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運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工运路
GONGYUN LU
工運橋
原名通運路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錫市崇安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中國飯店工運橋
無錫站(南廣場)
起點書院弄
終點興源北路
建造
動工1912年

工運路是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的一條道路,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00餘米。該路始於辛亥革命成功後的1912年,原稱「通運路」,後因橫跨京杭大運河工運橋建成而更名為「工運路」至今。

簡介

無錫工運路一帶,原為荒野、刑場,1908年滬寧鐵路通車,此地始有人氣。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無錫軍政府主持修建了一條3米多寬的小路,1914年,滬寧鐵路局在此基礎上拓建為一條路寬12米、行人路寬0.5米的道路,時稱為通運路,又俗稱為「馬路上」。[1]

因至無錫火車站需越京杭運河,故於1913年沿路建通運橋,為四孔松木結構橋樑。後年久失修,於1927年10月9日在無錫總工會召開的各業工會聯席會議上,由絲廠、紗廠職工捐獻兩日工資,作為修橋資金,合計1.9萬餘元,並向絲廠,紗廠經營業者勸募0.75萬元,滬寧路局並捐助0.3萬元,開建新橋。新橋由上海新順記營造所承包修建,實際支出3萬元左右。1928年11月7日,橋樑竣工,但命名曾有一番爭議,時任無錫縣長俞仲建議命名「中山橋」,工商界人士提名「工商橋」,而全縣職工認為,建橋資金大部分是絲、紗兩業職 工的工資,為了紀念這一貢獻,應命名為「工運橋"。這一要求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認可,遂得此名。由於該橋還是無錫橋樑史上較早的一座鋼筋水泥大橋,所以又稱「大洋橋」。[2][3]而通運路也因此易名為工運路。[1]

工運橋堍本是來往客貨船隻停泊所在,隨着1930-1934年間,錫澄、錫宜、蘇錫等公路相繼建成,此地成為一水陸皆通的交通要衝,商賈往來頻繁,由此也帶動了商店、旅館、飯店、戲院,酒肆、茶樓的興起。據統計,到1928年,這一帶已有飯館21家,旅社20家(佔全城旅社的80%)。到1949年,工運路及附近商店多達千餘家,其中以服務、飲食行業佔多數。計有小旅社54家(佔全城旅社的90%),飲食店38家,茶館13家,浴室9家,影劇院7家(佔全城影劇院的半數以上),其中知名的有新世界、無錫飯店、京滬飯店、泰山飯店、中國飯店、大上海電影院、中央戲院、中東戲院等娛樂餐飲場所。[1]

1949年後工運路一帶幾經重修,變化較大。2002年,為因應無錫站改造,工運路、工運橋一併拓寬改造,成為今日之貌。[4]

軼事

  • 工運路一帶曾是無錫最繁華的區域之一,有諸如京滬飯店、泰山飯店、中國飯店、醉月樓等老字號。1990年代,無錫開始掀起高樓潮,這些老字號亦不甘示弱,紛紛建設高樓,其中1994年新建的泰山飯店大樓,高28層,是無錫第一幢超過錫山75米海拔高度的人造建築。但是,由於資金鍊斷裂、債權糾紛等問題,包括第二百貨、中國飯店、京滬飯店等老字號均陷入在建高樓爛尾的境地,其中京滬飯店在改稱民族飯店並新建大樓後,從未再曾營業,直到20餘年後方被徹底拆除,是無錫最長時間的爛尾樓。[5]

主要交匯道路

工運路自南向北主要交匯道路如次:

路名 可到達
解放北路
書院弄
地鐵勝利門站、江蘇銀行無錫分行、農業銀行太湖支行、吉祥大廈、錦樹花園、中國飯店
通匯橋路
吉慶街
三鳳橋大排檔、1912酒吧街
興源北路 泰山飯店、無錫站南廣場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李克義,〈解放前的通運路〉,引自政協無錫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無錫文史資料》第21輯(1989年),頁144-148。
  2. ^ 《無錫市交通志》編纂委員會編,《無錫市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頁157。
  3. ^ 無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無錫地方資料匯編》第7輯(1986年),頁159。
  4. ^ 〈工运路既拓宽又矫形〉,《无锡日报》(2002年08月23日)。. [201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 ^ 〈锡城最长时间烂尾楼“悲惨身世”冷思考〉,《无锡商报》(2013年6月25日)。. [2015年3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