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軍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6月28日) |
戰爭與軍事 |
---|
陸軍編制單位 |
---|
司令部 |
編隊
|
單位
|
特殊編制 |
備註 |
方面軍(Front)是軍隊的一種建制。蘇聯軍隊之方面軍,約有50萬到100萬人,大致相當於西方國家軍隊建制中的集團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皇軍的總軍。大日本帝國的方面軍,則大致相當於西方國家軍隊建制中的軍團。
中國國民革命軍方面軍
北伐戰爭時期,中國國民革命軍組建了一批方面軍: 1927年4月5日,武漢國民政府改編部隊:
- 第一軍團 總司令蔣介石
- 第一方面軍 總指揮何應欽
- 第二方面軍 總指揮程潛
- 第三方面軍 總指揮李宗仁
- 第四方面軍 總指揮唐生智。4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舉行二次北伐,轄3個縱隊:
- 第一縱隊,司令官張發奎,指揮第四、第十一軍和獨立第十五師,為右翼;
- 第二縱隊,司令官劉興,指揮第三十五、第三十六軍和第八軍的一部分.為中路,其中第三十五軍為總預備隊,控制信陽至駐馬店之間地區;
- 第三縱隊,由第十二、第三十軍組成,為左翼。
- 後方留守部隊:
- 第十一軍葉挺第二十四師和李品仙帶領的第八軍一部衛戍武漢;
- 朱培德所部第三、第九軍留守江西,對南京、安徽方面警戒;
- 第三十五軍一部、第二軍、第十四軍留守湖南.對貴州、廣東方面警戒;
- 獨立第十四師夏斗寅留守宜昌,對四川方面警戒。
- 第五方面軍(滇軍) 總指揮朱培德,1927年4月由第三軍以及收編滇軍金漢鼎、楊池生、楊如軒三個師兵力六萬人組建。
- 第三軍
- 第六軍
- 第九軍
- 第二軍團 總司令馮玉祥
- 第一方面軍總指揮 孫良誠
- 第三軍軍長 孫良誠
- 第四軍軍長 馬鴻逵
- 第五軍軍長 石友三
-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 孫連仲
- 第一軍軍長 梁壽愷
- 第十四軍軍長 孫連仲
- 第二十三軍軍長 秦德純
- 第三方面軍總指揮 韓復榘
- 第六軍軍長 韓復榘
- 騎二軍軍長 席液池
- 第八方面軍總指揮 劉鎮華
- 第二十三軍軍長 劉鎮華
- 第二十六軍軍長 劉茂恩
- 第二十八軍軍長 萬選才
- 第九方面軍總指揮 鹿鍾麟
- 第二十一軍軍長 呂秀文
- 第十軍軍長 楊虎城
- 騎兵第一軍軍長 鄭大章
- 第十八軍軍長 鹿鍾麟
- 第二十軍軍長 龐炳勛
- 第二十七軍軍長 王鴻恩
- 第三十一軍軍長 劉驥
- 第四方面軍總指揮 宋哲元(駐陝西)
- 第二軍軍長 劉汝明
- 第十五軍軍長 宋哲元
- 第五方面軍總指揮 岳維峻
- 第六方面軍總指揮 石敬亭(陝西)
- 第十三軍軍長 張維璽
- 第七方面軍總指揮 劉郁芬(甘肅)
- 第十軍軍長 劉郁芬
- 第一方面軍總指揮 孫良誠
1927年寧漢分裂後,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任命:
- 第四軍團唐生智。
1944年12月,國民革命軍陸軍司令部(設在昆明)所屬部隊改編為四個方面軍:
- 第一方面軍盧漢(原滇越邊區)
- 第六十軍 盧漢兼任
- 第九十三軍 盧浚泉
- 第五十二軍 張耀明
- 第二方面軍張發奎(原第四戰區)
- 第四十六軍
- 第六十二軍
- 第六十四軍
- 第三方面軍湯恩伯(原黔桂邊區)
- 第二十軍
- 第二十六軍
- 第十三軍
- 第七十一軍
- 第九十四軍
- 第四方面軍王耀武(原第二十四軍團)
- 第七十三軍
- 第七十四軍
- 第一百軍
- 第十八軍
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各方面軍
1926年9月,北伐軍進攻江西。孫傳芳的五省軍隊二十萬人,編組成六個方面軍:
- 第一方面軍總指揮鄧如琢,為贛軍。擔任大庾嶺及萍鄉方面阻止朱培德第三軍前進
- 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鄭俊彥,為蘇軍。與北伐軍決戰的總攻擊部隊
- 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盧香亭,為浙軍。由修水、銅鼓出湘鄂邊,抄襲北伐軍的後路;
- 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周蔭人,為閩軍。出兵粵東,襲擊革命軍根據地外;
- 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陳調元,為皖軍。由武穴溯江西進,以解武昌之圍;
- 第六方面軍總司令 顏景琮。與北伐軍決戰的總攻擊部隊
- 預備軍總司令 周鳳岐
- 浙江第三師師長 周鳳岐
- 浙江第一支隊長 陳光祖
安國軍總司令張作霖的各方面軍
- 第一方面軍團長 孫傳芳
- 第一軍軍長 孫傳芳
- 第二軍軍長 鄭俊彥
- 第三軍軍長 李寶璋
- 第二方面軍團長 張宗昌
- 參謀長 王翰鳴
- 第一軍軍長 張宗昌
- 第二軍軍長 張敬堯
- 第三軍軍長 程國瑞
- 第四軍軍長 方永昌
- 第五軍軍長 王棟
- 第七軍軍長 許琨
- 第八軍軍長 祝祥本
- 第九軍軍長 朱泮藻
- 第十軍軍長 吳奠卿
- 第十一軍軍長 張宗輔
- 第十二軍軍長 寇英傑
- 第十三軍軍長 劉志陸
- 第十七軍軍長 曲同豐
- 第十八軍軍長 毛永恩
- 第十九軍軍長 賈濟川
- 第三方面軍團長 張學良
- 第八軍軍長 萬福麟
- 第九軍軍長 高維岳
- 第十軍軍長 王樹常
- 第十五軍軍長 汲金純
- 第二十軍軍長 于學忠
- 第四方面軍團長 楊宇霆
- 第十三軍軍長 王瑞華
- 第十四軍軍長 富占魁
- 第十六軍軍長 胡毓坤
- 第十七軍軍長 榮臻
- 第二十九軍軍長 戢翼翹
- 第五方面軍團長 張作相
- 第十一軍軍長 富雙英
- 第十二軍軍長 湯玉麟
- 第三十軍軍長 于芷山
- 第三十一軍軍長 鄭澤生
- 第六方面軍團長 吳俊升
- 後備軍軍長 齊恩銘
- 黑龍江第一軍軍長 吳希賢
- 第七方面軍團長 褚玉璞
- 第六軍軍長 徐源泉
- 第十四軍軍長 孫殿英
- 第十五軍軍長 褚玉璞
- 第十六軍軍長 袁振青
- 第二十軍軍長 李藻麟
- 第二十一軍軍長 王振
- 第二十三軍軍長 楊清臣
- 第二十五軍軍長 袁家驥
- 第二十六軍軍長 張萬信
- 第二十七軍軍長 李耀昌
- 第二十八軍軍長 紀元林
- 第三十軍軍長 毛思義
- 第三十一軍軍長 武衍周
汪精衛的和平建國軍
1943年,汪精衛國民政府「參戰」後,為適應戰時體制,將軍事委員會置於新設的最高國防會議之下,撤銷編練總監公署,其職權轉到陸軍部。和平建國軍部隊整編為方面軍與綏靖公署:
- 第一方面軍:任援道
- 下轄:第二軍、第三軍、教導旅、獨立旅、特務旅
- 活動範圍:蘇南、淮南、皖中、浙西
- 第二方面軍:孫良誠
- 下轄:第四軍、第五軍、第九軍、第三十八師、獨立第二十二師、暫編第十九師、獨立第十九師、獨立第二十旅
- 活動範圍:蘇中、蘇北
- 第三方面軍:吳化文(魯蘇戰區新編第一師師長,1943年1月18日,率所部約4萬人在山東沂水地區投汪,被編為山東方面軍總司令,7月29日改稱第三方面軍總司令,並任命山東省保安司令部參謀長寧春霖為副總司令,郭受天為參謀長)
- 下轄:第六軍、第七軍
- 活動範圍:魯南、魯中、淮北
- 第四方面軍:張嵐峰
- 下轄:第一軍、第八軍、第十五師
- 活動範圍:淮北
- 第五方面軍:龐炳勛(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1943年5月10日投汪)
- 活動範圍:河南
- 第六方面軍:孫殿英(冀察戰區新編第五軍軍長,1943年4月被俘投汪)
- 活動範圍:河南
中國工農紅軍的方面軍
八一南昌起義後,保持了「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賀龍任總指揮。
組建了三個方面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方面軍
1953年底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作《四年來的軍事工作總結和今後軍事建設上的幾個問題》中,論述軍區調整問題:大軍區的劃分,原則上應是按照預定的全國作戰計劃,從未來的作戰區分上建立一級軍區(戰時即方面軍)和二級軍區(戰時即軍團)。在軍隊標號中也有表示大軍區(方面軍)的標號。
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授予尉官軍銜的權限如下:
少尉、中尉、上尉晉級時,由方面軍或一級軍區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命令授予。
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總後方勤務部長、總幹部部長、各軍種兵種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和政治委員,對其所屬尉官有與方面軍或一級軍區的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同等的軍銜授予權。
可見,方面軍的編制級別是大軍區級。
1955年11月遼東半島大演習,是軍團在方面軍編成內的抗登陸戰役演習。
1957年8月,中國、蘇聯、朝鮮三國軍隊在中蘇朝邊境沿海地區舉行了殲滅敵人瀕海集團的方面軍進攻戰役實地演習。
1981年秋的華北大演習,是方面軍防禦戰役實兵演習。
沙俄方面軍
最初正式使用「方面軍」這個軍語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沙俄軍隊。大戰初,沙俄軍隊建立了5個方面軍,即北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西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每個方面軍轄3個左右的軍團,總兵力約30萬人。
蘇俄紅軍方面軍
- 東方面軍
- 土耳其斯坦方面軍
- 南方面軍
- 北方面軍
- 西方面軍司令
- 高加索方面軍
- 裏海—高加索方面軍
- 西南方面軍
- 東南方面軍
蘇聯方面軍
從人員編制數量來說,一個蘇聯方面軍(俄語:фронт)實際相當於一個西方盟國集團軍。
蘇聯的方面軍與英美國家的集團軍的主要不同之處是,蘇聯方面軍擁有自己的戰術空軍力量,這支空軍直屬於方面軍司令部。整個方面軍隸屬於蘇聯最高統帥部。
方面軍產生於俄國十月革命後的國內戰爭時期。在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時,有兩個方面軍(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參加了作戰。方面軍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達到顛峰,當時先後組建了近40個方面軍與德國軍隊進行激烈戰鬥。 蘇軍的方面軍建制不限於陸軍,還組建了一批防空方面軍。
根據作戰任務,由若干方面軍還可臨時編成方面軍群參加統一作戰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在實施重大進攻戰役時常組織方面軍群。例如,1945年8月8日遠東蘇軍進攻日本關東軍,就是由遠東蘇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統率3個方面軍。
在冷戰時期,各方面軍及其參謀部被與固定的國內軍區結合在一起,或變成了駐紮在華約國家中的蘇軍。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的蘇聯軍區都駐有方面軍,因此有些軍區沒有建制空軍。
二戰中的蘇聯方面軍列表
- 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
- 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1943年末由原加里寧方面軍改編。
- 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1943年10月10日由原布良斯克方面軍改編。在1944年10月1日時包括:
- 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
- 布良斯克方面軍:1941年12月18日組建。1943年3月11日(或12日)解散,當年3月28日由原奧廖爾方面軍重新組建。在參加庫爾斯克戰役時該方面軍包括:
- 第11軍團
- 第3軍團
- 坦克第4軍團
- 第61軍團
- 第63軍團
- 白俄羅斯方面軍
- 高加索方面軍:1943年末改名為白俄羅斯方面軍。
- 中央方面軍
- 克里木方面軍:1942年1月組建。下轄:
- 第44軍團
- 第47軍團
- 第51軍團
- 頓河方面軍
- 遠東方面軍
- 加里寧方面軍:1941年10月17日組建,1943年末改名為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組建時包括:
- 第22軍團
- 第29軍團
- 第30軍團
- 卡累利阿方面軍:1941年8月23日由原北方面軍一部分改編。
- 庫爾斯克方面軍
- 列寧格勒方面軍:1941年8月23日由原北方面軍一部分改編。
- 莫斯科防線方面軍
- 預備隊方面軍:1941年7月30日組建。下轄:
- 第34軍團
- 第31軍團
- 第24軍團
- 第43軍團
- 第32軍團
- 第33軍團
- 第49軍團
- 莫扎伊斯克防線方面軍
- 北高加索方面軍:1942年9月1日改為外高加索方面軍黑海軍隊集群。
- 北方面軍:1941年6月24日由原列寧格勒軍區改編。
- 西北方面軍:1941年6月22日由原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改編。
- 奧廖爾方面軍:1943年3月24日組建,1943年3月28日改為布良斯克方面軍。下轄:
- 第61軍團
- 第3軍團
- 空軍第15航空軍團
- 濱海集團軍
- 後備方面軍:1941年7月14日組建。下轄:
- 第29軍團
- 第30軍團
- 第24軍團
- 第28軍團
- 第31軍團
- 第32軍團
- 東南方面軍:1942年8月7日由原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左翼各軍團組成;當年9月28日被重新命名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
- 南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改名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
- 西南方面軍:1941年6月22日由原基輔特別軍區組建,1942年7月12日撤消;1942年10月22日重新組建。1943年10月20日改名為烏克蘭第3方面軍。
-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942年7月由原西南方面軍殘部組建;1942年9月28日改名為頓河方面軍。
- 草原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改名為烏克蘭第2方面軍。
- 外貝加爾方面軍
- 外高加索方面軍:1941年8月23日組建。
- 烏克蘭方面軍
- 沃爾霍夫方面軍:194112月17日組建。
- 沃羅涅日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改名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
- 西方面軍:1941年6月22日由原西方特別軍區改編。
日本陸軍方面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事單位之一。侵華戰爭開戰之前有朝鮮軍、台灣軍、関東軍、中國駐屯軍等4軍存在,並沒有設立稱之為方面軍的單位。隨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爆發,8月31日中國駐屯軍改組為第1軍,在華北西部的作戰地域也組建並部署了第2軍,與其他部隊統和編組而成的華北方面軍是大日本帝國陸軍最初的方面軍。
之後於同年11月7日設立華中方面軍,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設立華南方面軍,太平洋戰爭開戰以前撤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稱為方面軍的僅有華南方面軍。
但是,隨着戰事的激烈化,而增設方面軍,終戰時已組建有17支。此外,更進一步在方面軍之上,設立總軍作為陸軍部隊的最大單位。
軍隊符號以HA為記,標記為1HA(第1方面軍)、2HA(第2方面軍)等與軍相區別。司令官由陸軍大將或中將親補。
日本陸軍方面軍列表
- 華北方面軍 - 華中方面軍 - 華中派遣軍 - 華南方面軍
- 緬甸方面軍 (日本陸軍)
- 第1方面軍
- 第2方面軍
- 第3方面軍
- 第5方面軍
- 第6方面軍
- 第7方面軍
- 第8方面軍
- 第10方面軍
- 第11方面軍
- 第12方面軍
- 第13方面軍
- 第14方面軍
- 第15方面軍
- 第16方面軍
- 第17方面軍
- 第18方面軍
參考文獻
- 秦郁彥. 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 第2版. 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5.
- 外山操・森松俊夫 (編). 帝國陸軍編制總覽. 芙蓉書房.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