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務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朱務平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8年
 大清安徽省宿州
逝世1932年11月25日
 中華民國南京市雨花台
籍貫安徽省宿州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朱務平(1898年—1932年11月25日),原名朱煥明,字鏡秋,號務平,又名朱大生朱大春馮心安徽省宿州(現濉溪縣祁集鎮)朱小樓村人[1]。中國共產黨早期人物。

生平

1917年,朱務平考入臨渙縣立第二高等小學讀書。1921年,他考入南京建鄴大學附中。次年,在臨渙創建進步青年組織群化團,不久經江善夫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轉徐州培心教會中學讀書,介紹馬汝良孫業榮等同學加入群化團,並組建了群化團組織。是年,經吳亞魯介紹轉為中共黨員[2];但他因反對教會學校被開除。1924年,他在家鄉創建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渙支部。然後去上海,先後向團中央執行委員惲代英和當時擔任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秘書的中共中央委員毛澤東作匯報,之後他返鄉,集中力量組建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組建了安徽省最早的區農會組織臨渙區農民協會[3]

1925年2月,在國民黨宿縣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朱務平被選為縣黨部執行委員。會後應吳亞魯之邀去徐州,任隴海鐵路總工會徐州分會黨團書記,先後在紀念國際婦女節和追悼孫中山逝世大會上發表演說。之後,回鄉奔祖母喪,應邀參加了西五鋪各界群眾追悼孫中山大會。5月,朱務平當選為共青團徐州地委秘書。在回徐州後,他立即成立了中共徐州支部,並把共青團臨渙支部改組為特別支部。8月,隴海鐵路總工會向隴海鐵路局提出14項要求,朱務平派人代表徐州分會參加談判。經過20多天的交涉,鬥爭取得完全勝利。朱務平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改選了徐州分會,扭轉了徐州分會瀕臨解散的危局。9月,朱務平參與創建了中共徐州特別支部,又把臨渙和百善兩個黨小組合為中共臨渙支部[4]。年10月,徐州的黨團組織劃歸中共豫陝區委和團豫陝區委領導,調朱務平到河南,負責隴海、京漢鐵路的工運和豫陝的農運工作。他的頻繁活動引起河南政府的注意,並下令搜捕[5]

1926年3月,朱務平奉命回到家鄉,並與中共南京地委取得了聯繫,成立中共臨渙特別支部,朱務平任書記。他還先後兼任國民黨宿縣黨部農民委員和宿縣農民協會秘書、委員長。8月,他按照中共江浙區委第65和69號通告的要求,與中共徐州獨立支部軍事委員會委員張淦清去河南,同中共豫陝區委協商聯合支援北伐軍問題。回宿後,動員全縣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和國民黨員加緊組織農民自衛軍,策動紅槍會武裝參加北伐軍。他還去上海向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毛澤東、中共江浙區委和常恆芳匯報了工作進展情況。根據中共江浙區委的決定,年末組成中共宿縣地方執行委員會,朱務平任書記[6]

1927年2月,中共江浙區委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朱務平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中共江浙區委農民運動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後去蚌埠懷遠鳳陽宿縣濉溪泗縣等地視察。4月下旬,赴武漢參加中共五大會議。8月,中共宿縣臨委正式成立,朱務平當選為委員[7]。11月,宿縣臨委改為縣委,他又當選為縣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5]

1928年3月,中共皖北特委派汪豪來宿縣,要求宿縣縣委組織武裝暴動,與皖北特委組織的武裝起義相配合。會後,朱務平、祝廣教去宿縣西南與渦陽、蒙城接壤的地區,組織和領導白沙等地的農民武裝舉行暴動,圍攻白沙團防局[8]。皖北特委領導的四九起義失敗後,白沙起義軍孤立無援,也被國民黨軍警鎮壓下去[9]。同年8月,中共江蘇省委派朱務平、董畏民二人去上海,商討和研究籌建徐海特委等問題[10][11]。省委書記李富春明確指出:徐海蚌地區是南北咽喉、軍事重地,但過去沒有基礎,目前還處在創造組織的階段,當前工作的重點除廣大農村外,首先應該注意津浦路隴海路、賈汪礦的工作,在城市中除一般工作外還應該注意軍運工作。並確定,董畏民、朱務平分別到徐州、蚌埠,負責兩地的工作[12]。12月,在中共徐海蚌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特委委員,負責指導蚌埠周圍各縣黨的工作[13]

1930年3月,中共江蘇省委決定恢復徐海蚌特委,朱務平任特委委員兼鳳陽縣委書記。7月,兼任徐海蚌總行委鐵路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下轄蚌埠市工作委員會[14]、蚌埠鐵路工作委員會和鳳陽、壽縣、定遠、鳳台、阜陽、盱眙縣委及靈璧獨立區委、潁上區委、五河支部、泗縣的3個支部。蚌埠地區的工運、農運、兵運、青運、學運和婦運都有較大發展。他先後組織和舉行了鳳台和盱眙縣農民的借糧鬥爭[15],組織和舉行了鳳台縣黃家壩、定遠縣吳圩、盱眙縣高廟、鳳陽縣亮崗和靈璧、泗縣的武裝暴動,還組建了定遠和盱眙縣游擊大隊。1931年8月,原中共長淮特委軍委書記劉平投奔國民政府,長淮特委及其所屬黨組織均被破壞。10月6日,朱務平在門台子站被投奔國民政府者張彩友指認跟蹤逮捕[16],當天押送南京憲兵司令部[17],在獄中受盡酷刑。11月25日(一說12月1日[18]),在南京雨花台被處決[19]

後世

臨渙天主教堂內舊樓為其早期革命活動場所;朱小樓村有朱務平故居,已列為安徽名人故居[20]。故居原為兩層土牆草頂的閣樓,由於年久失修,已經坍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地方政府在其原址基礎上重新建造了小型紀念館[21]。為門向朝南的主房和門樓向兩的磚牆院落組成,總面積約180平方米。門樓建築為古典式馬鞍形,琉璃瓦覆蓋,飛檐翹角,門眉上嵌有「朱務平故居」匾額[22],故居於1999年對外開放[23]

參考

  1. ^ 楊登孝著. 春到龙脊山9.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01: 197. 
  2. ^ 徐州市史志辦公室編著. 徐州革命画史 1840-194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8.10: 50. ISBN 978-7-5098-0055-3. 
  3. ^ 張繼玲主編. 淮北史话.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07: 53. ISBN 978-7-5097-5628-7. 
  4. ^ 徐州市史志辦公室編. 中国共产党徐州地方史 第1卷.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3.09: 69. ISBN 7-80136-934-3. 
  5. ^ 5.0 5.1 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08: 181–183. ISBN 7-80122-381-0. 
  6.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 中华著名烈士 第10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1.12: 95–98. ISBN 7-5073-1100-7. 
  7. ^ 中共宿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編. 中共宿州党史大事记 1919.5——1949.9. 拂曉報社印刷廠. 1999: 31. 
  8. ^ 中共淮北市委黨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淮北地方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4.06: 64. ISBN 7-80199-045-5. 
  9. ^ 中共安徽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 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 第2卷.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12: 555. ISBN 7-212-00601-7. 
  10. ^ 張紅雨主編;中共蚌埠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 中国共产党蚌埠地方史 第1卷 1921-1949.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7.04: 29. ISBN 7-81110-296-X. 
  11. ^ 徐州市史志辦公室編. 永远的丰碑 徐州市革命遗址遗迹巡礼.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1.10: 28. ISBN 7-5098-1438-3. 
  12. ^ 張紅雨主編;中共蚌埠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 中国共产党蚌埠地方史 第1卷 1921-1949.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7.04: 41. ISBN 7-81110-296-X. 
  13. ^ 中共蚌埠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編. 蚌埠党史资料 第4辑. 中共蚌埠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 : 52–53. 
  14. ^ 政協蚌埠市委員會蚌埠市志編纂委員會. 蚌埠古今 第1辑. 政協蚌埠市委員會蚌埠市志編纂委員會. 1982: 20. 
  15. ^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局編. 江苏党史资料 第1辑.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局. : 224. 
  16. ^ 張紅雨主編;中共蚌埠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 中国共产党蚌埠地方史 第1卷 1921-1949.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7.04: 73. ISBN 7-81110-296-X. 
  17. ^ 安徽省民政廳主編. 江淮英烈.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09: 193. 
  18. ^ 雍桂良主編. 中国爱国诗词大词典.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1.12: 349. ISBN 7-5387-0364-0. 
  19. ^ 李蓉,張延忠. 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增订本.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4.06: 302. ISBN 978-7-5098-0330-1. 
  20. ^ 楊忠文主編. 中国隋唐大运河 淮北新韵.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7.11: 365–366. ISBN 978-7-212-03103-9. 
  21. ^ 濉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濉溪县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03: 692. ISBN 7-80515-003-6. 
  22. ^ 屠筱武主編. 名人故居博览 安徽卷.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1.01: 17–19. ISBN 978-7-5034-2061-0. 
  23. ^ 邵長躍等著. 淮北揽胜.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126. ISBN 7-212-02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