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人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29年初版《上帝之人》的封面

上帝之人》(英語:Gods' Man)是美國畫家林德·沃德1929年出版的無字小說,由139幅沒有文字的木刻版畫構成,講述浮士德式畫家出賣靈魂換取魔筆的故事。《上帝之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本無字小說,被視為視覺文學的前身,對其發展影響很大。

沃德1926年在德國學習美術期間看到法朗士·麥綏萊勒1919年的作品《太陽》,這是他首度接觸無字小說。1927年,沃德返回美國並投身插畫創作。兩年後,他在紐約看到奧托·努克1926年的無字小說《命運》,促使他決定自行創作同類小說。《上帝之人》在1929年華爾街股災一周前問世,但銷量持續走高,至今仍是最暢銷的美國無字小說,推動其他美國藝術家試水。例如漫畫家米爾特·格羅斯就在1930年發行戲仿《上帝之人》的作品《他對不起她》。20世紀70年代,沃德的作品還成為漫畫家亞特·史畢格曼威爾·埃斯納開創視覺文學體裁的重要靈感來源。

內容

無字小說《上帝之人》包含139幅無文的木刻版畫[1],每幅圖畫都與上一幅的情節存在一定間隔[2]。沃德在1974年的合集《不用言語講故事的人:林德·沃德的木雕版畫》(Storyteller Without Words: The Wood Engravings of Lynd Ward)中表示,相鄰相幅圖畫的情節間隔太大會讓讀者的思考負擔過重,太小又會導致故事乏味。無字小說史學家戴維·貝羅納(David A. Beronä)認為,漫畫作家在推進情節時也有類似擔憂。[2]

書中主角處身一片酒杯之中,畫面中沒有別的人物頭像,強調他心中的孤獨

所有圖畫均為黑白,大小尺寸各不相同,最大的是每章第一和最後一幅畫,規格為15×10厘米。沃德使用明暗對比強調城市腐敗叢生,即便是白天也會在建築映射下導致天空陰暗無光,相比之下,鄉間的景色就沐浴在自然光線中。[3]為避免訴諸文字,沃德使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和構圖傳達情緒,例如書中主角在其中一幅畫裏身處一片酒杯之中,但看不到其他舉杯者的頭像,強調中間人物心中的孤獨[3]。《上帝之人》的主題與浮士德接近,構圖和畫風都明顯受到早期無聲電影影響,特別是烏髮電影公司的作品[4]

書籍原名「Gods' Man」中的撇號暗指多神論,而非猶太-基督教一神論[5],全名源自古羅馬劇作家普勞圖斯舞台劇《巴克基斯》(Bacchides)的台詞:「他是眾神的寵兒,但卻英年早逝」[註 1][6]

情節簡介

窮困潦倒的畫家與蒙面陌生人簽訂契約,憑藉由此得到的魔筆迅速紅遍全球[7]。發現整個世界都因金錢腐敗,而且金錢還是他情婦的化身後,畫家的夢想幻滅。他在城內四處遊蕩,看見的每個人都與他的作品拍賣師和情婦一模一樣。畫家被幻覺激怒,憤而攻擊其中一人,結果此人居然是警察。畫家被判入獄後逃脫,在暴徒追逐下逃出城市,並在跳進山溝躲避時受傷。山林中生活的女人發現後把他帶回家,照料畫家恢復健康,兩人生下孩子並過着簡單快樂的生活,直至神秘的陌生人出現並把畫家引到懸崖邊。畫家本打算為陌生人畫像,但卻看到面具後的骷髏頭,大驚之下摔落懸崖致死。[8]

背景

林德·沃德(Lynd Ward)於1905年生於芝加哥[9],父親哈里·沃德Harry F. Ward)是循道宗牧師、社會活動家兼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首任主席。林德所有作品都體現出父親對社會不公的看法。[10]林德很小就對美術感興趣,讀五年級時老師告訴他沃德的英語拼寫「Ward」倒過來就是「繪畫」(draw),促使他決定投身美術[11]。沃德學習成績優異,曾向中學和高校報紙提供圖片和文稿[12]

法朗士·麥綏萊勒的《太陽》是沃德接觸的第一本無字小說

1926年從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畢業後[13],沃德與作家梅·麥克尼爾May McNeer)喜結連理,兩人在歐洲度蜜月,而且一去就是一年多[14]。在東歐度過四個月後,兩人定居德國萊比錫。沃德用一年時間學習木刻,在此期間接觸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和比利時木刻版畫家法朗士·麥綏萊勒1919年的無字小說太陽》(Die Sonne),該書從現代角度呈現伊卡洛斯的故事,由63幅無字木刻版畫組成[13]

1927年回國後,沃德成為自由職業者,以創作插畫為主。1929年,他在紐約看到德國畫家奧托·努克Otto Nückel)唯一的無字小說《命運[15],作品風格明顯受到麥綏萊勒影響,但畫面信息更龐大,講述某妓女的生與死[13]。沃德看過《命運》後頗受觸動並投入創作[15],取材他更年輕時對文森特·梵高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約翰·濟慈珀西·比希·雪萊短暫而悲慘一生的思考。沃德通過《上帝之人》表述這樣的思想:「創作天賦是討價還價的產物,用英年早逝換取創作機遇。」[16]

出版史

1929年3月,沃德向經營開普和史密斯出版社(Cape & Smith)的哈里森·史密斯(Harrison Smith)展示《上帝之人》前30幅畫作[17]。史密斯表示願意簽訂合同,只要沃德能在夏季結束前完成,他會把作品放在出版社首本目錄的第一位[註 2]。初版《上帝之人》於同年十月面世[18],分貿易平裝書和豪華版[18]。貿易平裝書採用原版黃楊木刻版轉製成電鑄板印刷,豪華版直接用原版木刻版印在無酸紙上,限量發行409本並有作者簽名,用黑布裝飾再用書套包裝[19]。圖畫印在每張紙的右頁,左頁留下空白[20]。書中向沃德的三位老師致敬,分別是在萊比錫教他木刻的漢斯·亞歷山大·「西奧多」·穆勒(Hans Alexander "Theodore" Mueller,1888至1962年)、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美術導師約翰·海因斯(John P. Heins,1896至1969年)和阿爾伯特·C·赫克曼(Albert C. Heckman,1893至1971年)[21]

《上帝之人》已經多次再版並收入合集[22]。1974年的合集《不用言語講故事的人:林德·沃德的木雕版畫》除收錄《上帝之人》外,還有沃德的《狂人之鼓》(1930年)和《野外朝聖》(Wild Pilgrimage,1932年),前面的序言也由他執筆[23]。書中的無字小說圖畫非常緊湊,有時一頁就有四幅[20]。2010年,《上帝之人》又與沃德的另外五部無字小說一起出現在漫畫家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主編的合集《林德·沃德:六部木刻小說》(Lynd Ward: Six Novels in Woodcuts)中,由美國圖書館出版社Library of America)發行[22]

作品的原版木刻如今屬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喬治城大學約瑟夫·馬克·勞因格紀念圖書館的林德·沃德收藏[19],是沃德兩位女兒的遺贈[24]

評價和影響

《上帝之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本無字小說[7],此前的歐洲作品還從未在美國出版[10]。直至2010年統計,《上帝之人》仍是最暢銷的無字小說[7],雖然問世僅一周後,1929年華爾街股災大蕭條便接踵而至[18],但到1930年初就已兩度再版[25],面世前四年已發行六版,賣出兩萬餘本[10]。在此期間,年輕的沃德在暢銷書插圖創作上打開局面,成為兒童讀物插圖領域的權威人士[16]

1930年的《他對不起她》是米爾特·格羅斯戲仿林德·沃德《上帝之人》的作品

《上帝之人》的成功推動《命運》於1930年在美國出版[26]。同年,漫畫家米爾特·格羅斯(Milt Gross)推出戲仿《上帝之人》和無聲劇情片的無字小說《他對不起她》(He Done Her Wrong),並有副標題《偉大的美國小說,裏面一個字都沒有——也沒有音樂》(The Great American Novel, and not a word in it—no music too[27]。書中主角是伐木工人,意指身為木刻畫家的沃德[28]

紐約市芭蕾舞團曾考慮把《上帝之人》搬上舞台,舞團董事邀請費利克斯·拉賓斯基(Felix R. Labunski)作曲。但因財政困難,拉賓斯基只能放棄包括《上帝之人》在內的多個項目。[29]20世紀60年代,曾有多人提議把《上帝之人》拍成電影,但至今未能落實[30]

政治立場偏左的藝術家和作家很欣賞這部無字小說,沃德經常收到根據《上帝之人》創作的詩歌。艾倫·金斯堡在1956年的詩作《號叫》(Howl)中使用《上帝之人》的圖畫[31][註 3],還在詩作註解中引述沃德對城市和監獄的描繪[2]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保羅·詹金斯Paul Jenkins)於1981年撰文表示,沃德在《上帝之人》中表現出「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創意」,對詹金斯的畫作影響很大[31]。1973年[32],亞特·史畢格曼以母親自殺為題材創作四頁規格連環漫畫《地獄行星的囚徒》 (Prisoner on the Hell Planet[33],漫畫受到沃德作品的顯著影響,呈現表現主義木刻風格[34],史畢格曼後來還把連環漫畫收入圖畫小說《鼠族[32]。受《上帝之人》影響,早安夾克樂隊My Morning Jacket)主唱吉姆·詹姆斯Jim James)於2013年發佈個人專輯《上帝之光與聲的領域》(Regions of Light and Sound of God),他起初打算用專輯作為《上帝之人》改編電影的原聲帶[35]

《上帝之人》至今仍是沃德最廣為人知且讀者數量最多的無字小說。史畢格曼認為這並不是因為本作比沃德後來的同類作品優秀,而是因為《上帝之人》是第一本在美國出版的無字小說[36]。 歐文·哈斯(Irwin Haas)認為書中畫作質量很高,但情節有欠均衡,認為沃德推出第三部作品《野外朝聖》後才真正掌握無字小說的精髓[37]

1964年,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在論文《坎普風之註釋》(Notes on "Camp")中引用《上帝之人》作為「坎普風的範例」[38]。史畢格曼聲稱,看到書中主角與愛妻和孩子一起過上田園詩般的生活時,他忍不住要竊笑一番[39]

心理醫生摩根·斯科特·派克強烈反對書中描繪,認為這些內容對兒童心理會有極具破壞力的影響,聲稱這是他「眼中最黑暗、最醜惡的書」[40]。在派克看來,書中的神秘陌生人代表撒但和死神[41]

註釋

  1. ^ 拉丁語Quem di diligunt, adolescens moritur.,《巴克基斯》第四幕,vii,其他譯文有:天愛的人早逝(天妒英才)、天愛的人夭逝等。
  2. ^ 該目錄還包含威廉·福克納的原版《喧譁與騷動[17]
  3. ^ 位於第二部分,第82至84行[31]

參考文獻

引用

  1. ^ Spiegelman(2010a年),第xi頁
  2. ^ 2.0 2.1 2.2 Beronä(2008年),第42頁
  3. ^ 3.0 3.1 Beronä(2008年),第42, 44頁
  4. ^ E. P.(1930年),第328頁
  5. ^ Peck(2005年),第216頁
  6. ^ Spiegelman(2010d年),第828頁
  7. ^ 7.0 7.1 7.2 Spiegelman(2010a年),第xii頁
  8. ^ Beronä(2008年),第41–42頁
  9. ^ Spiegelman(2010b年),第799頁
  10. ^ 10.0 10.1 10.2 Beronä(2008年),第41頁
  11. ^ Spiegelman(2010b年),第801頁
  12. ^ Spiegelman(2010b年),第802–803頁
  13. ^ 13.0 13.1 13.2 Spiegelman(2010a年),第x頁
  14. ^ Spiegelman(2010b年),第803–804頁
  15. ^ 15.0 15.1 Spiegelman(2010b年),第804–805頁
  16. ^ 16.0 16.1 Painter(1962年),第664頁
  17. ^ 17.0 17.1 Spiegelman(2010d年),第833頁
  18. ^ 18.0 18.1 18.2 Spiegelman(2010b年),第805頁
  19. ^ 19.0 19.1 Spiegelman(2010c年),第823頁
  20. ^ 20.0 20.1 Kelley(2010年),第2頁
  21. ^ Spiegelman(2010d年),第828–829頁
  22. ^ 22.0 22.1 Bulson(2011年)
  23. ^ Spiegelman(2010c年),第825頁
  24. ^ Smykla(1999年),第53頁
  25. ^ Walker(2007年),第29頁
  26. ^ Spiegelman(2010d年),第832–833頁
  27. ^ Spiegelman(2010a年),第xiii–xiv頁
  28. ^ Kelman(2010年),第45頁
  29. ^ Beronä(2003年),第67頁
  30. ^ Willett(2005年),第129頁
  31. ^ 31.0 31.1 31.2 Beronä(2003年),第66頁
  32. ^ 32.0 32.1 Witek(1989年),第98頁
  33. ^ Rothberg(2000年),第214頁
  34. ^ Witek(2004年),第100頁
  35. ^ Zemler(2013年)
  36. ^ Kelley(2010年),第3–4頁
  37. ^ Haas(1937年),第84–86頁
  38. ^ Wolk 2011Sontag 1999,第55頁.
  39. ^ Wolk(2011年)
  40. ^ Peck(2005年),第215頁
  41. ^ Peck(2005年),第189頁

來源

書籍
期刊文章
  • Beronä, David A. Wordless Novels in Woodcuts. Print Quarterly (Print Quarterly Publications). 2003-03, 20 (1): 61–73. ISSN 0265-8305. JSTOR 41826477. 
  • E. P. God's Man. A Novel in Woodcuts by Lynd Ward.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Publications Ltd.). 1930-06, 56 (327): 327–328. JSTOR 864362. 
  • Haas, Irvin. A Bibliography of the Work of Lynd Ward. Prints (Connoisseur Publications). 1937-05, 7 (8): 84–86. 
  • Painter, Helen W. Lynd Ward: Artist, Writer, and Scholar. Elementary English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1962-11, 39 (7): 663–671. 
  • Witek, Joseph. Imagetext, or, Why Art Spiegelman Doesn't Draw Comics. ImageTexT: Interdisciplinary Comics Studies (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4, 1 (1) [2020-06-09]. ISSN 1549-67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9). 
網頁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