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倫敦交響樂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倫敦交響樂團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管弦樂團
建立1904年,​121年前​(1904
地點 英格蘭倫敦
音樂廳巴比肯藝術中心
首席指揮安東尼奧·帕帕諾(候任)
網站www.lso.co.uk

倫敦交響樂團(英語: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簡寫為LSO)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交響樂團。成立於1904年,是倫敦最古老的交響樂團,其前身是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廳管弦樂團」。一直被評為世界領先的管弦樂團之一[a][2][3]

樂團很早期就開始涉足各類音樂活動。1913年就開始了它首張唱片的錄製。1920年,簽下第一個唱片錄音合約。

歷史

女王大廳管弦樂團專門負責在女王大廳里舉行的逍遙音樂會的演出,亨利·伍德擔任指揮。到了1904年,伍德與樂團演奏員之間在有關的演出協議上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衝突的結果是46名演奏員集體出走,另組了「倫敦交響樂團」。

由於創團這次衝突,倫敦交響樂團明白,自治的機制是其生存發展的長遠之計。於是樂團從建團之日起建立一個完全由團員自治的制度,其管理委員會在通過樂團成員投票選舉產生。這種自治機制後來被世界的大多數樂團所採納。很快,樂團還成為了一個公司。其所有者,就是樂團成員。

1904年6月9日,著名指揮家漢斯·里希特接受了在女王大廳舉行的倫敦交響樂團開場音樂會指揮的邀請,此後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樂團首席指揮的頭銜,一直到1911年。

之後的一年,即1911年到1912年,則由英國著名作曲家埃爾加,出任首席指揮一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樂團的首席指揮包括尼基什、埃爾加和哈蒂,此外,比徹姆門格爾貝格阿爾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時間裏與樂團保持了穩定的合作關係,他們的加盟,使得樂團的演奏曲目不斷擴大,適應了不同風格的指揮,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樂團70%的成員都從軍入征,元氣大傷。而樂團的老家女王大廳於1941年5月11日在納粹德國空襲中被摧毀,而倫敦交響樂團也就此停止了戰時的一切活動。

1945年以後,樂團進入了緩慢的恢復階段。樂手紛紛回歸。樂團開始組織排練。

從1950年到1954年,在約瑟夫·克里普斯任首席指揮期間,樂團的演奏有了明顯的改觀。可以說,今天倫敦交響樂團所達到的境界都是在那個時候由克里普斯開創的。50年代後期,樂團內部的大規模的重組,使樂團演奏家的整體水平有了本質的變化。1963年,樂團第一次出訪美國,隨後一年作為的英國第一支全球巡迴演出的樂團訪問了日本韓國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國加拿大。從那時起,倫敦交響樂團一直是大型國際音樂節的常客,也是唱片公司競相爭取的對象,同時,它在倫敦的音樂季也是門庭若市,聽者如潮。

克里普斯之後,1961年到 1964年擔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的是法國人皮埃爾·蒙特,他加強了樂團的合奏訓練,使之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無論演奏難度多大的作品時,都像指揮家手中的一件樂器,發出整齊劃一的聲音,絕不容許半點暇疵。八十歲的蒙特,還與樂團簽下了25年的合同。

1965年到1968年,生於布達佩斯的匈牙利指揮家伊斯特凡·克爾特斯(Istvan Kertesz)擔任首席指揮。他是德沃夏克的專家。他與倫敦交響樂團在DECCA所留下的德沃夏克作品錄音是錄音史上一絕。倫敦交響樂團那厚重的音色,加上克爾提斯純正的捷克風味指揮,再次提醒了世人德沃夏克作品的藝術價值。後來克爾提斯與樂團意見分歧,克爾提斯辭去首席指揮一職。

1968年到1979年任職的是鬼才安德列·普列文。普列文和樂團舉辦各式各樣的音樂會、錄製唱片和登上電視節目。他與倫敦交響樂團一同成為電視明星,他們所錄製的電視音樂節目極受歡迎,許多英國人正是在這些節目中開始體會到古典音樂的奇妙之處。他曾經率團5次出訪美國,也到過前蘇聯等國家演出。個性溫和的普列文與這個歷來性格硬直的樂團相處得十分融洽。在這位有才華的指揮的帶領下,樂團的演出曲目迅速的擴展。普列文和樂團在EMI留下了很多名盤:孟德爾遜仲夏夜之夢柴科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全曲錄音、拉赫瑪尼諾夫交響曲全集、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格里格的鋼琴協奏曲、蕭士達高維契的交響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還有很多20世紀作曲家的曲目。

1977年起,德國指揮家約夫姆被聘為「桂冠指揮」,在DG留下了錄音海頓第104號「倫敦」交響曲埃爾加的《謎語變奏曲英語Enigma Variations》。

當時的指揮金童阿巴多在1979年繼普列文之後入主倫敦交響樂團。阿巴多1966年第一次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後來,兩者關係迅速升溫。到了1972年,阿巴多甚至宣佈自己在英國只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1973年,阿巴多率領樂團出席薩爾茨堡音樂節,倫敦交響樂團也是參加這項規模龐大的音樂節的第一支英國樂團。後來,自然而然地阿巴多就成為了倫敦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阿巴多進一步鞏固了倫敦交響樂團在英國的霸主地位,並使其更上一台階。在歐洲,倫敦交響樂團能夠後來居上,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呈三足鼎立之勢,並稱為歐洲三大樂團。阿巴多與樂團留下了很多錄音,包括孟德爾遜的交響曲全集(DG)、威爾第歌劇序曲。他於1988年離任。

1982年,樂團遷入了新落成的能夠容納2000名觀眾的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音樂廳。

1988年到1995年,則是邁可·提爾森·湯瑪斯(Michael Tilson Thomas)擔任首席指揮。

1995年起至今:由德高望重的柯林·戴維斯爵士(Sir Colin Davis)統領。創立錄音品牌LSO Live。錄製了柏遼茲的《特洛伊人》。

2005年瓦列里·格吉耶夫被任命接替科林·戴維斯成為倫敦交響樂團下一位首席指揮。

2015年3月,倫敦交響樂團宣佈西蒙·拉特爾將於2017年9月擔任新的首席指揮。[4]拉特爾在2023年樂季之後不再續任,樂團邀請安東尼奧·帕帕諾擔任主指揮,他將在2024年始任[5]

財政

據報導,倫敦交響樂團在1972-73年樂季的年俸是642,000英鎊[6]

人員編制

歷任首席指揮

註釋

  1. ^ 2008年12月,英國《留聲機》雜誌邀集11位音樂評論人進行票選,劃定了全球「廿強」的管弦樂團,此樂團名列其中[1]

參考資料

參照
  1. ^ The World's Greatest Orchestras. 2010-03-23 [202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2. ^ Top 10 Best Orchestras in the World. LEDGER NOTE. 2021-08-24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3. ^ Oliver Condy. The best orchestras in the world. classical-music. 2021-09-14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4). 
  4. ^ "Sir Simon Rattle appointed new Music Direct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3 March 2015.
  5. ^ Pentreath, Rosie. Sir Antonio Pappano appointed chief conductor of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classicfm.com. 2021-03-30 (英語). 
  6. ^ 吳心柳 (編). 國際樂壇近訊. 音樂與音響 第四期. 台北市. 1973年10月: 51.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