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勞工大起義
加拿大勞工大起義 | |||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影響和1917年—1923年革命的一部分 | |||
日期 | 1918年8月2日 – 1925年6月11日 (6歲313天) | ||
地點 | |||
結果 | 起義失敗 | ||
衝突方 | |||
領導人物 | |||
|
加拿大勞工大起義 是1918年至1925年間在加拿大發生的一系列聯繫鬆散的罷工、騷亂和勞資衝突,主要的組織者是加拿大一個大聯盟[1][2]。
這場起義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包括生活成本上升、失業、工作強度、僱主不願承認工會以及正在進行的國際革命[3]。一個大聯盟的目標是推翻資本主義和加拿大國家,並建立一種基於工人控制的工業制度和以工作場所而非居住地區為基礎的民主制度的社會主義體制[4]。
受到俄羅斯的十月革命和德國的斯巴達克同盟起義的激勵,加拿大的工會變得越來越激進[5]。起義始於1918年8月2日的溫哥華大罷工,這起罷工遭到軍方的暴力鎮壓,工會辦公室被洗劫一空。罷工領袖維克多·米奇利被扔出窗外,並被迫親吻英國國旗[6]。對罷工的鎮壓激怒了工人,許多勞工領袖和地方工會呼籲發動革命來推翻加拿大政府[7]。1918年9月,在加拿大工會所屬的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全國會議上,卑詩省勞工聯合會領導人A·S·威爾斯表示,「我們必須擁有類似於在俄羅斯已被證明具有這種優勢的工業組織。」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譴責了日益增長的激進主義[5]。
1919年3月,激進的工會離開了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組成「一個大聯盟」[8]。到1925年,一個大聯盟組織了100多次總罷工,其中最著名的是溫尼伯大罷工[9]。意大利革命家安東尼奧·葛蘭西宣稱在加拿大,「工業罷工已經具有了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明顯特徵」。1925年6月11日,鋼鐵工人和礦工在沃特福德湖戰役中失敗,勞工起義以失敗告終[10]。
背景
一戰結束後, 加拿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16年至1918年間,生活成本增加了48%,到1920年增加到128%[3]。租金、燃料和食品的價格都大幅上漲。許多在戰時從事軍火等行業工作的人失業。此外,服裝和金屬加工等行業開始採用技術來簡化工作。這使得工作變得更加有重複性、密集性,並且使得工藝等技能變得多餘[11]。聯邦政府的一份報告發現,產業工人遭受工作條件差、工作時間增加和工資低的困擾。童工依然存在,女工的處境也明顯比男工差[12]。
十月革命導致加拿大工人階級日益激進,加劇了他們與僱主之間的緊張關係[13]。加拿大社會黨和世界產業工人等組織的受歡迎程度顯着增加,吸引了許多人接受工團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14]。
在加拿大勞工運動內部,關於工會的目的存在越來越多的分歧。社會主義或「激進」派認為,推翻資本主義並建立工人控制工業的制度和「生產供使用」應該是最終目標。這導致社會主義者日益傾向工業工會主義,它將所有工人組織到同一個工會,無論職業、工藝或技能水平如何。激進派也支持布爾什維克革命,這使他們與加拿大政府和中產階級部分人疏遠,而這些人原本同情勞工運動。在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領導層中佔多數的溫和派認為,工會的目的應該只是為了物質利益而進行談判,例如工作時間和工資。溫和派支持行業工會主義,它根據工人的行業組織工人。溫和派受到龔帕斯和美國勞工聯合會的顯着影響,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隸屬於後者[15]。持續不斷的盟軍對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干預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分歧。激進派要求召回與蘇俄作戰的6000名加拿大士兵,而溫和派對此保持沉默[16]。
1918年罷工運動
溫哥華
卡爾加里
1916年至1918年間,卡爾加里的工會密度增加了35%,使其成為全國工會組織程度第八高的城市。工業工會主義取代了該市的行業工會主義,建築行業委員會、木匠區委員會和CPR聯邦貿易委員會成為該市44個工會中最大的工會之一。在卡爾加里貿易和勞工委員會(ETLC)內,社會主義者開始取得重要權力[17]。社會主義者安德魯·布羅奇 (Andrew Broatch) 成為當地鉗工的領導人,並當選為市議會議員。1917年,R·L·塔倫當選為鐵路僱員部第四部門的領導,代表阿爾伯塔省50,000多名工人。亞歷克斯·羅斯贏得了阿爾伯塔省議會的一個席位。
1918年9月,R·L·塔倫的鐵路僱員工會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達成集體協商破裂。1918年10月5日,鐵路工人違反加拿大行業和勞工大會的指示舉行罷工。新成立的罷工委員會號召21名當地工會成員參加罷工,其中19人投票參加[18]。鉗工、管道安裝工、鐵匠、鍋爐工、和電工放下工具,停止工作。10月19日,工人們拒絕發車,導致公共交通癱瘓[19]。
這次罷工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的廣泛支持。1918年11月2日,二等兵喬治·帕爾默 (George Palmer) 在卡爾加里一戰退伍軍人協會的群眾大會上發表講話:
「我們是否要允許一些貪婪的懶惰者、那些不知道、也從來不知道愛國主義和犧牲這兩個詞的含義的人來統治我們的生活?不!一千次也不!正是這個腐爛的腐敗制度讓有些人積累了數百萬美元,而其他人卻在挨餓。」[20]
罷工最終取得了成功,鐵路工人得到了他們要求的讓步[21]。
埃德蒙頓
1918年,埃德蒙頓勞工運動的戰鬥性顯着增長。1918年1月19日,埃德蒙頓市任命了一位不屬於消防員工會且敵視其存在的的消防隊長,工會領導人因此投票決定在2月1日實行罷工。在埃德蒙頓市議會和埃德蒙頓市社會黨市議員的支持下,罷工於3月19日成功結束[22]。
1918年10月,埃德蒙頓貿易和勞工委員會投票贊成對郵政工人罷工和正在進行的鐵路罷工進行全麵團結行動。埃德蒙頓大幹線鐵路鉗工E·J·湯普森表示:
「我們是生產者,但我們並沒有得到我們生產的東西。」
團結行動的威脅使郵政工人的罷工取得勝利,並促成了鐵路罷工的成功。
激進派分裂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
1919年3月13日,西部勞工大會在卡爾加里召開。在這次加拿大最西部五省的代表會議上,屬於勞工運動激進派的工會從加拿大行業和勞工大會中分裂出來,組成了一個大聯盟[23]。
阿爾伯塔省派出的代表人數最多,為89名;卑詩省派出的代表數量第二,為85名;馬尼托巴省派出46名代表;薩斯喀徹溫省派出17名代表;安大略省派出2名代表。除安大略省外,工會都佔大會的大多數。加拿大西部的工會比東部的工會更加激進,他們認為東部的工會正在阻礙勞工運動的進展。西部勞工大會投票通過了去年9月在魁北克舉行的全國貿易和勞工大會上被否決的多項決議。出席會議的工會投票決定退出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並組建一個大聯盟。會議通過的決議成為聯盟的綱領。 聯盟是明確的社會主義者,並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
聯盟的綱領要求:
- 每天工作6小時,每周工作四天且不減薪
- 所有加拿大工人將組織在同一個工會內
- 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代表的選舉將基於工作場所,而不是選區
- 工人通過工會控制工業
- 所有企業國有化
- 撤出所有駐俄羅斯的加拿大軍隊,並聲援布爾什維克革命和其他共產主義起義
- 釋放所有政治犯
- 消滅自由市場並建立「為使用而生產」而不是為利潤而生產的計劃經濟
- 通過總罷工推進所有要求
一個大聯盟立即遭到大多數媒體和加拿大行業和勞工大會內剩餘工會的譴責,它們指控聯盟試圖在加拿大發動布爾什維克革命[24]。
1919年一個大聯盟罷工
省 | 罷工數 | 罷工工人數 | 罷工持續時間(天) |
---|---|---|---|
新斯科舍 | 11 | 3,461 | 85,135 |
新不倫瑞克 | 6 | 128 | 631 |
魁北克 | 57 | 25,988 | 395,285 |
安大略 | 90 | 34,544 | 632,409 |
曼尼托巴 | 6 | 21,756 | 817,686 |
薩斯喀徹溫 | 9 | 2,041 | 31,833 |
阿爾伯塔 | 9 | 9,271 | 304,967 |
不列顛哥倫比亞 | 23 | 17,234 | 305,360 |
總共 | 210 | 114,423 | 2,573,306 |
溫尼伯
阿默斯特
5月19日,溫尼伯大罷工發生不到一周後,一個大聯盟阿默斯特分支的工人們就組織了封鎖該市的大罷工[25]。聯盟幾乎覆蓋了阿默斯特的所有工人,包括工程師、汽車工人、機修工、火車車廂建築工、棉紡廠工人和鞋匠[26]。阿默斯特聯盟的領導人弗蘭克·伯克 (Frank Burke) 允許任何工人加入工會,無論其工作場所的工會地位如何,並用一次性一美元的費用代替了工人加入時應繳交的會費。
罷工後僅僅一天內,羅布工程公司就與罷工工人進行談判,同意增加工資和實行有限的工人自我管理,以換取工程師重返工作崗位。剩下的工人繼續罷工長達三周,直到鎮上的僱主同意承認工會、參加年度集體談判以及實行九小時工作制且不減薪[27]。
布蘭登
布蘭登於5月20日投票決定開始一場總罷工,罷工時間超過10,000個罷工日,成為加拿大人均罷工率最高的罷工之一。布蘭登大罷工是1919年罷工浪潮中持續時間最長、最具凝聚力的總罷工[28]。罷工始於電話接線員和鐵路工人的罷工,但一周之內就有450名工人(幾乎是這個小地方的全部工作人口)參加了罷工。這個小鎮因此完全分裂了;一方是「布蘭登太陽報」、當地執法部門和商界,另一方是布蘭登貿易和勞工委員會,以及由阿爾伯特·愛德華·史密斯領導的人民教會。當包括36名一戰老兵在內的350名罷工者在布蘭登的街道上遊行時,市議會召集了加拿大皇家騎警[29]。
溫尼伯大罷工被鎮壓後,布蘭登貿易和勞工委員會呼籲全國其他地區繼續舉行總罷工,但終告失敗。1920年,史密斯作為自治勞工黨成員當選為馬尼托巴省議會成員。
卡爾加里
5月25日,來自24個工會的卡爾加里工人投票支持總罷工。卡爾加里大罷工是該市歷史上最大的勞資糾紛,罷工持續了四個星期,罷工時間達31,700天。隨着罷工的進展,更多的工會投票參加,包括磚瓦匠、泥瓦匠和泥水匠[30]。被聘為工賊的日本移民也紛紛辭職。工人成立了罷工委員會,負責協調罷工。該委員會多次組織穿過城市的遊行,醒目的行進樂隊演奏着國際歌和其他社會主義頌歌。委員會組織了舞會、午餐和籌款,籌集了數千美元的資金[31]。婦女在罷工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家庭主婦和女工都參加了罷工委員會[32]。卡爾加里的讓·麥克威廉姆斯夫人將洗衣工組織起來,她反問道:「我們贊成血腥革命嗎?為什麼,因為任何形式的革命都會比現在的條件更好!」與其他城市一樣,加拿大皇家騎警鎮壓了罷工。眾所周知,警方沒收並銷毀了所有用紅色皮革裝訂的書籍,因此導致騎警不小心燒毀了數十本聖經[33]。
在血腥星期六事件發生後,罷工於6月25日被取消,但機械師、模具工和其他金屬工人成功贏得更短的工作時間和更高的工資。
埃德蒙頓
埃德蒙頓在1,676票對506票決定支持罷工後,於5月26日開始了總罷工。埃德蒙頓38個工會中有34個參加,由社會黨激進派和木匠工會領袖約瑟夫·奈特 (Joseph Knight) 和世界產業工人成員卡爾·伯格 (Carl Berg) 領導[34]。罷工最有力的支持者是火車工人、機械師、鐵路車間工人、礦工、建築工人和公務員。與卡爾加里一樣,工人們組織了一個罷工委員會,而此委員會的作用要大得多。在卡爾·伯格的領導下,工人成立了多個小組委員會,負責公認的健康、安全和通信等眾多事務。罷工委員會將火車、供水和電力置於工人的控制之下。富裕社區的電力被切斷,水只供應給醫院和工人階級社區[35]。
卡車司機、出租車司機、木匠、泥瓦匠、鍋爐工、水管工、油漆工、鐵路車夫、堆場工、貨運搬運工、機械師、快遞員、蒸汽鏟操作員、金屬工人、鐵路維護工人、鐵路職員和鐵匠都還在罷工[18]。華裔移民工人也參與其中,使這場罷工成為多種族參與的——這在加拿大以白人為主的勞工運動中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36]。工人們定期聚集在城鎮廣場,聆聽莎拉·奈特等勞工領袖的演講。然而這些會議常常被暴力驅散,加拿大社會黨辦公室被皇家騎警突擊搜查並解散。總罷工持續了1個月,時間為24,000個罷工日[37]。
多倫多
5月26日,多倫多以2:1的投票結果加入了日益壯大的總罷工浪潮。超過19,000名罷工工人的核心訴求是八小時工作制[38]。這次罷工比之前的溫哥華罷工和正在進行的溫尼伯大罷工的暴力程度要低,唯一的一起有記錄的暴力事件是在梅西哈里斯工廠,警察驅散了反對解僱罷工工人的糾察隊[39]。5月29日,罷工工人與僱主達成協議,接受每周工作48小時並有40小時保證、加班費、工齡福利和正式的申訴程序[40]。許多工人,包括機械師、碼頭工人、肉類包裝工人和服裝工人,在整個六月和七月繼續罷工,使幾乎所有要求都取得了顯着的進展[41]。1919年5月至7月期間,安大略省有超過34,000名工人罷工,持續了632,409罷工日[42]。
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工人們對於是否參加勞工起義存在分歧。儘管維多利亞貿易和勞工委員會宣稱「一個大聯盟是我們的理想目標,最終目標是工人作為一個階級來對抗共同的敵人」,但該市的許多工會仍然奉行行業工會主義。6月1日,聯盟維多利亞分部宣佈大罷工。
參加罷工的有裝卸工、造船廠工人、機械師、油漆工、填縫工和卡車司機。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也舉行了罷工,使維多利亞大罷工成為大英帝國歷史上第一次教師罷工。輪船上的非工會船員和鋼鐵廠工人也參與罷工。6月15日,1,400名強大的木匠工會加入了罷工,隨後鍋爐製造工於21日罷工,金屬工人於23日加入罷工。支持行業工會主義的公務員、電工、有軌電車工人和郵政工人則反對這次罷工[43]。
維多利亞大罷工持續了28,000個罷工日,涉及超過5,000名工人。
阿爾伯塔
總罷工失敗後,與聯盟一起組織的6,500名煤礦工人繼續在阿爾伯塔省各地進行罷工,直至夏季。運用J·B·麥克拉克倫的「100%罷工」策略,礦工們成功地將維修工人和消防老闆納入罷工。最初的總罷工演變成一場爭取採礦業承認聯盟的激戰。
加拿大皇家騎警被部署來保護採礦公司免受罷工煤礦工人的侵害,並允許採礦公司僱用打手來制止罷工。8月11日至9月1日,暴徒們每天獲得10美元的報酬(相當於今天的150美元),並獲得免費的酒,以換取對他們鎮壓罷工的回報。暴徒們帶着指虎和鐵撬在街道上巡邏,毆打和襲擊礦工。五名暴徒闖入罷工領袖約翰·沙利文的家,並試圖攻擊他,但由於一名武裝礦工的介入而未能成功。這名礦工後來因非法擁有槍支而被捕,這是罷工期間雙方唯一被捕的人[44]。
蒙特利爾騷亂和野貓罷工
蒙特利爾是加拿大的經濟中心。在勞工起義期間,它是加拿大的商業、工業和金融中心,也是嚴重內亂和勞資衝突的發生地。1918年12月,包括消防員、衛生工程師和水工工人在內的1,500名公共部門工作人員舉行了罷工。市政府的回應是實行泰勒制、裁員並招募商界領袖來鎮壓罷工。當地企業僱傭了工賊代替罷工者工作,並從蒂爾偵探服務公司僱傭了工會破壞者。這些行動在工人地區引發了一場大騷亂; 300次虛假火警被拉響,工賊遭到暴力襲擊,蒂爾特工被送往醫院。工會的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功,蒙特利爾市被迫與他們進行談判[45]。
1919 年 4 月,許多商店和倉庫的工人拒絕接收為多米尼快遞公司工作的工賊運送的貨物,並在蒙特利爾光熱電力公司的勞資糾紛中強行驅散保護工賊的警衛。不久之後,4,000名卡車司機進行了野貓罷工。卡車司機佔領了街道,撞倒了運送貨物的汽車並將貨物卸到街上。蒙特利爾貿易和勞工委員會(MTLC)譴責了卡車司機的策略,揭示了普通工人和受薪工會官員之間的分歧,前者傾向於更激進的做法,後者則更溫和[46]。
1919年5月,造船廠工人向委員會施壓,要求舉行總罷工,以支持在加拿大其他地方舉行的罷工。委員會領導層拒絕將總罷工納入動議以付諸表決。來自航運業和製衣業等各行業的12,000名工人進行了自發罷工,另外15,000名工人威脅要採取同樣的行動。此次罷工引起了委員會和業界(包括港口委員會和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強烈反應。1919年5月至7月期間,蒙特利爾市有超過22,000名工人舉行罷工。
蒙特利爾激進勞工的增長和好鬥導致天主教會加大力度組建天主教勞工運動,增加天主教工會的資金、新聞和人員[47]。
布雷頓角島勞工戰爭
新斯科舍省的煤田,尤其是布雷頓角島的煤田,是20年代初加拿大階級衝突的重要場所[48]。1922年初,布雷頓角島的大英帝國鋼鐵公司(「BESCO」)將煤礦工人的工資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些工人組織成北美煤礦工人聯合會第26區,並在1919年的罷工浪潮中獲得了官方認可。在J·B·麥克拉克倫的領導下,工人的應對措施是將產量減少了三分之一,因此,到夏末,大約一半的工資削減被撤回[49]。在此期間,地方層面因工作場所管理、監督和安全問題發生了較小規模的罷工。1923年,布雷頓角島的鋼鐵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承認他們的工會。支持鋼鐵工人的布雷頓角島煤礦工人也舉行了罷工。省政府部署了警察,強行驅散聚集在惠特尼碼頭鋼鐵廠大門上的工人,包括麥克拉克倫在內的兩名勞工領袖被捕[50]。麥克拉克倫被北美煤礦工人聯合會免職,並被判犯有煽動性誹謗罪。與之相反,麥克拉克倫於1922年底加入的加拿大共產黨譴責了對罷工的鎮壓。該黨的創始人之一和最有影響力的發言人安妮·布勒前往布雷頓角島,協助工人組織起來[51]。
在接下來的兩年裏,煤礦工人時斷時續地罷工,最終在1925年達到頂峰,當時大英帝國鋼鐵公司拒絕與工會談判新合同並減少工作日。從1925年3月開始,12,000名礦工舉行罷工。鋼鐵公司的回應是切斷工人進入公司商店的通道[52]。1925年6月11日,多達 2000 名礦工朝沃特福德湖當地的發電廠遊行,試圖奪取它的控制權,但遇到了公司警察[53]。公司警察向工人開槍,三人受傷,煤礦工人威廉·戴維斯被殺[54]。礦工們隨後衝向警察,迫使他們撤退。在30名電廠工人的配合下,礦工奪取了發電廠的控制權。礦工們還開始「解放」礦場的公司商店並分配貨物。這場後來被稱為沃特福德湖之戰的事件以2000名加拿大陸軍士兵的進攻而結束,他們驅散了礦工並恢復了鋼鐵公司的控制權[55]。1926年皇家委員會報告後,大英帝國鋼鐵公司被迫承認煤礦工會並通過集體談判與北美煤礦工人聯合會進行協商。
結果
勞工起義未能像一個大聯盟所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場全國性的總罷工,從而建立一個合作的聯邦。聯盟面臨嚴厲的鎮壓,當阿瑟·米恩延長對政治和勞工團體的戰時禁令(第19條)時,聯盟被查禁[56]。由於其激進性質,大多數僱主拒絕與聯盟談判,導致許多工人拋棄它而轉而加入更溫和的工會。與更強大的加拿大貿易和勞工大會以及其附屬的美國勞工聯合會的衝突進一步削弱了聯盟[57]。
許多勞工起義的組織者後來在加拿大的社會主義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溫尼伯大罷工的組織者之一喬治·阿姆斯特朗在社會黨名義下當選為曼尼托巴下議院議員。另一位罷工領袖羅傑·歐內斯特·布雷 (Roger Ernest Bray) 後來成為加拿大協同聯邦黨的創始人。J·B·麥克拉克倫成為工人團結聯盟的領導人,該聯盟是大蕭條期間最大、最活躍的工會,也是加拿大共產黨的直接附屬機構[58][59]。
參考文獻
- ^ Kealey, G. S. 1919: The Canadian Labor Revolt. Plowing / Le Travail. 1984, 13: 11–44 [2023-11-20]. JSTOR 25140399. doi:10.2307/251403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 ^ The 1919 Workers' Revolt was National in Character. Active History. 2019-06-17 [202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加拿大英語).
- ^ 3.0 3.1 Siemiatycki, Myer. The Great War, the State, and Working-Class Canada. Heron, Craig (編). The Workers' Revolt in Canada, 1917-192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11–42. ISBN 9781442682566. JSTOR 10.3138/9781442682566.5. doi:10.3138/9781442682566.
- ^ Berry, David. One Big Union.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9-09-17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 ^ 5.0 5.1 Campbell, Peter. Understanding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the Canadian left and the moment Of socialist possibility in 1919. Labour / Le Travail. 2009, 64: 51+ [2021-02-20] –透過Gale OneFile: Business.
- ^ Seager, Allen; Roth, David.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Mining West: A Ghost of a Chance. Heron, Craig (編). The Workers' Revolt in Canada, 1917-192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231–267. ISBN 9781442682566. JSTOR 10.3138/9781442682566.11.. doi:10.3138/9781442682566.
- ^ Civilization.ca - Canadian labour history, 1850-1999 - 1919: radical solutions. www.historymuseum.ca.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 ^ 1919: labour unrest and formation of One Big Union. Alberta History. 2005, 53 (2): 17 [2021-02-20] –透過Gale In Context: Canada.
- ^ Canadian labour history, 1850-1999 - Winnipeg general strike. www.historymuseum.ca.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 ^ Frank, David. Cape Breton Strikes 1920s.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4-01-23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 ^ Rouillard, Jacques et al. "Working-Class History".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4 March 2015, Historica Canada.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working-class-histo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 February 2021.
- ^ Disclaimer - Electronic Collection (PDF). epe.lac-bac.gc.ca. [2021-0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22).
- ^ Gonick, Cy. "Marxism".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4 March 2015, Historica Canada.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marx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 February 2021.
- ^ Morley, J.t.. "Socialist Party of Canada".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16 December 2013, Historica Canada.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socialist-party-of-canad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 February 2021.
- ^ Kealey, Gregory S. and Marc-André Gagnon. "Trades and Labor Congress of Canada".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09 October 2018, Historica Canada.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trades-and-labor-congress-of-canad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 February 2021.
- ^ Maclaren, Roy. "Canadian Intervention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4 March 2015, Historica Canada.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canadian-intervention-in-the-russian-civil-w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1 February 2021.
- ^ Seager, Allen; Bright, David. The Limits of Labour: Class Formation and the Labour Movement in Calgary, 1883-1929. Labour / Le Travail. 2000, 45: 300. ISSN 0700-3862. JSTOR 25149064. doi:10.2307/25149064.
- ^ 18.0 18.1 Cherwinski, W. J. C.; Caragata, Warren. Alberta Labour: A Heritage Untold. Labour / Le Travail. 1981, 8/9: 392. ISSN 0700-3862. JSTOR 25140113. doi:10.2307/25140113.
- ^ The Calgary Freight Handlers' Strike, 1918: Prelude to the Labour Revolt. Alberta Labour History Institute (ALHI): Workers' History / Workers' Stories.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美國英語).
- ^ The Labour Gazette (December 1918) 974, 1098-9
- ^ Ginn, Carla; Benzies, Karen; Keown, Leslie-Anne; Raffin Bouchal, Shelley; Thurston, Wilfreda.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ixed Methods Research with Canadian Families Living with Low Inc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 2019-12-31, 11 (3): 255–276. ISSN 1834-0806. S2CID 226756582. doi:10.29034/ijmra.v11n3a2.
- ^ EFFU History. www.edmontonfirefighters.com. [202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 ^ Logan, H. A.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ne Big Union in Canad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6, no. 2 (1928): 248.
- ^ Canadian labour history, 1850-1999 - 1919: radical solutions. www.historymuseum.ca.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 ^ MacDowell, Laurel Sefton. David Frank and Gregory S. Kealey, eds., Labou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 in Atlantic Canada: A Reader. St. John's, Newfoundland: ISER Books, 1995. 444 pp.. 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 1997, 52: 217–220. ISSN 0147-5479. S2CID 144160502. doi:10.1017/s0147547900007249.
- ^ Reilly, N. (1980). The General Strike in Amherst, Nova Scotia, 1919. Acadiensis, 9(2), p. 56. Retrieved from https://journals.lib.unb.ca/index.php/Acadiensis/article/view/115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DesBarres, Joe. The Workers' Revolt in Amherst. Active History. 2019-06-18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加拿大英語).
- ^ The Workers' Revolt in Brandon. Active History. 2019-06-18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加拿大英語).
- ^ Bright, David; Black, Errol; Mitchell, Tom. A Square Deal for All and No Railroading: Historical Essays on Labour in Brandon. Labour / Le Travail. 2003, 51: 274. ISSN 0700-3862. JSTOR 25149344. doi:10.2307/25149344.
- ^ Bright, David. The Limits of Labour: Class Formation and the Labour Movement in Calgary, 1883–1929. Vancouver: UBC Press, 1999.
- ^ The 1919 Workers' Revolt in Calgary. Alberta Labour History Institute (ALHI): Workers' History / Workers' Stories.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4) (美國英語).
- ^ Taraska, Elizabeth. 「The Calgary Craft Union Movement, 1900–1920.」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75.
- ^ Damji, Alimohamed. Militancy to Passivism: The Calgary Labour Movement, 1919–1924 (學位論文).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87.
- ^ The Workers' Revolt in Edmonton. Active History. 2019-06-19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加拿大英語).
- ^ Larson, Frederick H., (24 Nov. 1913–1994), General Manager, Business Development, Alberta Opportunity Co., Edmonton, Alberta (Alberta Crown Corporation), 1974–90,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 [2021-02-21], doi:10.1093/ww/9780199540884.013.u173713
- ^ The Edmonton Strike (PDF). AlbertaLabourHistory.org.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12).
- ^ Kealey, Gregory S. 1919: The Canadian Labour Revolt. Labour / Le Travail. 1984, 13: 11–44. ISSN 0700-3862. JSTOR 25140399. doi:10.2307/25140399.
- ^ The Workers' Revolt in Toronto. Active History. 2019-06-20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1) (加拿大英語).
- ^ James Naylor. <italic>The New Democracy: Challenging the Social Order in Industrial Ontario, 1914–1925</italic>. Buffalo, N.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1. Pp. x, 336. Cloth $55.00, paper $18.95.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February 1995.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100.1.269.
- ^ 'Don't worry and don't work': When Toronto workers went on strike in 1919. TVO.org.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4) (英語).
- ^ Levine, Gil. Craig Heron and Steve Penfold (2005). The Workers' Festival: A History of Labour Day in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340 pages.. Just Labour. 1969-12-31. ISSN 1705-1436. doi:10.25071/1705-1436.141 .
- ^ Naylor, James. Toronto 1919. Historical Papers. 2006-04-26, 21 (1): 33–55. ISSN 1712-9109. doi:10.7202/030946ar .
- ^ Isitt, Benjamin. "Searching for workers' solidarity: the one big union and the Victoria General Strike of 1919." Labour/Le Travail, no. 60, 2007, p. 9+. Gale OneFile: Business, link.gale.com/apps/doc/A172512140/GPS?u=ko_k12pr_d29&sid=GPS&xid=7736097a. Accessed 20 February 2021.
- ^ Drumheller Coal Mining Strike of 1919 - Coal - Alberta's Energy Heritage. history.alberta.ca. [202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9).
- ^ The Workers' Revolt in Montreal. Active History. June 20, 2019 [February 2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 (加拿大英語).
- ^ Ewen, Geoffrey. Quebec: Class and Ethnicity. Heron, Craig (編). The Workers' Revolt in Canad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87–143.
- ^ Ewen, Geoffrey. 「Montréal Catholic School Teachers, International Unions, and Archbishop Bruchési: The Association de bien-être des instituteurs et institutrices de Montréal, 1919–20.」 Histor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Revue d』histoire de l』éducation 12, nos.1 and 2 (Spring/Fall 2000): 54–72.
- ^ Cape Breton Coal Strikes, 1920s. Graphic History Collective. [202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 ^ Manley, John. Preaching the Red Stuff: J.B. McLachlan, Communism, and the Cape Breton Miners, 1922-1935. Labour / Le Travail. 1992, 30: 65–114. JSTOR 25143622. doi:10.2307/25143622.
- ^ Frank, David. "James Bryson McLachlan".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16 December 2013, Historica Canada.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james-bryson-mclachl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0 February 2021.
- ^ Sangster, Joan. Annie Buller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9 September 2019 [21 Febr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7).
- ^ Lachlan MacKinnon, "Labour Landmarks in Cape Breton: Collective Memory in a Cape Breton Coal Town," Acadiensis vol. XLII, no. 2 (Summer/Autumn 2013), pp. 13-25. [1]
- ^ Christina Lamey, "Davis Day Through the Years: A Cape Breton Tradition," Nova Scotia Historical Review vol. 16, no. 2 (1996), pp. 23-33
- ^ Biography – Davis, William – Volume XV (1921-1930) – Dictionary of Canadian Biography. www.biographi.ca. [202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0).
- ^ Canada, Parks. The Nova Scotia Coal Strikes of 1922 to 1925. gcnws. 2017-10-13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 ^ Logan, H. A.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One Big Union in Canada.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28, 36 (2): 240–279 [2023-11-21]. ISSN 0022-3808. JSTOR 1822726. S2CID 154419718. doi:10.1086/2539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1).
- ^ "One big union" founded in Calgary on June 4, 1919. Canadian Labour Congress. June 4, 2018 [February 21,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6) (美國英語).
- ^ J. B. McLachlan, 1869 — 1937. Nova Scotia Museum. June 27, 2017 [February 22,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 ^ Workers Unity League.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February 22,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