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之星號列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方之星
北方之星號在1927年的宣傳海報
概述
類型普爾曼快車德語Pullman-Express(1927–1939)
快速列車(1946–1957)
泛歐城際快車(1957–1984)
城際列車(1984–1987)
歐洲城際列車(1987–1996)
狀態中止營運
營運地區 法國 比利時 荷蘭
開行日期1927年5月15日 (1927-05-15)
中止營運日期1996年6月1日 (1996-06-01)
繼承大力士高速列車(不命名)
前營運商法國北方鐵路法語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du Nord/法國國家鐵路
比利時國家鐵路
荷蘭鐵路
國際臥鋪車公司法語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
始發站巴黎北站
終到站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
營運模式每日開行
技術
軌距1,435毫米(4英尺8 12英寸)
路線圖
北方之星號(紅)及大力士(藍)的路綫圖

北方之星(法語:Étoile du Nord)是曾營運於法國巴黎荷蘭阿姆斯特丹間一班長途列車所使用的名稱,最早由國際臥鋪車公司法語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自1927年起作為普爾曼快車德語Pullman-Express開行,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中斷;1946年起,列車又以普通的快速列車類別重開,並在1957年升級為泛歐城際快車。此後,列車亦曾相繼被納入城際列車歐洲城際列車等類別,直至1995年中止營運。其法文名稱的字面意思為「北方之星」(北極星),這不僅寓意其營運路綫是在巴黎以北行駛,同時也用以形容其最初的鐵路公司之一法國北方鐵路法語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du Nord

普爾曼快車

北方之星號的前身是自1924年起運行於巴黎布魯塞爾的一班快速列車Rapide),由法國北方鐵路法語Compagnie des chemins de fer du Nord比利時國家鐵路共同開行。這一時期由於普爾曼列車德語Pullman-Express英國運用的反應良好,國際臥鋪車公司英語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CIWL)自1925年起也開始在歐洲大陸推行普爾曼列車網絡。在1926年在巴黎至加來間開行的金色之箭號法語La Flèche d'or (train)列車獲得較高的營運收益後,國際臥鋪車公司即着手與法國北方鐵路、比利時國家鐵路和荷蘭鐵路共同協調,在巴黎經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荷蘭的這條繁忙的路綫中開行普爾曼快車德語Pullman-Express。它按巴黎發車的方向被命名為「北方之星」,同時也被稱作「北極星號」。

北方之星號所使用的普爾曼車卡德語Pullmanwagen
「北方之星型」普爾曼車卡內飾

國際臥鋪車公司在這班豪華列車德語Luxuszug普爾曼車卡德語Pullmanwagen中首次使用當時的二等車卡等級德語Wagenklasse[註 1]。而在此前開行的列車中,均僅搭載專門的一等席別的車卡。因此,國際臥鋪車公司的一等席別列車會使用此前購入的車卡,而北方之星號和其它計劃開行的普爾曼列車則使用在1927年初從伯明翰鐵路客運及貨運車卡公司(Birmingham Railway Carriage and Wagon Company)購入的40節新車卡,其中二等席別車型專門以「北方之星」命名。根據普爾曼車卡的「座位送餐」服務原則,列車編組中不設獨立的餐車,而是在部分車卡中配備廚房。其中配備廚房的車卡和不配備廚房的車卡會採取間隔編組,這一形式也被稱為「偶聯」(Couplage)編組。

北方之星號於1927年5月5日首次完成運行,然而在首發之旅中,列車在布魯塞爾經停了約3個小時。在此期間,比利時國家鐵路為主禮嘉賓舉行了招待酒會[註 2]。其定期營運服務則始於同年5月15日。列車在巴黎及阿姆斯特丹的發車時間均設於上午較晚時候,它們會在當日傍晚時分抵達目的地。列車最初的車卡編組包括採取偶聯形式的兩節一等車和四節二等車,以及列首和列尾各一節行李車德語Gepäckwagen (Eisenbahnwagen)。很快,列車由於客運量過大而又增加了兩節偶聯的一等車。因此北方之星共有10節編組,成為最長的普爾曼列車之一。由於旅客需求持續高企,尤其是在南段部分,使得國際臥鋪車公司在1929年5月又開行了第二班普爾曼列車青鳥號,運行於巴黎-布魯塞爾-安特衛普之間。國際臥鋪車公司對於其普爾曼列車的運用作出了大量努力,包括邀請著名的海報藝術家卡桑德爾英語Cassandre (1901–1968)為其設計宣傳海報。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北方之星也沒有中止在巴黎北站布魯塞爾南站之間的定期運行。這也是首列不需要在邊境車站經停的國際列車,其護照檢查及海關管制均在行進的列車中進行,行李則在出發前和抵達後清關。直至戰爭爆發,北方之星號及青鳥號仍然維持定期營運,從而成為歐洲鐵路路網中的特例之一。同時由於其儘可能的節省時間運行,也使它成為當時歐洲平均速度最快的列車,其運行全程約需時七至八個小時[註 3]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北方之星號在1939年9月3日作最後一次運行後與其它所有的普爾曼列車共同被迫中止營運[註 4]。戰爭結束後,北方之星號於1946年重新投入服務。然而它不再作為普爾曼快車營運,而是被納入普通的快速列車類別。其編組也由普通的一等、二等席別車卡及餐車取代了此前的偶聯式普爾曼車卡。

泛歐城際快車

隨着泛歐城際快車類別的引入,北方之星號在1957年6月2日也成為了這個網絡的一部分。然而其運行時刻已被改變。此時列車在早晨由阿姆斯特丹開往巴黎,並在午後抵達。稍作休整後,列車又在午後由巴黎開往阿姆斯特丹,並在傍晚抵達。在現行的運行時表中,列車仍然顯示為不帶名稱的快速列車類別,並使用部分普爾曼車卡直至1963年[註 5]

北方之星號在1957年至1964年使用的DE IV型柴聯車

泛歐城際快車類別的北方之星號最初使用荷蘭鐵路DE IV型柴聯車擔當營運任務。相比起此前由蒸汽機車牽引的營運方式,運行速度得到明顯的加快,單程行車時間被縮短為5個半小時。然而,該車輛相對於這條極受歡迎的路綫而言顯得過短小,車內往往擁擠不堪。在受到眾多旅客的投訴後,北方之星於1958年3月1日以相同的名義開行了巴黎至布魯塞爾間的支援列車,發車時間與主車僅相隔數分鐘。由於沒有更多的DE IV型柴聯車,這項服務由法國國家鐵路提供的X2700型柴聯車法語X 2700擔當[註 6]

隨着巴黎經布魯塞爾至阿姆斯特丹的路綫電氣化改造,北方之星號自1964年起開始轉用由電力機車牽引的推挽式車卡。其編組使用專為這條路綫訂造的全新PBA(即巴黎、布魯塞爾及阿姆斯特丹的首字母縮寫)型不鏽鋼車卡搭配同樣為新造的CC 40100型電力機車,這是一款多電力系統的幹線機車,可匹配法國、比利時及荷蘭的電氣化系統。此外比利時國家鐵路15型電力機車英語SNCB Class 15偶爾也會擔當牽引任務。至此列車的單程運行時間被縮短至5小時。在1974年的冬季時刻表中,法國國家鐵路更換了車卡結構,改用米斯特拉爾69型車卡法語Voitures Mistral 1969,列車的舒適程度再次得到顯著提升[註 6]

一列由比利時15型電力機車牽引的北方之星號行駛於阿姆斯特丹附近(1979年)

以下為北方之星號在1971年冬季的時刻表[註 7]

TEE82次 停靠站 TEE85次
距離 時刻 時刻 距離
0 08:58 荷蘭 阿姆斯特丹 22:45 543
63 09:36 荷蘭 海牙 22:07 480
86 09:53 荷蘭 鹿特丹 21:51 457
144 10:31 荷蘭 羅森達爾 21:14 399
183 10:56 比利時 安特衛普 20:49 360
227 11:25 比利時 布魯塞爾(北) 20:18 316
233 11:32 比利時 布魯塞爾(南) 20:05 310
543 14:02 法國 巴黎 17:45 0

北方之星號的客運量始終維持着高程載率。隨着泛歐城際快車的網絡逐步調整,相關鐵路鐵路公司決定將這班列車改為兩艙等級的編組以滿足不同的乘客需求。因此在1983年的冬季時刻表結束後,北方之星號自1984年6月1日起重新搭載二等車卡,並被納入城際列車類別[註 8]

歐洲城際列車

一列由CC 40100型電力機車牽引的北方之星號停靠在巴黎北站(1995年)

重新搭載了二等車卡的北方之星號其營運路綫大致維持不變。1987年,列車再次改變列車類別,被納入新引入的歐洲城際列車的網絡[註 9]。北方之星一直維持歐洲城際列車營運直至1996年6月2日,當大力士高速列車在這條路綫中投入服務後,北方之星正式宣告中止營運[註 10]

腳註

  1. ^ Stöckl 1967,第42頁.
  2. ^ Perret 1986,第30頁.
  3. ^ Biedenkopf 1981,第123頁.
  4. ^ Perret 1986,第64頁.
  5. ^ Perret 1986,第66頁.
  6. ^ 6.0 6.1 Franzke & Hajt 2007,第99頁.
  7. ^ Werbeamt der DB 1971,第13頁.
  8. ^ Cook 1984,第64頁.
  9. ^ Cook 1987,第472-475頁.
  10. ^ Cook 1996,第3頁.

參考資料

  1. (德文)Stöckl, Fritz, Rollende Hotels Teil 1, Die Internationale Schlafwagengesellschaft, Wien/Heidelberg: Bohmann Industrie- und Fachverlag, 1967, OCLC 257963673 
  2. (德文)Perret, Renzo, Die Geschichte der CIWL. Die Pullman-Wagen, Stuttgart: Franckh'sche Verlagshandlung, 1986, ISBN 3-44005-612-0 
  3. (德文)Biedenkopf, Wilfried, Quer durch das alte Europa. Die internationalen Zug- und Kurswagenläufe nach dem Stand vom Sommer 1939, Krefeld: Verlag und Büro für Spezielle Verkehrsliteratur Röhr, 1981, ISBN 3-88490-110-9 
  4. (德文)Franzke, Jürgen; Hajt, Jörg, Das große TEE-Buch. 50 Jahre Trans-Europ-Express, Königswinter: Heel Verlag, 2007, ISBN 978-3-89880-305-2 
  5. (德文)Werbeamt der DB, Vorfahrt in Europa, TEE 1971/72,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 Bundesbahn, 1971, Werbeamt 
  6. (英文)Cook, Thomas, Thomas Cook Continental Timetable (May 1–June 2, 1984 edition), Peterborough: Thomas Cook Group, 1984, ISSN 0952-620X 
  7. (英文)Cook, Thomas, Thomas Cook Continental Timetable (May 31–June 30, 1987 edition), Peterborough: Thomas Cook Group, 1987, ISSN 0952-620X 
  8. (英文)Cook, Thomas, Thomas Cook European Timetable (May 1–June 1, 1996 edition), Peterborough: Thomas Cook Group, 1996, ISSN 0952-62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