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人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會人口截至2007年,達74萬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27人。城市的人口密度比鄉郊地區為高,但隨着市政發展伴隨而來的人口遷移,現時會城與各鎮的人口密度差別,比以前的比例大幅提高。

人口

截至2007年,新會的總人口估計有745100人。

人口分佈方面,會城居民佔新會人口36%,雙水佔12.5%,其餘48.5%則分佈各鄉鎮。

人口密度

大部分新會人居住於平房,而非公寓大廈,公寓大廈的面積一般比較狹小,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積20至80平方米的空間;在城區,居住在獨立屋苑,面積達100平方米的家庭,生活算相當富裕。

直至1980年代以前,新會城區鮮有高樓大廈,之後,通過舊區改造,樓房向高空發展,高度從以往的四層,逐步升至現在的二十層以上。

在新會十一個鎮中,會城人口密度最高,為每平方公里有1891人。

姓氏

新會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梁、黃、李、陳、林、趙、張、吳、譚、鍾。

性別

在1940年代以後,新會人口是女多男少。

民族

以漢族為主,佔總人口接近99.99%。有不少其他少數民族,如回族、滿族、苗族等。

新會原為百越族聚居地,晉朝為加強教化,增設郡縣。漢人遷入,有記載始於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北燕馮業從高麗渡海來。之後歷朝歷代,因戰爭、駐軍、經商、做官而留下定居的,為數不少。宋室南渡以後,南雄珠璣巷大量漢人南遷至新會。及後,元朝在崖門消滅南宋,倖存者於此,開基立村。到了明代,漢族已佔絕對優勢,原住民族有的不願歸化就遷居邊遠山區。明天順六年(1462年),廣西瑤族起義軍進軍新會,但被縣丞陶魯大加征剿,從此,原來居住新會境內的少數民族,逐漸離開,新會就發展成純漢族聚居的地區。

宗教信仰

每個主要的宗教在新會都有信徒,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儒教。因受強烈儒家思想的影響,崇拜祖先非常普遍。

參考文獻

《新會縣誌》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