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圈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月12日) |
焦圈是一種炸製食品,可儲存十多天,但仍然很酥脆。焦圈常與豆汁一起食用。根據老北京的風俗,喝豆汁必須配吃焦圈和醬菜。焦圈十分講究炸得焦黃酥透,這樣才能變得好吃。
焦圈的製作
麵粉用溶解了鹽、鹼、礬的水和成麵團,反覆壓揉,晾3個小時後把麵團壓扁,用刀切成5釐米寬的條,取成條麵坯,捋成長扁片,厚約6釐米,用刀把麵片切成4釐米寬的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用小炸刀從中間切1刀,兩邊不要切通。用油燒至5成熱,再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環形,定形後翻身,炸至深黃色出鍋控油。
焦圈的文化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縴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深受喜愛的食品。
根據老北京的風俗,喝豆汁,必須配吃焦圈和切得極細的醬菜。焦圈講究炸的焦黃酥透,「形狀像手鐲,大小一般,鬆香酥脆,擱放七日皆不疲不軟,掉在地上粉粉碎。」[1]。 在老北京的食文化中,一碗豆汁兒幾個焦圈加上一碟兒辣鹹菜絲兒,佔了五味中酸、辣、甜、鹹四味,獨沒有苦味。
參考文獻
- ^ 北京"俊王"德顺斋的烧饼和焦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