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
刀劍(英語:Sword)是所有可用於切砍與刺穿的短柄單刃或雙刃兵器的總稱[1]。其刀片比小刀或匕首長,被安插在刀柄上,可以是直刃亦或是彎刃。其中用於刺擊的刀劍往往使用一個帶有尖刺的直形劍身,而用於斬擊的刀劍則更可能使用彎劍身,並在刀片的一側或兩側開刃。大部分刀劍都是為刺擊和砍擊而設計的。「刀劍」一詞可以被視作刀與劍的合稱,其精確定義因歷史時期和地理區域而異。
刀劍在歷史上發源於青銅時代,由匕首演變而來;最早的出土樣本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後來的鐵器時代的劍仍然相當短並且沒有刀鐔。羅馬長劍(Spatha)在晚期羅馬軍隊中發展起來,成為中世紀歐洲劍的前身。其最初演化為了民族大遷徙時期的刀劍,直到中世紀盛期才發展為帶有刀鐔的古典騎士劍[2]。
使用劍的技術稱為劍術,現代則稱為劍擊。歐洲在早期現代時開始將刺穿用的劍和切砍用的劍分開設計。
刺穿用的劍(像護手禮劍及後來的宮廷劍)目的是要快速的刺穿對手,造成很深的刺傷。其刀刃長且直,質量輕,且可以平衡,在決鬥時操縱性佳,且可以致命,但若用砍擊或斬殺,就很沒有效果。若是瞄準好的刺擊,可以在幾秒內用劍尖結束打鬥,因此發展了一系列的打鬥風格,和現代的劍擊相當類似。
切砍用的劍(像彎刀或是Cutlass)會設計的比較重,更常用於戰爭中。設計的目的是要切砍及斬殺較多的敵人(多半在馬背上),因此這類的劍會有長而彎曲的刀刃,其重量設計比較朝向前方,在戰場上有獨特的致命特性。大部份切砍用的劍也會有銳利的劍尖,以及雙面的刀刃,可以在騎兵衝鋒時刺穿多名士兵。彎刀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都還有在戰場上使用。美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M1917 Cutlass,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都還是軍械庫中的裝備之一 ,在太平洋戰爭時,每一位海軍陸戰隊都有一把M1917 Cutlass的變體,M1941 Cutlass,作為臨時叢林開山刀[3][4]。
歐洲以外的刀劍像是阿拉伯彎刀,中國的刀以及日本刀。中國的劍則是屬於刀劍的雙刃的武器。
參見
參考文獻
-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5-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中文(臺灣)).
金屬製可用以切砍與刺穿的單刃或雙刃兵器。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或為刀劍所傷,魄歸長夜,生則有勇,死則成名。」
- ^ 和古高地德語的swert、古諾曼語的sverð同源,源自源自原始印歐語根*swer-(受傷、切割)。約在1500年前,swerd(e)的拼法比sword(e)要常見。英文發音中不規則的省略/w/的音也是源自1500年,也在少數其他的英文字中發現類似的情形,例如answer(和swear比較)、conquer(和query比較)Charles Barber, Joan Beal, Philip Shaw, The English Language, Canto Classics, 2nd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206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3 March 2017..拉丁文中有ensis, gladius及spatha,是指羅馬晚期士兵使用的劍,而spatha變成羅曼語系「刀劍」一詞的來源,例如意大利文的spada、西班牙文的espada、法文的epée。gladius和spatha都是拉丁文的借詞,ensis在古拉丁文中是刀劍的通稱。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中再被使用,中古的拉丁文較常使用gladius
- ^ Clements, J., & Hertz, B. (n.d.). The Myth of Thrusting versus Cutting Swords. https://www.thearma.org/essays/thrusting_vs_cutting.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Wagner, R. (n.d.). Focus on the M1917/M1941 Cutlass. Angelfire. https://www.angelfire.com/wa/swordcollector/cutlass.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