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輸電
輸電網絡
台灣輸電網絡是以交流345kV為骨幹,由南到北三迴路合計六回線。
歷史
- 1905年(明治38年),台灣第一座龜山水力發電所竣工發電後,開始在北、中、南各地陸續建立獨立的11、33kV小電力系統
- 1931年(昭和6年),建成的台灣歷史上第一座南北輸電網,在西部以33kV電壓互聯南北系統(台北-松樹腳-豐原-台中-集集-濁水-烏山頭-山上-新市-台南-高雄)
- 1934年7月(昭和9年),建成154kV南北一次輸電線(台北-新竹-霧峰-日月潭-嘉義-山上-高雄)
- 1974年3月(民國63年),第一座345kV超高壓輸電線:板橋-天輪線完工
電壓層級
主要電壓層級包括345kV、161kV、69kV。
變電所
變電所類型包括
- 發電廠變電所(Generator Substation,簡稱G/S,電壓345kV)、
- 超高壓變電所(Extra-High Voltage Substation,簡稱E/S,電壓345/161kV)、
- 一次變電所(Primary Substation,簡稱P/S,電壓161/69kV)、
- 配電變電所(Distribution Substation,簡稱D/S,電壓161/22kV或161/11kV)、
- 二次變電所(Secondary Substation,簡稱S/S,電壓69/22kV或69/11kV)、
- 用戶變電所(Customer Substation,簡稱C/S)
台灣輸電網絡發展趨勢
台灣輸電網絡在簡化電壓層級之政策上,歷經1999年的921大地震之後全面檢討決定以既有的交流345kV系統擴展,並對後續之新建變電所以配電變電所為主。
海底電纜
台灣第一條海底輸電電纜是聯繫台灣本島和小琉球間之25kV XLPE電力電纜,2011年送電。民國六十九年鋪設台灣第一條電力海底電纜,但因當時施工技術不好,電纜只能放在海床上,電纜常遭漁船拖網或船錨勾斷,九十四、九十五年兩度被勾斷故障,六條電纜只剩二條可供電三千千瓦,不敷島上需求的六千千瓦,台電還啟用島上柴油發電機發電,造成島上停電事故頻傳。
台電編列十六億三千餘萬元,九十八年七月動工設立全新海底電纜,從林邊鄉崎峰村通過海底連接到琉球大福村琉球電廠,全長十七公里,以水下無人載具將電纜埋設到海床下二公尺,硬質海床段則加裝鑄鐵管保護,能夠避免再被船隻勾斷,經過近二年努力終於完工。
台灣第二條海底輸電電纜是聯繫台灣本島和澎湖島間之161kV XLPE電力電纜,已於2021年底正式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