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信長包圍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信長包囲網
假名のぶながほういもう
平文式羅馬字Nobunaga Hōimō
1570年末的戰國大名勢力圖

信長包圍網日本戰國時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時代初期由部分大名組成的軍事聯盟,目的是要對抗織田信長勢力的擴張。嚴格上定義,「信長包圍網」一共有過三次,這三次包圍全部宣告失敗,而衝破了這三重阻撓的織田信長也成長為全日本首屈一指的第一大勢力,成功開創了織田氏的霸業。

起因

永祿十一年(公元1568年)2月8日,在三好三人眾阿波三好家、松永久秀及畿內三好家當主三好義繼之間的權力鬥爭仍在持續的背景下,佔據主動的三好三人眾推舉阿波公方足利義榮就任室町幕府第十四代將軍;然而與此相對的,被謀殺的前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則奮起反抗。

同年九月,得到義昭投奔的織田信長憑藉着大義名分着手上洛,恰逢三好家在畿內發生了內亂。趁着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刀兵相見的空檔,織田信長在聯合了北近江淺井家成功挺進山城,並在10月2日成功擊破了三好三人眾的主力部隊,迫使後者撤往阿波。另一方面,松永久秀和三好義繼則對信長表示臣從,信長至此成功取得了畿內局勢的主動權。10月18日,足利義昭正式就任為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征夷大將軍,信長憑藉着扶持將軍的威望迎來了一段輝煌時期。

永祿十二年(公元1569年)1月,三好三人眾與三好笑岩趁着信長返回岐阜的空當,再度從和泉登陸,對當時位於本國寺的足利義昭和明智光秀發動突襲,是為本圀寺之變,但敗於細川藤孝、三好義繼以及攝津國人眾伊丹親興池田勝正荒木村重組成的援軍,再度退回阿波。至此,織田信長、足利義昭與三好三人眾、阿波三好家這兩股勢力之間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對峙之勢。但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也開始了暗中較勁。足利義昭試圖模仿自己的兄長義輝,重塑幕府的榮耀,這使得他與僅僅把他當做傀儡的信長之間爆發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同樣還是在1月,信長為限制足利義昭的大將軍權力,訂立了稱為「殿中御掟」九條的掟書(公佈法或公定法)之後又追加了七條昭告天下,並迫使義昭承認這項命令,但因此事件使得義昭與信長的對立已然成形。

第一次信長包圍網

第一次信長包圍網

上洛成功的織田信長,很快以幕府將軍足利義昭的名義對各地的大名發佈了要求上洛參見的命令,但越前的朝倉義景對此反應冷淡,雙方的關係也開始迅速惡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

元龜元年(公元1570年)4月,信長為了討伐數度無視上洛命令的朝倉義景,與盟友德川家康一起向越前開始進軍。織田和德川軍逐步攻擊朝倉氏各個城池,進逼到金崎城時,信長在北近江的盟友兼妹婿淺井長政突然撕毀了和信長的盟約,聯合朝倉氏夾擊信長。通說中,淺井長政此舉是為了守護淺井與朝倉家長久以來的友好關係。但根據太田浩司等日本學者的考證,淺井與朝倉不僅不是世代交好的盟友,還曾是針鋒相對的敵人。淺井與朝倉結盟的時間和與織田結盟的時間差不多。因此,淺井背盟突襲織田信長,大概是出於利益考量。一旦織田信長消滅了朝倉家,淺井家的領地便完全被織田家包圍了,再無向外拓展的可能。總之,淺井於背後突擊織德聯軍,導致信長陷入突如其來的危機,在木下秀吉(日後的豐臣秀吉)和明智光秀等家臣奮戰殿後之下終得以撤回京都,此為金崎之戰

同年6月,信長於野洲河原之戰擊退了從甲賀郡北上試圖重新奪回南近江的六角義賢六角義治父子。6月末,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在姊川之戰中大破淺井與朝倉聯軍的主力,成功掌握了整個南近江的霸權地位,並開始覬覦淺井家的大本營北近江。姊川之戰後,織田家佔領了戰略要衝橫山城,從此朝倉和淺井勢力想要沿着琵琶湖東岸南下就變得十分困難。

同年7月21日,三好三人眾再度從攝津登陸,捲土重來的他們佔領了野田城和福島城,再度對織田信長形成對峙。

8月,織田信長率軍攻擊野田和福島二城,野田、福島城之戰爆發。戰事持續到9月13日時,石山本願寺的法主顯如突然發兵馳援三好三人眾,對織田軍宣戰,使得本來已經倒向織田的戰局走向變得撲朔迷離(野田、福島城之戰)。與此同時,淺井和朝倉聯軍再度從琵琶湖西岸南下進攻織田領地宇佐山城,信長的重臣森可成跟信長之弟織田信治陣亡。由於擔心淺井和朝倉聯軍可能會攻入京都,織田信長於9月23日停止了和三好三人眾以及本願寺的戰鬥,下令從攝津撤軍。9月27日,支持三好勢力的篠原長房率領阿波、讃岐的軍隊從兵庫浦登陸,開始向山城國進軍。

回軍的織田信長再度與朝倉和淺井聯軍以及支持他們的比睿山延曆寺的部隊對峙,戰鬥一直持續到了年末(志賀之陣)。再加上受到顯如的指示,北伊勢的一向宗信徒掀起了大規模的暴亂(長島一向一揆)並殺死了信長的弟弟織田信興。第一次信長包圍網的格局已然形成,六角義賢同時也連同一向一揆起兵,但是被丹羽長秀跟木下藤吉郎擊敗,後與織田信長和談。而三好三人眾跟一向一揆在近畿的攻勢也欠缺進展。

但與此同時,信長也開始尋求朝廷的介入以化解危機。10月30日,信長與本願寺達成和解。憑藉着松永久秀的介入,與篠原長房在11月21日也成功和談。12月,由於朝廷和幕府的介入,再加上北國風雪妨礙行軍,信長也和朝倉和淺井暫時停戰。第一次信長包圍網就此被織田信長成功化解。

第一次信長包圍網的參加勢力有:

  • 本願寺(攝津、加賀):元龜元年(1570年)10月30日達成和解。
  • 雜賀眾(紀伊):支援本願寺
  • 六角義賢(近江):元亀元年(1570年)11月達成和解。
  • 三好三人眾(攝津):元亀元年(1570年)11月21日達成和解。
  • 篠原長房(阿波、讃岐、淡路):元亀元年(1570年)11月21日達成和解。
  • 荒木村重(攝津):與三好三人衆相同。
  • 淺井長政(近江):元亀元年(1570年)12月達成和解。
  • 朝倉義景(越前):元亀元年(1570年)12月達成和解。
  • 延暦寺(近江):在包圍網瓦解後繼續和信長對立。
  • 筒井順慶(大和):在包圍網瓦解後繼續和信長陣營的松永久秀對立。

第二次包圍網

第二次信長包圍網

元龜二年2月,信長成功通過策略招降之前於姊川之戰後和主家分隔開的淺井家重臣磯野員昌,奪取了佐和山城的控制權,此舉不但讓信長成功鞏固了對南近江的支配權,也讓淺井家的勢力再度受到重大打擊(佐和山城之戰)。同年5月,織田軍開始向北伊勢一向一揆發動進攻。

元龜二年5月,篠原長房再度率領阿波、讃岐的軍勢,應浦上宗景宇喜多直家的請求,在備前國兒島登陸,擊退了進攻此處的毛利家軍隊(本太城合戦)。淺井長政為奪回失土,也聯合一向一揆聚集了2萬3700人出陣以家臣淺井井規作為先鋒,率領野村直隆、中島直賴出兵攻打鎌刃城[1][2],但橫山城的木下藤吉郎在當日便接獲戰報[3],率軍500人跟淺井軍對峙,並擊潰淺井軍,淺井軍與一揆全面敗退,淺井長政收攏敗兵後無奈撤回小谷城[4]

接着在6月12日,足利義昭和織田信長將討伐篠原長房的諭令頒佈給了毛利家的小早川隆景。至此,毛利家、織田家、將軍足利義昭和阿波三好家、浦上家的正式對峙也開始成型。

松永久秀在當年5月誘召畠山昭高的家臣私部城主安見右近並將之殺害[5],隨後與其子松永久通一同進攻私部城,但久攻不落而撤退[6],6月11日,篠原長房率領阿波和讃岐的軍隊登陸畿內,開始攻打河內國高屋城畠山昭高(信長的妹婿之一)。,卻因為畠山家臣遊佐信教的防備而沒法攻陷城池[7][6][8][9]。而將軍足利義昭也收九條植通之女為養女嫁給大和國另一方勢力筒井順慶作為拉攏[7][6]。原本在松永久秀帳下隨軍攻打高屋城的箸尾為綱也反叛松永久秀,松永久秀聯合三好三人眾跟三好義繼領1萬5千人攻打[8],本還派人要求箸尾為綱獻出人質投降,但箸尾為綱不肯,松永、三好聯軍攻城不克,松永久秀退居龍田法隆寺,松永久通退往多門山[7][6]。松永久秀在7月協同三好三人眾跟三好義繼出兵攝津國襲擊足利家臣和田惟政,但在細川藤孝三淵藤英的救援下,松永、三好聯軍攻擊不果撤退[6][5]

筒井順慶在7月時派兵往奈良進行掠奪,並在白土興建城砦,又於辰市築城以逼進松永久秀的領地,並讓井土國秋入鎮辰市城[6]。筒井順慶跟松永久秀、三好義繼8月4日爆發辰市城之戰,松永、三好聯軍遭到筒井軍擊破後,共5百人戰死、5百人負傷,隨後筒井軍接連攻陷原屬松永方的筒井城、森屋城、高田城、番原城、藏堂城、山田城,超昇寺城也在8月10日投降筒井方[10][6]。筒井順慶隨在11月時經由佐久間信盛跟明智光秀仲介,筒井順慶投降織田信長[10],織田信長回贈筒井順慶駿馬跟太刀,並仲介松永久秀跟筒井順慶和談[11]

8月末,攝津的荒木村重聯合池田知正,與足利義昭陣營的茨木重朝、攝津三守護當中的伊丹親興和田惟政開戰,並殺死了茨木重朝與和田惟政。乘勝追擊的池田軍又先後攻克了茨木城郡山城,並包圍了和田惟政之子惟長所在的高槻城。得到了松永久秀和久通父子及三好義継和篠原長房的同盟之池田軍最終攻破了高槻城。根據弗洛伊斯的《日本史》記載,高槻城的城下町遭到了長達兩天兩夜的縱火破壞。面對這個形勢,織田信長於9月9日派遣佐久間信盛前往,而足利義昭也於9月24日派遣了明智光秀前往攝津和荒木村重交戰,並最終迫使荒木暫時撤兵。這整個一系列衝突是為白井河原之戰。

同年9月,信長派遣佐久間信盛、中川重政、柴田勝家、丹羽長秀出兵攻陷志村城,威脅淺井家臣小川祐忠投降,又攻破了一向一揆所盤據的金森城,並攻克並放火燒毀了比睿山延曆寺火燒比叡山)。

同月,淺井長政趁着織田家臣木下藤吉郎離開橫山城前往岐阜城參見織田信長時,派遣淺井井規赤尾清冬領1千多淺井軍攻打橫山城[12][13]。但人在岐阜城的木下藤吉郎聞訊後迅速回援,織田軍裏應外合下,反倒擊破淺井軍,淺井井規跟赤尾清冬收兵撤退,回師小谷城[2][14]淺井家的家臣宮部継潤在橫山城守將木下秀吉的策略下向織田信長投降[12]

元亀3年(1572年)3月,織田信長開始向北近江進軍,得到此消息的淺井長政則開始鞏固其居城小谷城的防禦體系,採取被動的防禦態勢。而由於淺井勢力被封死在北近江無法施展手腳,從美濃國到京都的補給聯絡線得到了穩定安泰,而近江的戦況也開始慢慢朝着對信長有利的方向推移。

同年5月,松永久秀和三好義継共同對畠山昭高領內的河內國交野城發動進攻,信長則派遣佐久間信盛與柴田勝家等組成的援軍趕赴馳援,並一度包圍了松永和三好勢力的重要城池大和信貴山城以及河內若江城,迫使二人撤兵(交野城之戰)。

同年7月,信長再度出擊北近江,並修築了虎御前山砦,擊退了前來增援的朝倉軍,對於小谷城的包圍攻勢也慢慢增強。北近江戦線處於膠着狀態,朝倉義景的家臣前波吉繼富田長繁在8月突然投降了織田軍。同年9月,信長利用足利義昭和武田信玄的關係試圖和石山本願寺再度講和,攝津一帶的戰事再度陷入對峙狀態。同年10月,信長向足利義昭送去了長達17條的質問文書,兩人終於徹底撕破臉形成對立。淺井長政一度引朝倉軍為援試圖進攻虎御前山,卻被秀吉大敗,近江一帶的戰事至此已經完全由織田軍掌握主導權(虎御前山之戰)。。

10月的東海道方面,武田信玄集結了自方的大半軍隊,開始入侵徳川家康的領地,信長留駐在美濃的別動隊則迅速趕往三河馳援德川軍。同年12月爆發了三方原合戰,織德聯軍大敗於武田信玄的軍隊,德川家康退守濱淞城,而武田軍則得以繼續西進,織田信長在東線戰場的形式危險。

同年12月,篠原長房在淡路的補給線遭到切斷,與此同時他的嫡子篠原長重在山城國大山崎一帶的補給也陷入困頓中,因此他不得不向身在山城國淀古城的三好三人眾中的岩成友通求援,而阿波軍隊也慢慢的失去了最初的鋒芒。

收到了武田軍在三方原大勝的消息後,大喜過望的足利義昭於元亀四年1月正式背棄了和織田信長的友好關係,在自己的根據地二條城舉兵。足利義昭拒絕了織田信長發去的議和請求,於是信長便在同年的2月末開始向京都二條御所發兵,逼降了足利義昭的家臣山岡景友,並拿下志賀郡的大半。織田軍在京都一帶佈陣後的沒多久,攝津的荒木村重以及義昭的部下細川藤孝紛紛倒戈到信長的勢力。面對這個情況,再加上和信長的交戰失利,義昭不得不尋求朝廷的協助幫自己渡過難關。雙方在4月5日遵照天皇的勅命締結了停戰協定,義昭退出二條御所,撤往槙島城整備軍勢,京都一帶暫時重歸平靜。

依舊在進攻德川領地的武田軍此時卻出現了異變,開始緩緩朝根據地甲斐撤軍。在撤退的途中,武田撤軍的原因也大白於天下-4月12日,武田信玄於陣中病逝。遵照信玄遺囑決定三年內秘不發喪的武田軍開始撤回甲斐,而織田德川兩家的大危機也就此解除。同年5月至7月間,阿波的篠原長房在自身勢力已經出現衰退的情況下,遭到了三好長治和十河存保的聯合進攻,被迫自殺(上櫻城之戰),三好長治和十河存保隨即宣佈退出信長包圍網,織田在西線又少了一個敵人。

同年7月,消停了三個月的足利義昭撕毀合約再度起兵,此時的他還不知信玄已病死的消息。織田軍隨即包圍了義昭所在的槇島城並迅速攻克。信長隨即下令將足利義昭流放,而室町幕府也被認為從此時起宣告滅亡(槙島城之戰)。織田軍接着又拿下淀城,並且殺死了三好三人眾中的岩成友通(淀城之戰)。

同年8月,淺井長政屬下的阿閉貞征也投降於織田家,信長正式開始了對小谷城的籠城戰。儘管朝倉義景的軍隊火速趕往小谷試圖增援淺井家,但見戰局不利後隨即開始撤回越前,追擊的信長軍在刀根坂之戰中全殲朝倉軍主力,並趁勢攻入越前(一乘谷之戰)。8月24日,知道大勢已去的義景在同族的眾人背叛下自殺身亡,織田軍隨後對淺井的小谷城進行總攻。9月1日,小谷城破,淺井長政在送妻子-信長的妹妹阿市及子女出城後,隨即切腹自殺,淺井家宣告滅亡(小谷城之戰)。

同年11月,三好義継在若江城之戰中失利後被迫自殺。12月,松永久秀也望風而降,第二次包圍網宣告瓦解。12月18日,本願寺方面向信長送出了茶器「白天目」,進而達成和議,第二次包圍網的最後一個成員宣告放棄。第二次包圍網堪稱三次包圍中對信長壓力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後信長已經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優勢地位,而參與到反信長陣營的勢力則再也沒能取得主動權。


參加第二次信長包圍網的勢力有:

  • 延暦寺(近江):元亀2年(1571年)9月,被織田軍攻克並燒毀。
  • 筒井順慶(大和):元亀2年(1571年)11月,在明智光秀和佐久間信盛的斡旋下與信長達成和解,並宣佈臣屬於織田家。
  • 荒木村重(攝津):天正元年(1573年)4月,背叛織田家。
  • 池田知正(攝津):天正元年(1573年)4月,受到家臣荒木村重背叛的牽連,被織田信長流放。
  • 和田惟長(攝津):天正元年(1573年)4月,在立場不明確的情況下,被家臣高山友照流放。
  • 武田信玄(甲斐、信濃、駿河):天正元年(1573年)4月,信玄病死,其子武田勝賴繼續對織田家採取敵視態度。
  • 北條氏政(伊豆、相模、武蔵):作為武田氏的同盟,曾向遠江國派遣援軍對抗德川家康。
  • 篠原長房(淡路、讃岐、阿波):天正元年(1573年)7月,受到三好長治和十河一存的攻擊被迫自殺,此二人之後退出了信長包圍網。
  • 三好三人衆(山城・攝津):天正元年(1573年)7月,岩成友通戰死。8月,三好長逸和三好政康逃亡。
  • 足利義昭(山城):天正元年(1573年)7月,被織田信長從京都流放,室町幕府滅亡。
  • 朝倉義景(越前):天正元年(1573年)8月自殺,朝倉家滅亡。
  • 淺井長政(近江):天正元年(1573年)9月自殺,淺井家滅亡。
  • 本願寺(攝津、加賀):天正元年(1573年)11月末,與信長打成和解,隨後再次對立。
  • 三好義継(河內):天正元年(1573年)11月自殺。
  • 松永久秀(大和):天正元年(1573年)12月末投降。
  • 遊佐信教(河內):天正2年(1574年)4月,在高屋城戰死。
  • 六角義賢(近江):天正2年(1574年)4月13日從甲賀郡北部的石部城到南部的信樂一帶逃亡,繼續對抗織田勢力。
  • 伊丹親興(攝津):天正2年(1574年)11月,在伊丹城受到荒木村重的進攻,被迫自殺。
  • 願証寺(伊勢):天正2年(1574年)9月,被織田軍夷為平地。
  • 雑賀衆(紀伊):繼續支援本願寺的戰鬥。
  • 三好笑岩(河內)天正3年(1575年)4月,在高屋城投降。
  • 松浦信輝(和泉):天正3年(1575年),在沒有表明立場的情況下受到家臣寺田正家的進攻,正家隨後出仕於信長。

包圍網的瓦解與重鑄

本願寺

天正元年末,第二次包圍網在實質上已然瓦解,但實力仍在的本願寺在法主顯如指揮下,以石山本願寺為核心,繼續指導各地的一向宗門徒揭竿而起,對信長的統治形成了強力的衝擊。尤其是在天正2年(1574年)1月發生了越前一向一揆,一向宗在5月時完全佔領了越前,與之前就已經處於本願寺控制下的加賀一道,於北陸一帶形成了勢力龐大的反信長勢力圈。

隨着包圍網的瓦解,壓力大大減輕的信長主動出擊,對一向宗進行有力反制。以塙直政為總大將的部隊對石山本願寺進行了直接的包圍戰,與此同時,織田軍分別在天正二年9月和天正三年5月擊潰且血腥鎮壓長島一向一揆和越前一向一揆,大大削弱了本願寺的影響力。

武田家

儘管信玄已死,但武田家在其子勝賴的統領下依然保有強大的實力。武田軍對德川領內的三河國遠江國發動了數次侵略。在遠江的要衝高天神城陷落後,家康便陷入了苦戰。然而在天正三年(1575年),勝頼進攻三河的長篠城,卻在長篠之戰中慘敗給織德聯軍,並喪失了大部分的精銳家臣。(在此之後,第三次信長包圍網之中,天正十年(1582年),信長頒佈甲府討伐令,策反武田氏的外戚木曾義昌(信玄之女真理姬的夫婿,即勝賴的姊夫)和多名武田家臣之後,勝頼在接連的岩村城之戰和二俁城之戰中皆告負,喪失了對東美濃要衝岩村城和遠江的要衝二俁城之控制權。在此之後,家康繼續擴大戰局優勢,勝賴最終在天目山之戰抵抗瀧川一益3000人的包圍,絕望地在棲雲寺與北條夫人自殺,得年37歲,甲斐武田家勢力滅亡。)

另一方面,早在天正元年就從京都被流放的足利義昭經過多方輾轉,最終在天正四年(1576年)逃到了毛利家的庇護之下,呆在備後國繼續謀劃着反信長的大業。暗流涌動的局勢最終催生了第三次包圍網,而此次參與的反信長勢力已經不再僅僅是畿內的這些小勢力,重量級的毛利、上杉和武田等正謀劃着對織田的又一次打擊。

第三次包圍網

第三次信長包圍網

天正四年,逃到毛利家庇護下的足利義昭再度發起了對織田信長的圍剿行動。當時儘管已被流放,但義昭仍然保有徵夷大將軍的官職,他再度以將軍的名義對各地大名發出諭令,希望他們能聯合起來對抗信長。本就長期和信長處於對立的本願寺、甲斐的武田家、中國地方毛利家、宇喜多家及北陸的上杉家響應號召,參與了第三次信長包圍網。

隨着義昭的煽動,處於信長支配體系之下的一些小勢力也開始發生動搖。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的丹波國波多野秀治以及但馬國山名祐豐相繼在天正三年年末至天正四年年初背叛信長,加入信長包圍網。

面對反織田勢力的再度集結,信長繼續對石山本願寺的經濟包圍行動,另一方面先着手鎮壓各地的一向一揆。派遣老將柴田勝家前往越前,鎮壓當地的一向一揆,並順帶進軍加賀,展開對北陸的進攻行動。

天正四年4月,信長對一直與自己處於冷戰狀態的石山本願寺發起了主動進攻,以塙直政明智光秀為總帥的軍隊開始向天王寺一帶展開攻略。另一方面,六年前曾在野田城、福島城之戰中對織田軍造成極大威脅的雜賀眾鈴木孫市的帶領下與本願寺協同對抗織田軍,能夠熟練操作鐵炮的雜賀眾令織田軍陷入了苦戰。在天王寺之戰中,本願寺軍隊殺死了織田家臣塙直政,而天王寺砦的明智光秀受到一向一揆的包圍也陷入困局。於天王寺砦包圍不利的光秀隨即和親自前來增援的信長一起和本願寺軍隊展開了大會戰,此戰過程慘烈,連信長本人也不幸負傷,但最終順利擊潰一向一揆,並追擊到本願寺的城戶口,斬殺2千7百多名敵軍,戰後在石山本願寺的四隅建築十個付城,團團包圍本願寺。

另一方面,柴田勝家在越前和加賀的進攻則非常順利。由於加賀一向一揆的指揮官大多數已經在之前越前的戰事中陣亡,加賀的一向宗難以組織像樣的防禦,織田軍在北陸戰場上佔盡了優勢。

隨着本願寺在北陸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北陸方面的一向一揆開始轉而與多年的老對手上杉謙信結為同盟。而上杉家隨即也就展開了對越中能登的侵略行動。中國地方的毛利輝元則從海上向石山本願寺提供補給,毛利家麾下的村上水軍村上元吉的率領下於天正四年7月13日在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戰中大破織田水軍,成功保證了石山本願寺補給線的安全,使得石山方面得以長期和織田包圍軍展開消耗戰。然而相對的在北陸方面,上杉軍於當年11月開始對能登畠山家的主城七尾城的包圍並不順利,再加上大本營越後受到了關東的北條家的進攻,上杉軍不得不於天正五年(1577年)3月撤回越後。

天正5年,信長決意要剷除本願寺的強力盟友雜賀眾,隨即於當年2月展開了紀州征伐。這次的軍事行動重創雜賀眾,使他們不得不暫時在形式上對信長宣告臣屬,本願寺面臨的壓力也就進一步增大。然而到了8月,負責防守包圍軍要衝的天王寺砦松永久秀卻突然燒毀了城砦,並撤退回了自己大本營信貴山城,再度背叛織田信長。為了討伐背叛的松永久秀,信長的長子織田信忠率領大軍進逼大和國。10月,松永久秀的居城信貴山城陷落,松永久秀自殺身亡(信貴山城之戰)。

與此同時,柴田勝家對加賀的侵略仍在繼續。天正五年7月,能登畠山家七尾城再度受到上杉謙信的進攻,為此畠山家特地向柴田勝家發出了求援書,勝家隨即開始了對能登的遠征。然而勝家的援軍還沒能趕到,七尾城便在9月失守。柴田勝家的計劃部署被打亂,再加上在11月爆發的手取川之戰中大敗於上杉軍(此戰實況尚存嚴重爭議),織田方面對加賀的進攻一時陷於停滯。

另外,在丹波方面,自天正5年末亀山城主內藤定政病死後,明智光秀就被任命為總大將,開始負責對丹波的入侵。在八上城和黒井城發生的戰鬥中織田軍接連取勝,取得了絕對的優勢權。

天正六年(1578年)3月,上杉謙信病死。他的外甥上杉景勝與養子上杉景虎就上杉家的繼承人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奪戰,史稱「御館之亂」,上杉家在北陸的勢力也大幅度衰退,而柴田勝家則抓住機會主導了織田家在加賀的優勢攻略,以畠山家遺臣長連龍侵入能登,織田信長也調派齋藤長龍飛驒攻入越中國丹波黒井城主赤井直正也於此時病死,織田方面在丹波也取得了大優勢。整體壞境對信長已經非常有利。

藉此機會,信長命令羽柴秀吉(他已經由木下改姓)率領軍隊開始侵略播磨。毛利輝元則聯合備前的宇喜多家在播磨和織田軍鏖戰。與此同時,三木城主別所長治加入毛利一方對抗信長,播磨的戰況一時陷入膠着。

就在織田與毛利在播磨你來我往之際,10月,荒木村重再度背叛織田家,在攝津伊丹的有岡城起兵。受此影響,石山本願寺包圍網產生了缺口,而秀吉對三木城的進攻也受到了補給不足的威脅。為此,信長果斷派兵前去鎮壓,一個月後,荒木屬下的高槻城主高山右近、茨木城主中川清秀和攝津多田山下城的塩川國満全部向織田軍投降,而有岡城之戰隨即開始,石山本願寺的路上補給路線再度被織田軍切斷。另外,到了12月時,石山本願寺的海上補給線也由於毛利家水軍於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戰中不敵織田水軍而同樣宣告被截。織田軍距離勝利已經近在咫尺。

到了天正7年(1579年),畿內荒木村重的有岡城,別所長治的三木城都受到了織田軍的重重圍困,石山本願寺在海上補給線被切斷的情況下也已經孤立無援。丹波的波多野家和赤井家也被織田軍全面壓制,威風八面的織田信長此時已經可以說是必勝無疑。隨着時間推移,5月時波多野家的主城八上城陷;8月時,赤井家的主城黒井城也宣告陷落。已經被越發孤立的有岡城城主荒木村重不得不於9月逃亡,10月,有岡城也被織田軍拿下。儘管別所長治依然堅持和織田軍作戰,但到了10月,隨着備前宇喜多直家背叛毛利轉而支持織田方面,三木城的補給也被完全切斷(三木合戰)。

接着,在天正八年(1580年)1月,三木城最終被攻陷,別所長治自殺身亡。閏3月,本願寺法主顯如宣佈讓出石山本願寺,與信長成功講和。由此,持續了十年之久的石山合戰終於宣告結束。隨着石山本願寺的陷落,第三次信長包圍網也宣告徹底瓦解,天正八年(1580年)11月,柴田勝家也平定加賀一向一揆,前田利家與長連龍入主能登,進而侵入越中。羽柴秀吉也隨後拿下但馬因幡兩國(鳥取城之戰),兵鋒直指備中

苟延殘喘的武田勝頼在天正十年(1582年)2月的甲州征伐中戰敗自盡。儘管上杉景勝和毛利輝元依舊堅持在和織田信長作戰,但都處於極為不利的局面。然而,天正十年6月的本能寺之變卻導致信長突然身亡,伴隨着之後織田家內部爆發的激烈的爭權奪利,織田家對上杉家和毛利家的戰鬥也終於畫上了句號。


參加第三次信長包圍網的勢力有:


雜賀眾(紀伊) - 天正5年(1577年)3月投降於織田軍。7月再度掀起反旗,繼續與織田軍作戰。

松永久秀(大和) - 天正5年(1577年)10月,兵敗自殺。

上杉謙信(越後、越中) - 天正6年(1578年)3月,上杉謙信病死。接着在御館之亂中勝出的謙信養子上杉景勝從加賀與能登撤軍。之後繼續與織田家在越中進行對峙。

赤井直正(丹波) 天正6年(1578年)3月,直正病死。天正7年9月,其根據地黒井城被織田軍夷為平地。

波多野秀治(丹波) - 天正7年(1579年)6月投降,後被處死。

荒木村重(攝津) - 天正7年(1579年)9月,拋棄了有岡城逃亡。後成為羽柴秀吉的家臣。

宇喜多直家(備前) - 天正7年(1579年)10月,投降。

別所長治(播磨) - 天正8年(1580年)1月,自殺。

本願寺(攝津) - 天正8年(1580年)閏3月,與織田家講和。同年8月,一向宗徹底退出石山本願寺。

山名氏(但馬、因幡)- 天正8年(1580年)5月,山名祐豐病死。其子山名堯熙宣佈投降。

菅達長(淡路)天正9年(1581年)11月,羽柴秀吉與池田元助合力攻克其根據地岩屋城,在紀伊隱蔽流亡。

武田勝頼(甲斐、信濃、上野、駿河) - 天正10年(1582年)2月,自殺。武田家滅亡。

毛利輝元(安芸、備後、備中、長門、周防、出雲、石見等) - 從播磨國撤退,其後繼續與織田家對歭,失去但馬、因幡等國,被羽柴秀吉攻入備中國

足利義昭(備後) - 流亡在外,在毛利家的庇護下繼續和織田家對立。

參考資料

  • 《戰國武將54人》,小和田哲男著
  1. ^ 淺井三代記 第十六卷
  2. ^ 2.0 2.1 續本朝通鑑 二百二
  3. ^ 松下文書
  4. ^ 信長公記 卷四
  5. ^ 5.0 5.1 言繼卿記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多聞院日記
  7. ^ 7.0 7.1 7.2 大日本編年史
  8. ^ 8.0 8.1 尋憲記
  9. ^ 寸金雜錄
  10. ^ 10.0 10.1 皇朝編年史
  11. ^ 筒井家記
  12. ^ 12.0 12.1 武家事記
  13. ^ 加藤光泰同貞泰軍功記
  14. ^ 總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