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級戰鬥巡洋艦
皇家公主號,拍攝於1916年前
| |
概況 | |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英國皇家海軍 |
前級 | 不倦級 |
次級 | 瑪麗皇后號 |
建造期 | 1909–1912 |
服役期 | 1912–1920 |
完成數 | 2 |
報廢數 | 2 |
技術數據 | |
艦型 | 戰鬥巡洋艦 |
排水量 | 26,270長噸(26,690公噸) |
全長 | 700英尺(213.4米) |
全寬 | 88英尺6.75英寸(27米) |
吃水 | 32英尺5英寸(9.9米) (排水量)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4 × shafts; 2 × 蒸汽渦輪發動機 sets |
速度 | 27.5節(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5,610 nmi(10,390 km;6,460 mi) at 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 |
乘員 | 1,092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獅級戰鬥巡洋艦是英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所建造的兩艘戰鬥巡洋艦的船級。由於德國的毛奇級大巡洋艦在性能上已經超過英國海軍的無敵級戰鬥巡洋艦,獅級戰鬥巡洋艦在航速、武器和裝甲方面進行了大幅度提升以與之競爭。獅級戰鬥巡洋艦也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金剛級戰鬥艦的主要設計參考。
獅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大艦隊的旗艦。1914年8月,她在黑爾戈蘭灣海戰期間擊沉了德國的輕型巡洋艦科隆號,隨後參加了1915年的多格爾沙洲海戰和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在黑爾戈蘭灣海戰中,她受損嚴重被迫拖回港口維修。在日德蘭海戰期間,獅號因為無煙火藥爆炸引發的火災而受損嚴重,幾乎導致整條船損毀。
姊妹艦中的另一艘-皇家公主號,也參加了黑爾戈蘭灣海戰,之後被派往加勒比海南部阻止德國東亞分艦隊通過巴拿馬運河。這場戰役中,德國艦隊被全殲。隨後她被編入第一戰鬥巡洋艦分艦隊,在多戈灘戰役中擊中了布呂歇爾號。不久之後,皇家公主號升格為分艦隊旗艦參與了日德蘭海戰。因此,在日德蘭海戰期間,這兩艘姊妹艦曾並肩作戰。
在之後的作戰中,兩艘姊妹艦在北海進行巡邏任務,期間一直風平浪靜。隨後在1917年的第二次黑爾戈蘭灣海戰中提供了遠距離掩護。
概況
獅級是以壓倒德國同類戰艦為目的全新設計的戰鬥巡洋艦。首艦獅號1909年9月29日開工。在設計階段時英國海軍出現「要速度還是要裝甲」的爭論,最後速度派佔了上風,為安裝更多的鍋爐艦體長度超過200米。配備與1909型戰列艦相同的13.5英寸口徑主炮,主炮塔全部沿艦體縱向中軸線佈置,艦體前部兩座主炮塔採用背負式,舯部和艉部各一座主炮塔。該級艦在火炮威力與航行速度方面有明顯的提高,但是由於追求速度導致動力裝置佔用過多重量,而防護能力的提升有限。英國海軍注意力集中於速度和大口徑火炮方面,忽視了其它必要的改進,而且將戰鬥巡洋艦作為艦隊機動打擊力量加入主力艦隊中參加海戰,背離了設計戰鬥巡洋艦的主導思想,在艦隊行動中遭到了重大損失。在設計時海軍建設部長菲利普-瓦茨爵士提出只要加長12英尺,就能安裝第五座炮塔,所費不過175000英鎊而能提長四分之一火力,但是未能通過。[1]
作戰
在下水後,獅號和長公主號編入第一巡洋中隊,1913年1月重編為第一戰鬥巡洋艦中隊並以獅號為旗艦,3月1日迎來了它的長官——戴維·貝蒂海軍少將。1914年2月該中隊訪問法國布雷斯特,於6月訪問俄國並在喀琅施塔得接待了沙皇一家。[2]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獅號當時是皇家海軍第一戰鬥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1915年1月24日獅號參加多格爾沙洲海戰,被德國的名稱戰艦集中攻擊嚴重受損;1916年5月31日獅號作為英國海軍前鋒艦隊的旗艦參加日德蘭海戰而被熟知。在海戰中,該艦的Q炮塔被擊中險些引發彈藥庫爆炸,最後向彈藥艙注水才保住了軍艦。次型艦瑪麗皇后號比前兩艘獅級戰鬥巡洋艦改進了設計,在動力與裝甲方面與前兩艘有所不同。在日德蘭海戰中,瑪麗皇后號主炮塔中彈導致彈藥庫爆炸而沉沒。戰爭結束後,獅號、長公主號根據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而解體。
參考資料
引用
- ^ Massie, Robert (2004). Castles of Steel: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Winning of the Great War. New York: Random House. ISBN 0-224-04092-8.
- ^ 存档副本.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