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此條目的「內容」一節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1年11月) |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甚廣的唐詩選集,編者是清朝的孫洙(蘅塘退士)與其夫人徐蘭英,成書於乾隆年間(公元1763年)時[1]。道光年間,上元女史陳婉俊(字伯英)與其弟陳晉蕃補注。共收錄了77位作家的311首詩。
內容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古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選詩範圍相當廣泛,收錄了77家詩,共311首,在數量以杜甫詩數多,有39首、李白詩33首、王維詩29首、李商隱詩24首、孟浩然詩14首。是仿《詩經》三百篇(共305篇,若含有目無詩者共311篇)之作,從前是家絃戶誦的兒童詩教啟蒙書,所以比較淺顯,讀者容易接受,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問題亦不乏,即其選詩遠不如明人《唐詩選》質樸闊達且涉及軍事層面;另外,杜甫的秋興八首都被刪減,所幸詠懷古跡還是五首。
構成
編者
編者孫洙,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乾隆二十八年春,孫洙與夫人徐蘭英開始編選《唐詩三百首》[3]。孫洙編選唐詩,是依據沈德潛(1673年—1769年)《唐詩別裁》及王士禎(1634年—1711年)《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為主,雜以其他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的題材廣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邊塞軍事、宮閨婦怨、酬酢應制、宦海升沈、隱逸生活等。但《唐詩三百首》也有一些遺珠,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樂府》以及皮日休、李賀等人的作品,未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向來有幾種註釋本流行,其中以陳婉俊的補註較為簡明。朱自清著有《唐詩三百首讀法指導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堯根據《唐詩三百首》重新加注。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 《唐詩三百首》,蘅塘退士編,陳婉俊補註,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
外部連結
- 互聯網檔案館收藏的在線錄音:唐詩三百首
- 中英對照《唐詩三百首》(自動翻頁)
- 《唐詩三百首》多媒體教學系統
- 唐詩三百首全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