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華 (考古學家)
王炳華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中國江蘇省南通縣 | 1935年3月25日
居住地 | 中國上海市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母校 | 北京大學 |
職業 | 考古學家 |
研究領域 | 考古學 |
王炳華(1935年3月25日—),江蘇南通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家。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後就職於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所長。
王炳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40餘年,主持或參加20餘處的考古發掘工作。發現、考察康家石門子岩雕刻畫等石刻、岩畫;首先報道、調查白楊溝佛寺遺址等遺址。重點發掘的遺址包括尼雅遺址、樓蘭故城遺址、五堡墓群、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土墩墓葬等處。研究包括樓蘭興廢、康家石門子生殖崇拜、新疆境內絲綢之路走向、孔雀河青銅器考古文化、漢居考證盧訾倉故址等。[網 1]被中國新聞社、《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媒體稱為「新中國新疆考古拓荒人」。[新 1][網 2]
生涯
早年生涯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月25日,江蘇省省南通縣溫橋小學校長家誕下一子,取名為王炳華。王炳華的外祖父為名醫,舅父家藏書眾多,這樣家庭讓王炳華自幼接受到文化教育的薰陶。王炳華於1955年從江蘇省南通中學畢業。在師友的建議下,王炳華報考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王炳華前往雲南省進行社會民族調查、在河南省發掘王灣遺址,在翦伯贊等人的教導下於1960年畢業。[新 2][新 1]
前往新疆
王炳華從北京大學畢業後本有機會前往南京市,但他將機會讓給了同學,自己遵從分配前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建立與大躍進時期,王炳華抵達新疆時,研究所既沒有專業人員,也沒有工作場所。這使得1960年秋初到新疆的王炳華不得不在借用新疆印刷廠房間工作,居住在印刷廠附近的民居內。王炳華在新疆的首個工作任務是給「文物考古幹部培訓班」中講授「考古學通論」「新疆文物考古工作概況」。秋冬之交,王炳華等人率領培訓班學員抵達吐魯番火焰山公社,對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調查、實習。[新 2]
1961年夏,王炳華等人詳細勘察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等遺址。不過因與新疆博物館籌備組的工作重複,王炳華等人遂前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抵達伊犁後,王炳華考察伊犁河流域九個縣的土墩墓葬,提出烏孫考古文化概念。1962年,王炳華被調遣完成從和田向烏魯木齊調糧的工作。年底,王炳華回到考古事業工作。1962年底和1963年5到7月,王炳華等人在昭蘇夏特發掘夏塔土墩墓。1965年5月到9月,王炳華在阿勒泰地區調查、發掘切木爾切克石人及石棺墓群。同時也調查了阿勒泰地區境內的石人、鹿石、岩畫。[書 1][刊 1]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初期,王炳華一度在農場改造,不過也在鹽湖等地調查、發掘過石碑、墓葬等。1968年,王炳華與戀人王路力(原名路力,出嫁後結婚冠夫姓[網 3])。1972年,在疏勒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調查遺址,如石頭城等。1973年,王炳華被借調至位於北京市的文物出版社,參與《文物》雜誌新疆專輯的編纂工作。期間也考察哈密、吐魯番、伊犁等地。[書 1][書 2]
潛心考古
1976年,王炳華返回新疆時,正值南疆鐵路吐魯番-庫爾勒段建設發現大量文物。自此開始王炳華在托克遜縣附近,天山峽谷阿拉溝東口花費近三年時間,清理出百餘座塞人貴族之墓葬,發現金器等文物。並提出塞人考古文化概念。1978年,王炳華自阿拉溝向東多個墓葬、遺址作考古調查,發現五堡墓群、石人子溝遺址群等墓葬,考察白楊溝佛寺遺址等遺址。[新 1][刊 1]1979年,王炳華被借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協助馬雍籌備中國中亞文化研究會。10月開始,中國中央電視台與日本放送協會合作,拍攝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紀錄片攝製組需前往羅布泊附近的樓蘭故城遺址。王炳華被召回新疆,作為紀錄片攝製組團隊負責人,率隊前往當時還是軍事禁區的羅布泊尋找樓蘭故城遺址及墓葬。抵達羅布泊後,王炳華帶隊尋找墓地,發掘孔雀河下游古墓超過40座,並發掘古遺址一處。此行推動了孔雀河青銅器時代文明、樓蘭歷史文化的研究。次年,王炳華等人繼續協助該紀錄片攝製組在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阿拉溝等地的拍攝工作。[書 1][網 4][新 3]除協助該電視紀錄片外,當年王炳華在新疆大學考古系講授「新疆考古」。[書 1]
1983年,王炳華歷時兩個月調查天山北麓的故城遺址、採集文物,所涉古城包括北庭故城遺址、大河古城等,收集唐代、遼代、元代特徵的文物。同時,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任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此後兩年,王炳華先到山西省、陝西省等地考察遺址、館藏文物等,又回北京大學、文物出版社訪師友,還去法國考察,在法蘭西學術院舉辦介紹新疆考古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戴密微主持。期間,王炳華在吉木薩爾縣、阿克蘇地區等地調查遺址、古城,包括北庭西大寺、托庫孜薩來遺址等。[書 1]1986年王炳華等人再次發掘五堡墓群,發掘超過80座墓葬。1987年,王炳華等人發現康家石門子岩雕刻畫,佐證了新疆先民的生殖崇拜,受到學術界關注。同時,王炳華升通過評審,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88年,王炳華在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院校介紹新疆考古。返回新疆後,繼續清理康家石門子岩雕刻畫附近的文化遺存,發掘墓葬。1989年4月,王炳華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這一年,王炳華先是沿天山南麓考察,後又沿阿爾金山北麓考察,在若羌縣發現米蘭遺址。[書 1]
1991年,王炳華首先主持參與與中法克里雅河流域考察,調查喀拉墩遺址。次年,王炳華獲「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3年開始,王炳華連續七年主持中日合作尼雅考古項目,在民豐縣尼雅遺址發掘精絕古城、王陵,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對尼雅遺址的發掘被選為199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6年,王炳華作為中方隊長,參與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對交河故城溝西墓地的發掘、研究中。1997年,王炳華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之職被撤。[書 1][新 3][網 5][書 1]2000年,王炳華前往小河墓地考察,經媒體報道後引發轟動。[新 3]20世紀最後十年,王炳華前往多個國家及地區交流,包括阿富汗、法國、日本、奧地利、瑞典、印度、韓國、美國等。也接待梅維恆、芮樂偉·韓森、黃效文、楊敏德等人來疆。[書 1]
退休深耕
2000年,在新疆工作40年的王炳華退休。雖已退休,但王炳華並未離開考古、研究、教學領域。2005年,前往蒙古國協助發掘5座塔米爾河河谷匈奴人墓葬。2007年到2017年,王炳華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設課程「新疆考古」,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這段時間,王炳華研究成果較多,包括居考證盧訾倉在絲綢之路地位、米蘭遺址為伊循城,提出絲綢之路天山峽谷古道、孔雀河青銅器時代考古文化等。[書 1][書 2][新 1]
著作
截止2023年,王炳華出版著作近30本(包括合著),主要著作有《吐魯番古代文明》《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新疆歷史文物》《滄桑樓蘭》《新疆訪古散記》等。[書 2][網 6]王炳華的首部著作是與馬雍合著完成的圖錄《新疆出土文物》,由文物出版社於1976年出版。[書 1]主編叢書、資料近10輯,包括新疆人民出版社於1982年出版的《新疆考古三十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的《新疆百科全書》考古卷等。王炳華發佈的考古報告、研究有130餘篇。[書 2]
參考來源
- 書目
- 期刊
- 網站
- ^ 楊雪. 40多年新疆考古,王炳华青丝变白发 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足音). 人民網. 2015-11-19 [2024-12-06].
- ^ 馬曉東; 苟繼鵬; 朱景朝. 王炳华:享誉学界的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 中國網. 2024-03-12 [2024-12-06].
- ^ 秋雁. 王炳华 考古不归路. pin prestige. 2021-08-02 [2024-12-03].
- ^ 王炳華. 我所亲历、了解的罗布淖尔考古碎片. 澎湃新聞. 2022-07-11 [2024-12-03].
- ^ 王炳華. 王炳华考古手记:交河城历史文化故实. 澎湃新聞. 2024-06-25 [2024-12-05].
- ^ 銀璐. 王炳华《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出版. 天山網. 2024-06-07 [2024-12-05].
- 報紙
- ^ 1.0 1.1 1.2 1.3 張娓. 王炳华:新疆考古拓荒人. 中國社會科學報 (第12版:學人剪影). 2021-11-10 [2024-12-02].
- ^ 2.0 2.1 付鑫鑫. 王炳华:瀚海沧桑显春秋. 文匯報 (第8版:近距離). 2019-09-26.
- ^ 3.0 3.1 3.2 丁立松. 一辈子献给了新疆考古 ——读《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 光明日報 (2024-06-22). 第12版:光明書榜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