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曾侯乙編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曾侯乙編磬,湖北省博物館藏

曾侯乙編磬於1978年在中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該編磬高109厘米、寬215厘米,是古代一種敲擊樂器。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

簡介

與曾侯乙編鐘相伴而出的一套編磬,是古編磬中的傑出代表。青銅鎦金的磬架,高1.09米、寬2.15米,呈單面變層結構。一對集龍首、鶴頸、鳥身、鱉足為一體的怪獸銅立柱,咬合著兩根銅杆,杆底等距焊鑄銅環,以掛磬鈎。三十二石磬次序懸掛,與之相映成趣。據研究,全架編磬原有四十一塊,每磬發一音,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獨具特色。磬塊上亦有與鍾銘相通的墨書和刻文,內容是編號、標音及樂律理論。其精美的磬架、眾多的磬塊、明確的編懸狀態、完備的配件(同出有裝磬之匣和磬槌)為迄今僅見。質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塊,音色清澈優美,比當今的木琴更有餘韻,比鐘聲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個八度的音樂風貌,豐富的半音顯示了旋宕轉調的功能。它與編鐘合奏,真謂金石齊鳴,悅耳動聽。更為驚嘆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與鋼琴的最上一鍵(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設計製造定音樂器的成就,擴大了我們對古代宮廷隊音域範圍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