡灣,第二梯隊緊隨其後登陸,蘇軍上岸兵力迅速增強[31]

海軍步兵上岸後不斷擴大先遣支隊的戰果,至當日中午12時,港區所有建築物均被蘇軍成功壓制。荷槍實彈的蘇聯步兵隨即衝進真岡市區,打響了激烈的巷戰。日軍兩個步兵大隊在裝甲列車、火炮、迫擊炮和機槍的支援下,依託碉堡、閣樓、窗台和地下室等掩體用各式武器進行伏擊,迫使蘇軍逐屋爭奪、逐屋鞏固。儘管如此,至下午14時,蘇軍完成了對整個真岡町的占領[37]

真岡近郊戰鬥

蘇軍士兵邁過日軍屍體向熊笹嶺前進

對真岡市區的占領後,蘇軍以豐真山道和豐真線鐵路為進攻軸線繼續向東挺進。步兵第113旅第1、第3及獨立衝鋒鎗營奉命突破熊笹嶺日語熊笹峠(今卡米紹夫嶺)地段上的敵軍防禦,向逢坂日語逢坂駅方向發展突擊;第4營在炮兵加強下負責突破寶台展線日語宝台ループ線附近的敵軍防禦,向二股日語二股駅 (樺太)方向發展突擊[38]。日軍仲川大隊為阻止蘇聯進軍,曾派出副官一行作為軍使進行停戰談判,但使團在中途遭遇蘇軍攻擊,軍使被射殺[39]。據此聯隊長山澤便以「自衛反擊」為名,下令部隊防守抵抗,企圖以武力阻擋蘇軍奪取豐原地區[40]

8月21日凌晨,蘇軍主力轉入進攻。步兵三個營伴隨着120毫米重型迫擊炮的火力支援,逐步向荒貝澤正面抵近。由於豐真山道路面狹窄、植被密布,推進的速度並不快[41]。日軍第一大隊第二中隊和第一機槍中隊依託前日構築的臨時陣地和四門70毫米步兵炮試圖阻止突破,但火力點的射擊逐漸被猛烈的炮火急襲壓制。至上午十時,蘇軍完成了對第一大隊隊部及第二中隊主力的分割包圍,切斷了第一大隊與聯隊本部的聯絡,並利用複雜地形迂迴滲透,繞過支撐點繼續向熊笹嶺進攻。被孤立的第一機槍中隊入夜後實施突圍,成功與熊笹嶺的聯隊主力匯合;第一大隊隊部和第二中隊也於當晚撤出陣地,之後沒有如約集結,徑自往逢坂方向南逃,9月2日在豐原繳械投降[42]

荒貝澤的戰鬥為日軍構築第二條防禦線爭取了時間。自21日凌晨起,山澤聯隊第三大隊第9中隊、第一大隊殘部、第4中隊、步兵炮大隊等部先後從留多加、荒貝澤、羽母舞、逢坂各地向熊笹嶺陣地集結,拼湊出一支大隊規模的戰鬥群,憑藉當地崖壁陡峭、熊竹日語クマザサ叢生的有利地形繼續抵抗。在曲折蜿蜒的山道北側防線以淺野中尉的第9中隊和國島中尉的聯隊炮中隊為核心,在南側則部署有高橋中尉的第4中隊。8月21日晨,蘇軍北太平洋區艦隊艦艇炮擊了二股和逢坂。下午氣象轉好,航空兵也加入了戰鬥。海軍殲擊航空兵第61團和強擊航空兵第60團當天出動飛機28架次,重創二股逢坂兩地的火車站,並攻擊了熊笹嶺沿線的日軍交通線。殲擊航空兵第59團的雅克戰鬥機也不時飛臨熊笹嶺上空。經過一晝夜的火力準備,8月22日4時,蘇軍向熊笹嶺地段發起總攻,兩軍在齊人高的竹林中爆發激戰,由於竹葉茂密、能見度低,陣地戰往往演變為手榴彈戰、白刃戰,部分抵消了蘇軍單兵火力優勢。日軍狙擊手則潛伏在竹林深處,不時從側後射擊蘇軍軍官。這種被蘇軍稱為「布穀鳥」的戰術造成了不小的殺傷[41],第113旅兩次進攻均被擊退[43]。為阻擋蘇軍攻勢,日軍不僅動用了所剩無幾的所有炮兵,連衛生員都拿起武器加入了戰鬥,不斷地實施陣前反擊。22日中午,蘇軍從山道北側作新一輪衝擊,先後擊破草野小隊、淺野中隊等前沿陣地,迫使菅原於下午放棄熊笹嶺,將防線逐漸收縮至後方427.7高地。趁敵戰線收縮,蘇軍從各部隊接合部存在的間隙實施運動,迂迴至山道南側,當晚其先頭部隊已抵達熊笹嶺與逢坂的中間地帶[44][45]。負責殿後的第4中隊因位於山道南側被分割孤立,戰至23日上午全軍覆沒,中隊長高橋中尉以下「玉碎[46]

寶台展線戰鬥

豐真鐵路74千米處的寶台展線鐵路橋,建於1928年,全長125米,標高41米。1945年8月21至23日,蘇日兩軍圍繞該橋展開激戰,雙方均死傷慘重,故該橋又稱「惡魔之橋(Чёртов мост)」。

8月20日,蘇步兵第113旅第4營步兵沿豐真鐵路追擊日軍,途中占領苫舞和大高井車站,於傍晚逼近了二股。日軍緊急調遣第三大隊第11中隊(中隊長滝本三雄中尉,有機槍兵、工兵、通信兵各一個分隊及步兵炮兩門支援)增援豐真鐵路,在21日中午搶占鐵路寶台站日語宝台駅,迫使進攻中的第113旅轉入防禦。當晚雙方進入對峙狀態,蘇軍一邊增派炮兵支援前線,一邊通過擴音器敦促日軍停火投降[47][48]。次日凌晨戰鬥再開。滝本中隊在第113旅的前進路線上實施攔阻轟擊,擋住了對寶台展線鐵路橋的進攻,但隨着機槍山炮彈藥告罄,陣地暴露在精確的火力打擊下,傷亡急劇增加。下午,蘇軍成功從左翼包抄至敵後,突破一線陣地,並排除了鐵路橋上的津島分隊,日軍退至竹林中繼續頑抗。雙方難捨難分:在爭奪二股車站的戰鬥中,蘇軍恰普拉諾夫(Евген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Чапланов)下士的反坦克炮兵組在推進中遭遇突襲全殲(後車站更名恰普拉諾夫站以示紀念),日軍指揮官滝本本人也中彈重傷。直至傍晚蘇軍改用燃燒彈炮擊,燒毀充當日軍掩護的竹林,方才迫使滝本撤出展線,後退至寶台站。

熊笹嶺、豐真線相繼失守後,位於逢坂的第25聯隊隊部面臨蘇軍優勢兵力兩個方向的夾擊,但山澤仍堅持繼續作戰,分別調遣逢坂周邊在鄉軍人組成的「鄉土防衛隊」和第11中隊第1小隊與之對抗,並在逢坂以北的高地部署了聯隊直屬、第1中隊和第1機槍隊一個小隊的兵力,準備以此為最終防線和蘇軍決一死戰。[49]

8月22日,北太平洋艦隊航空兵共出擊61架次,摧毀28個簡易火力點和大量堆場、工事。雖然沒有遭遇日機攔截,但因戰區距蘇維埃港區航空基地過遠(達250千米),指揮調動非常困難。加之日本人南下撤退時又對沿途機場進行了破壞,需要耗時修複方可使用[50]。當天上午,轟炸航空兵第55團在殲擊航空兵第48團的護航下強行機降占領了真岡市區以北20千米的小能登呂軍用機場[51]。此時日軍抵抗已近崩潰,但該機場仍為計劃中的空降登陸北海道作戰提供了必要的前進基地。

戰鬥結束

8月19日,關東軍參謀長秦彥三郎日語秦彦三郎中將與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就駐滿洲、朝鮮、樺太及千島日軍之停戰達成了協議。據此,第五方面軍司令部於20日夜電令樺太第88師團,撤銷前日「達參特電第28號」死戰到底的命令,立刻交出武器,停止戰鬥。22日中午,在樺太東部城市知取,第88師團參謀長鈴木康生大佐一行與蘇步兵第56軍軍長米·瓦·阿利莫夫少將(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Алимов)會面,簽訂了停火協議[52]。盤踞山中的第25聯隊於傍晚收到了師團的投降命令,要求即便被俘也必須立刻停火。次日,蘇日雙方軍使建立聯繫,分散各地的部隊奉命就地解除武裝,向首府豐原集結。8月25日,步兵第56軍先頭部隊進入豐原,庫頁島戰役宣告結束[53]

據蘇軍統計,在20日的登陸階段,蘇軍共斃敵三百餘人,俘虜約六百人,自身死傷77人[37];22日至23日的縱深戰鬥階段損失219人,另有680人負傷[43]。據日方統計,在20~23日的戰鬥期間,日軍共有225人陣亡,87人負傷。因未打掃戰場,未歸隊士兵均籠統歸為失蹤,故實際陣亡人數應至少在三百人以上[54]

後續

蘇聯軍隊開入真岡市區

真岡登陸戰是庫頁島戰役期間平民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55]。據日方戰後統計,至少有495名住民在8月20日當天的戰鬥中死亡或失蹤,而真實數據可能兩倍於此[56]。傷亡原因主要為蘇軍攻擊和自殺。被殺者主要由於身着酷似日本陸軍軍裝的卡其色國民服」,而在巷戰中被蘇軍誤認為戰鬥員開槍射殺[57];自殺者受軍部政治宣傳的薰染,或恥於受俘虜之辱,或害怕遭蘇軍暴行,便在蘇軍登陸後選擇了自殺甚至攜家帶口集體自殺[58]。在最初的恐怖和混亂中,真岡郵政局的一群年輕女接線員在向豐原發出訣別消息後,集體服事先準備的氰化鉀自殺。其中九人死亡,剩餘三人在服毒前向蘇軍投降得以倖存。死去的九人後被日方稱為「真岡郵政電信局殉職九少女日語真岡郵便電信局事件」,1973年獲日本政府追授勛八等寶冠章,入祀靖國神社[59]——對於部隊中發生的犯罪行為,蘇軍軍法部門很快予以了懲治,至少有一人因在城內縱火被就地正法[60]

自蘇軍登陸以來,真岡郡多地相繼發生了日本村民虐殺朝鮮裔村民的事件。部分日本人深信「朝鮮人在為俄國人充當間諜」的流言,為防朝鮮人戰後翻身做主,遂開始在社區內進行有組織的搜殺[61]。在真岡市區以東25千米的清水村瑞穗村(今波扎爾斯克村俄語Пожарское_(Сахалинская_область)),從20日至23日間即有老幼婦孺27人被「在鄉軍人會」或「青年團日語青年団」等民團組織殺害[62]。蘇方得知情況後,調派反間諜機關「間諜死神」對案件進行偵查,共逮捕兇犯18人。其中七人被蘇聯遠東軍區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並於1947年執行了槍決,其餘11人處以十年有期徒刑[63]。波扎爾斯克村內現存有1996年修建的「瑞穗村慘案日語瑞穂事件」死難者紀念碑。

影視作品

1974年日本導演村山三男日語村山三男以真岡登陸戰為題材拍攝了電影《冰雪之門日語樺太1945年夏 氷雪の門》,因其中對蘇軍形象多有貶損[64],受到蘇聯外交抗議,直到36年後的2010年才在日本全國上映[65][註 7]。另有同題材電視劇《霧之火日語霧の火 樺太・真岡郵便局に散った九人の乙女たち》,2008年由日本電視台拍攝製作[67]

注釋

  1. ^ 日本人所稱「樺太」的含義範圍隨語境變化,本文特指日領南庫頁島。
  2. ^ 區艦隊司令安德烈耶夫曾於15日晨請示自行派兵在塔路登陸,但在中午被遠東第2方面軍參謀部否決。[6]
  3. ^ 因攜帶的無線電台浸水損壞,未能傳回情報
  4. ^ 日本陸軍編制,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
  5. ^ 日本陸軍編制,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
  6. ^ 日本陸軍編制,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
  7. ^ 1977年經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在中國引進上映[66]

參考資料

引用

  1.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1989),第九章.
  2.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1989),第494-496頁.
  3. ^ Славинский (1993),第68頁.
  4. ^ 扎哈羅夫 (1977),第263頁.
  5. ^ 扎哈羅夫 (1978),第216-219頁.
  6. ^ 6.0 6.1 6.2 Широкорад (2018),第344頁.
  7. ^ 7.0 7.1 Glantz (2003),第258頁.
  8.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1989),第500頁.
  9. ^ 中山隆志 (1995),第134頁.
  10.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291頁.
  11. ^ 藤村建雄 (2017),第358-359頁.
  12.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292頁.
  13. ^ Багров (1959),第75頁.
  14.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1989),第501頁.
  15. ^ 扎哈羅夫 (1977),第269頁.
  16. ^ Glantz (2003),第238頁.
  17. ^ 藤村建雄 (2017),第368頁.
  18. ^ Багров (1959),第35頁.
  19. ^ 扎哈羅夫 (1977),第264頁.
  20. ^ Боженко (1998),第264頁.
  21. ^ Славинский (1993),第73頁.
  22. ^ 22.0 22.1 戦史叢書 (1971),第401-402頁.
  23.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185-187頁.
  24. ^ 藤村建雄 (2017),第80頁.
  25. ^ 高橋憲一 (1993),第437-442頁.
  26. ^ 高橋憲一 (1993),第449-451頁.
  27.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394-395頁.
  28. ^ 藤村建雄 (2017),第364-365頁.
  29. ^ 戦史叢書 (1971),第518-519頁.
  30. ^ Багров (1959).
  31. ^ 31.0 31.1 31.2 扎哈羅夫 (1977),第271頁.
  32.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295頁.
  33.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300頁.
  34. ^ 藤村建雄 (2017),第451-452頁.
  35. ^ Широкорад (2018),第345頁.
  36.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301-302頁.
  37. ^ 37.0 37.1 Славинский (1993),第73-74頁.
  38. ^ Долуда (1993),第36頁.
  39. ^ 高橋憲一 (1993),第456-460頁.
  40. ^ 藤村建雄 (2017),第413-414頁.
  41. ^ 41.0 41.1 Долуда (1993),第37頁.
  42. ^ 高橋憲一 (1993),第496頁.
  43. ^ 43.0 43.1 Glantz (2003),第306頁.
  44. ^ Долуда (1993),第38頁.
  45. ^ 藤村建雄 (2017),第426-430頁.
  46. ^ 藤村建雄 (2017),第430頁.
  47. ^ Долуда (1993),第39頁.
  48. ^ 高橋憲一 (1993),第488-492頁.
  49. ^ 高橋憲一 (1993),第492-493頁.
  50. ^ Багров (1959),第80頁.
  51. ^ 中山隆志 (1995),第154頁.
  52. ^ 藤村建雄 (2017),第238-245頁.
  53. ^ 扎哈羅夫 (1978),第222頁.
  54. ^ 高橋憲一 (1993),第497, 1007頁.
  55. ^ 藤村建雄 (2017),第357頁.
  56.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303-304頁.
  57. ^ 樺太終戦史 (1973),第316-317頁.
  58. ^ Багров (1959),第78-79頁.
  59. ^ 藤村建雄 (2017),第404-407頁.
  60. ^ Долуда (1993),第61頁.
  61. ^ Гапоненко (2012),第10頁.
  62. ^ 崔吉城 (2006),第189-190頁.
  63. ^ Гапоненко (2012),第104頁.
  64. ^ Вициневский (2019),第149頁.
  65. ^ ヨコハマ経済新聞 (2010).
  66. ^ 羅曉明 (2016),第367頁.
  67. ^ 日本テレビ (2008).

書籍

期刊

在線資源

拓展閱讀

  • Савельева, Е. И. От войны к миру: граждан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на Южном Сахалине и Курильских островах 1945-1947 гг. [日本領樺太・千島からソ連領サハリン州へ 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七年]. 小山内道子 (译). 成文社. 2015. ISBN 978-4-86520-014-0 (日语). 
  • 金子俊男. 樺太一九四五年夏 ──樺太終戦記録──. 講談社. 1972. OCLC 1021024951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