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斯·利普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斯·利普斯
出生(1889-11-22)1889年11月22日
Pirma, 德意志帝國
逝世1941年9月10日(1941-09-10) (享年51歲)
杜迪努,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國籍德國
時代二十世紀哲學
地區西方哲學
學派歐陸哲學
主要領域
現象學, 存在主義
受影響於
  • 埃德蒙德·胡塞爾, 馬丁·海德格爾

漢斯·利普斯(德語:Hans Lipps, 1889年11月22日—1941年9月10日),德國現象學家、存在主義哲學家。

生平

利普斯於1909年在德累斯頓高中畢業,併到慕尼黑大學學習藝術史建築學美學哲學。1910年至1911年,利普斯在德累斯頓服兵役,期間繼續在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進行哲學學習。1911年春天,他轉到哥廷根大學跟隨埃德蒙德·胡塞爾學習。利普斯屬於著名的「哥廷根現象學小組」,其成員還有」同西奧多·康拉德(Theodor Conrad)及其妻子,以及羅曼·英伽登弗里茨·考夫曼(Fritz Kaufmann),他們都聚集在胡塞爾和萊茵那赫周圍。慕尼黑現象學小組還包括艾蒂特·史坦茵,她記錄了年輕的利普斯:「他瘦高身材,但也很壯;他的英俊又富有表現力的臉龐像孩子那般細嫩,他又大又圓的眼睛卻滿是熱切——就像孩子的眼睛那樣不斷追問。他通常以短暫而明確的陳述發表他的意見。」

利普斯對生物學也有研究。 1912年冬天,他完成了博士論文,題為《改良培養基中植物結構變化》,之後他開始學習醫學。在1914年至1918年一戰期間,利普斯擔任助理軍醫。戰爭結束後,他回到哥廷根和弗萊堡繼續因戰爭中斷的學業,並正式獲得了醫學學位。1919年,利普斯獲得從醫的營業執照,1920年他把博士學位論文出版,重點關注的問題是「特定的秋水仙鹼衍生物的影響」。

在1921年,利普斯完成了他的任教資格論文,論文題目是《數學哲學研究》,指導教師是通過艾蒂特·史坦茵認識的數學家理查·科朗特。 利普斯與哲學家約瑟夫·科尼希(Josef König)、赫爾穆特·普萊斯納(Helmuth Plessner)和喬治·米施(Georg Misch)保持着密切的個人聯繫。在1923/24學年,他和米施開辦了一個有關意義理論(解釋學)的研討會。1928年,利普斯出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在拒絕了智利聖地亞哥大學的教授席位後,利普斯於1936年接受了法蘭克福大學的講席教授職務。

在利普斯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他偶爾從事醫學,交替出任軍隊醫生和國家醫生。在1921/1922以及1930/1931年間(當時他已經在成為教授),利普斯長時間擔任海軍醫生,並前往除澳大利亞以外的其他所有大陸。1934年,漢斯·利普斯加入了納粹親衛隊[1][./Hans_Lipps#cite_note-2 [2]]。根據奧托·弗里德里希·博洛克(Otto Friedrich Bollnow)的說法,利普斯曾經這樣做是為了和納粹黨保持一定距離,他原以為親衛隊是一個純粹的軍事組織。[2]

1939年9月二戰開始時,利普斯被征入軍隊,擔任法國俄羅斯的軍醫。1941年9月10日,利普斯在Shabero/Ochwat戰役中喪生,遺體埋葬在附近的杜迪努公墓。

哲學思想:「負責任的自我認可」

利普斯認為,人的存在奠基於對現實的解釋。追問哪種事物指涉到、並從根本上包含了人,這相關於一切事物首先之所是者。

同樣,胡塞爾也需要進行一個迴轉。然而,胡塞爾的轉向並不指向具體的人,而是指向「先驗自我」,一個具體的人首先是通過先驗自我才得以被構成。馬丁·海德格爾藉助關於此在的存在論分析取代了胡塞爾對「先驗意識」的意向性分析,他在《存在與時間》中通過基礎本體論這一概念對此進行了說明。

同樣,利普斯也關注具體人類的「存在」(Sein)。不同於海德格爾把「存在」解釋為「顯示自身」之物,利普斯從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存有者的豐富意義在何種程度上導致了對我之存在的構成的經驗?」[3]在這個問題上,利普斯更接近胡塞爾的先驗追問方法。但不同於胡塞爾的是,利普斯既不關心存有者的構成,也不像海德格爾那樣關心「存在與存有者」的問題。在利普斯看來,存在不能從其本質的具體化中解脫出來。他更感興趣的是謂詞「是」(being)的豐富含義:諸如「是藍的」、「是獅子」、「是鐵」等陳述中的「是」指代不同的東西,並且在各自的意義中不盡相同。所以利普斯得出結論說:「並沒有普遍的本體論。」[4]

利普斯的基本哲學態度:「哲學並不是由對象決定的,而是由從事哲學活動的主體的樣式、以及它如何在其知覺運動中關涉自身而決定的」[5]。哲學既不能被界定為一個具體的主題,也不是一個劃定了明確界線的研究領域——哲學不能被肢解為具體學科或被人為掌控。 「哲學」闡明了這樣一種方向和視角,即:人們不能刻意假設哲學是我的態度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自然傾向背道而馳。哲學不打算提供新的理由,相反,哲學「作為對一個已經存在的基礎工作的負責任接納」而出現。在哲學中,我成為對我自己的意識。

哲學要追溯那些在沒有對其自身的意識之前呈現出來的東西,並引出對它們的意識[6]。因此,我試圖在我的起源中意識到自己,從而達到與現實的原始關係。不是通過處理先前的決定,而是通過在這些先前決定中接受我自己。這樣一種哲學並非面向啟蒙,而是面向我之存在的負責任的表現、面向恰切的存在。就此而言,哲學即是存在哲學

哲學的職權範圍是現實性,就其而言我已然觸及到這一領域,並一直都在這個範圍之內,這時我獲得了對自己和現實性有了前判斷的理解。正是在這種關係中,現實性成為了現實,人類也意識到自身。自我和他人的現實性指向了事物的現實性,而後者重又回指到前者。任何東西只有在這種均衡中才得以存在。最後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一切真實的和一定程度上真實的東西都回指到我自己和他人的(實踐的和理論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人類存在才被實現。所以,這種關係是「存在之可能性的跡象」:一塊鐵、藍色、視覺、認知、尷尬等等。

哲學將人類的存在揭示為現實性的中心——類比於文本的解釋。因此利普斯認為,哲學是一種指向人類存在的現實性解釋學,其目的是使後者能獲得自身的實現。「解釋學」必然意味着一個根本上的回溯性維度。

哲學作為現實性解釋學同與語言緊密相關。通過語言,孤獨的現實性(無論是在物體對象方面,還是在人類存在方面)得以揭示出來。因此,哲學探索的首要任務在於:掌握並遵循朝向蘊含在世界和言論中的意義痕跡。同時,哲學必須要澄清這些痕跡,並闡明它們之作為邏輯基礎的前判斷的理解樣式。這導致了詞義開放性的問題。與胡塞爾「意義的觀念統一體」理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利普斯強調了某些話語的「開放中立性」,其意義隨談論情景的變化而變化。這類似於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進一步的相似之處在於維特根斯坦的「邊緣模糊概念」(《哲學研究》第71節)與「設想概念」[7]兩者之間,在這兩種情況都是由「遊戲」一詞來說明的。然而,沒有證據表明兩人曾受到對方影響。

著作

Hans Lipps: Werke in five volumes. Frankfurt a.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76-1977.

  • Volume I: Untersuch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Erkenntnis. Part 1: 「Das Ding und seine Eigenschaften 「 (1927); Part 2: 「Aussage und Urteil 「 (1928). ISBN 978-3-465-01137-8
  • Volume II: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hermeneutischen Logik (1938). ISBN 978-3-465-01147-7
  • Volume III: Die menschliche Natur (1941). ISBN 978-3-465-01221-4
  • Volume IV: Die Verbindlichkeit der Sprache. 「Aufsätze und Vorträge」 (1929 bis 1941), 「Frühe Schriften」 (1921 bis 1927), 「Bemerkungen.」 ISBN 978-3-465-01222-1
  • Volume V: Die Wirklichkeit des Menschen. 「Aufsätze und Vorträge」 (1932 bis 1939), 「Frühe Schriften」 (1921 und 1924), 「Fragmentarisches.」 ISBN 978-3-465-01223-8

伽達默爾在利普斯著作的序言中寫到:「在我們當下的時代,利普斯的著作應再一次被人們重視。在英國,從語言『礦場』採礦的人不僅有維特根斯坦、奧斯丁和塞爾這些前任,而且還有漢斯·利普斯這個出色的對手。在對語言的研究中,利普斯這裏的思想資源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現象學家中,利普斯對語言的聽覺敏感性和手勢知覺的研究無可匹敵。」

參考文獻

  1. ^ Christian Tilitzki: Die deutsche Universitätsphilosophie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und im Dritten Reich, Teil 1. Akademie Verlag, Berlin 2002 ISBN 978-3-050-03647-2, p. 636
  2. ^ Waltraud Herbstrith, Edith Steins Unterstützer: Bekannte und unbekannte Helfer während der NS-Diktatur, Lit Verlag, Münster, 2010, p. 83, ISBN 978-3643107398.
  3. ^ Die menschliche Natur, p. 47.
  4. ^ Untersuchungen zur Phänomenologie der Erkenntnis, part II, Aussage und Urteil p. 13. Since Lipps writes this shortly after reading Sein und Zeit, as he mentions in the preface of volume II, one must assume that he is deliberately commenting on Heidegger.
  5. ^ Die menschliche Natur, p. 56. See also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hermeneutischen Logik, pp. 21-22, note 1.
  6.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hermeneutischen Logik, S. 60.
  7.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hermeneutischen Logik. S.92.

擴展閱讀

  • Otto Friedrich Bollnow, Studien zur Hermeneutik. Volume II: 「Zur hermeneutischen Logik von Georg Misch und Hans Lipps.」 Freiburg / München: Alber, 1983. ISBN 3-495-47513-3
  • Otto Friedrich Bollnow, Hans Lipps: 「Ein Beitrag zur philosophischen Lage der Gegenwart,」 in Blätter für Deutsche Philosophie.16 (1941/3), p. 293-323 [1]
  • Gottfried Bräuer: Wege in die Sprache. Ludwig Wittgenstein und Hans Lipps, in: Bildung und Erziehung 1963, pp. 131–140.
  • Alfred W. E. Hübner, Existenz und Sprache. Überlegungen zur hermeneutischen Sprachauffassung von Martin Heidegger und Hans Lipps. Berlin: Duncker und Humblot, 2001. ISBN 3-428-10286-X
  • Frithjof Rodi 「Beiträge zum 100. Geburtstag von Hans Lipps am 22. November 1989: 4 Beiträge zur Biographie, 4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n Hans Lipps, Texte und Dokumente,」 in Dilthey-Jahrbuch für Philosophie und Geschichte der Geisteswissenschaften 6 (1989), ed. together with O. F. Bollnow, U. Dierse, K. Gründer, R. Makkreel, O. Pöggeler and H.-M- Sass. Göttingen: Vandenhoek & Ruprecht, 1989.
  • Guy van Kerckhoven / Hans Lipps: Fragilität der Existenz. Phänomenologische Studien zur Natur des Menschen. Verlag Karl Alber, Freiburg / München 2011. ISBN 978-3-495-48494-4
  • Gerhard Rogler, Die hermeneutische Logik von Hans Lipps und die Begründbarkeit wissenschaftlicher Erkenntnis. Würzburg: Ergon, 1998. ISBN 3-932004-74-4
  • Wolfgang von der Weppen, Die existentielle Situation und die Rede. Untersuchungen zu Logik und Sprache in der existentiellen Hermeneutik von Hans Lipps. Würzburg: Königshausen und Neumann, 1984. ISBN 3-88479-160-5
  • Meinolf Wewel, Die Konstitution des transzendenten Etwas im Vollzug des Sehens. Eine Untersuchung im Anschluß an die Philosophie von Hans Lipps und in Auseinandersetzung mit Edmund Husserls Lehre vom 「intentionalen Bewußtseinskorrelat.」 Düsseldorf 1968. ISBN 3-495-47528-1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