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毘尼多流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毘尼多流支梵語Vinītaruci越南語Tì-ni-đa-lưu-chi,?—594年),意譯為滅喜越南語Diệt Hỉ),生於北印度烏場國(今巴基斯坦斯瓦特縣),印度佛教比丘,開創毘尼多流支禪派(又稱滅喜禪派),為禪宗傳入越南的開始。在越南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

生平

574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至中國長安。適逢北周武帝滅佛,因此離開長安,至鄴縣,參禮禪宗三祖僧璨,獲得印可。580年(越南前李朝後李南帝四年),至萬春國北屬時期交州,今越南北部),駐錫法雲寺弘法。

據《歷代三寶紀》的說法,在582年(隋開皇2年)時,毘尼多流支曾在長安大興善寺,譯出《象頭精舍經》與《大乘方廣總持經》[1]。另一個說法,在離開僧璨之後,毘尼多流支到達廣州,居制旨寺,在此居住六年,並譯出這兩本經典。

註釋

  1. ^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12:「象頭精舍經一卷(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與伽耶山頂經體同名異)。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開皇二年七月譯)。右二部二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毘尼多流支,隋言滅喜,既聞我皇興復三寶。故能不遠五百由延,振錫巡方,來觀盛化。至止,便召入令翻經。即於大興善寺譯出。給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譯。大興善寺沙門長安釋法纂,筆受為隋言,並整比文義。沙門彥琮並皆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