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派
清華學派是指1920年代到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前以清華大學人文學科師生為主體形成的一個文史哲學派。
詞源
該詞由王瑤於1988年提出。王瑤概括「清華學派」三特徵為:第一,既有國學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既不是衛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運夫;第三,有一大批中西會通的著作。該學派的主要學術特點是所謂的「會通」,即會通古今,會通中西,會通文理。而維繫命脈的則是陳寅恪祭王國維文中所寫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歷史
清華學派始於1925年清華學校研究院的創立。當時由吳宓負責籌備,並先後聘請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和陳寅恪四人為導師,李濟為講師,趙萬里和浦江清為助理教授。同年,朱自清也從浙江兩江師範學院來到清華中文系任教。
1928到1935年,陸續從外校延攬了大批著名教授,包括文學方面的楊振聲、劉文典、俞平伯、黃節、聞一多等;歷史學的蔣廷黻、張蔭麟、雷海宗等;哲學方面的金岳霖、馮友蘭等;社會學方面的潘光旦、陳達、吳景超等。他們構成了清華學派的二代中堅。
第三代以清華自身尤其是研究院培養的王力(趙元任弟子)、吳其昌、蔣天樞、劉節(以上為陳寅恪弟子)、賀麟、陳銓(以上為吳宓弟子)、高亨、羅根澤、姜亮夫等為代表。
第四代以1930年代清華學生為主力,如文學院「四才子」錢鍾書、夏鼐、吳晗、朱湘,「清華四劍客」李長之、林庚、季羨林、吳組緗,以及曹禺、楊絳、楊聯陞、費孝通、王瑤、馮契、何炳棣等。
第五代多為西南聯大時期的學生,包括殷海光、王浩、季鎮淮、任繼愈、朱德熙、李賦寧、許國璋、楊周翰、王佐良、卞之琳、汪曾祺、穆旦、鄭敏等。
外部連結
- 劉超「清華學派」及其終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何兆武 也談「清華學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