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泰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泰國在二戰期間的疆域得到擴張

泰國二戰期間是大日本帝國的唯一在亞洲的軍事盟友及軸心國成員之一[1]。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希望取道泰國進攻緬甸與馬來亞[2],於是向泰國政府提出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或締結軍事同盟的要求,並威脅若被拒絕會揮軍入侵。在與闖入國境的日軍發生武裝衝突後,泰國選擇於不簽約的條件下與日本結盟,並允許日軍於境內通行及駐紮,由此成為軸心國成員。由於當時泰國由軍人總理鑾披汶·頌堪元帥執政,日本並未在泰國扶植傀儡政權。相比於另外一個傀儡政權滿洲國來說,日本以地位平等、平起平坐的盟友身份對待泰國,其政府亦仍能保有自身國家主權及軍權[3][4][5]。1941年12月21日,泰國正式與日本簽署同盟條約,並於翌年1月25日向同盟國宣戰。

雖然於戰時與日本靠攏,但泰國國內仍有頗多國民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其中自由泰人運動組織便擁有九萬名反抗者[6],此組織受許多前政府官員支持,如比里·帕儂榮。這些抵抗者曾為盟軍提供情報,並時常進行游擊反抗活動。在日本戰敗後,儘管泰國作為軸心國之一,但其僅向同盟國支付了小額的戰爭賠款而了結。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泰國處於軍政府統治時期,總理鑾披汶·頌堪法西斯主義泛泰主義影響。[3]他利用宣傳手段營造個人崇拜,並範圍性傳播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披汶政權主張收復失地,在國內煽動反法情緒,並支持老撾柬埔寨的獨立運動。披汶親近日本,希望聯合日本法屬印度支那發動戰爭。[7]

1940年6月,法國被德國打敗,法屬印度支那陷入混亂。披汶下令出兵越過東部邊境,挑起第二次泰法戰爭。法軍節節敗退,但其海軍艦隊在大象島海戰中勝利,使得戰爭趨於膠着,最終日本出面調停戰爭。[8]日本向維琪法國政府施壓,維琪法國被迫向泰國讓步,由於日本不願過度影響和維琪政權間的關係,法屬印度支那僅割讓了部分爭議領土。披汶對此並不滿意,不再一味奉行親日政策,開始增兵防範日本入侵,並計劃向英美尋求合作。[3][7][9][10]

1943年11月的大東亞會議合影,從左至右:巴莫張景惠汪精衛東條英機旺·威泰耶康何塞·勞威爾鮑斯

日本進駐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12月8日,日軍為取道入侵馬來亞而入侵泰國。在進行了幾個小時的戰鬥後,泰國不得不同意日本的要求,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給予其軍事通行權,任其入侵緬甸馬來亞。披汶的妥協使泰國沒有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其代價是讓日本軍隊駐紮泰國,這說明泰國依然失去了部分主權。

結盟與日軍駐泰

1942年,披耶帕鳳(左)與東條英機(中)

1941年12月21日,泰日兩國簽署攻守同盟條約。此條約在9天後進行修訂,要求泰國給予日本其國內所有鐵路公路機場船塢、倉庫、通信系統和軍營的通行權及利用權。1942年1月25日,泰國向盟軍宣戰。[3][10]1942年2月15日,泰國、滿洲國汪精衛國民政府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但此三者通常被認為是「非官方簽署者」。[11]

披汶政府曾為收復失地與日本合作,但是只獲得了部分領土。1943年8月20日,根據《泰日關於土地讓與條約》,更多泰國宣稱的領土都作為獎賞被割給泰國。馬來亞的吉蘭丹、登嘉樓、玻璃市、吉打四邦和緬甸的撣邦被劃歸泰國。[3][10][12]與此同時,日本派遣15萬名士兵前往駐紮泰國,並使用戰俘和亞洲勞工來修築臭名昭著的「死亡鐵路」——泰緬鐵路。1942年初,不少泰國人沉浸於日本的輝煌戰果,但是到年底,由於日本人的傲慢行為以及戰爭對國家經濟的不良影響,反日情緒亦有所產生。[3]

戰爭給泰國經濟造成不小問題。國內衝突不斷,且企業之間經常出現惡性競爭的現象。納粹德國曾頻繁地採購泰國產品,但是一度由於海運問題難以解決而停止採購,泰國的經濟只能依靠日本。但是泰國所需要的歐美商品,日本同樣需要,而且日本所能提供的資源由於戰爭的原因變得越來越少。泰國國內商品開始出現短缺現象,物價也飛漲。更糟的是,日本出台進口商品免稅政策,進一步減少了泰政府的收入。[3]

1942年12月,泰國國內衝突變得越來越極端,泰國民眾與警察發生對峙,雙方爆發槍戰,後來此事件被和平解決,但這事件亦意味着泰國的形勢已非常嚴重。此事件也導致駐泰日軍的指揮官被更換為中村曉人[3][10][13]隨着戰爭的進行,日本逐漸失去了主動權,泰政府的立場也開始動搖。披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開始疏遠日本。[3]1943年1月,他派遣了兩名軍官秘密前往重慶進行送還戰俘的友好談判。[14]

但是,披汶的聲譽在國內的下降速度完全超乎了他本人的想像。隨着盟軍逐漸加大轟炸曼谷的力度,泰國民眾對披汶政府的信心在不斷減少,有人開始懷疑他的外交政策。披汶離開曼谷,軍隊士氣一落千丈。政府宣佈,將曼谷民眾遷移到北方瘧疾橫行的碧差汶,這個做法更導致了民眾的困惑與不解。[10]不滿的不僅是民眾。許多泰國王室成員和政府成員也越來越厭倦披汶的統治,更多的人開始支持反對派,如比里·帕儂榮[3]

就在披汶準備前往碧差汶時,意大利王國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垮台,此事驚動了整個泰政府。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軸心國在歐洲不堪的戰局。與意大利相比,同樣的事情很有可能發生在泰國。「另找一名『巴多格里奧』」在泰國成為一句政治口號,驚動了納粹德國。赫爾曼·戈林通知日本駐德大使英語List of Japanese ministers, envoys and ambassadors to Germany密切關注泰國:不要讓泰國變成東方的意大利。[3]

終結

在泰國,自由泰人運動等抵抗組織的成員越來越多。泰國國內的不滿以及反日情緒的空前高漲,都預示着披汶親日政府倒台已成定數。1944年,盟軍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納粹德國在東線也節節敗退。美國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大,日本在太平洋已無反擊餘地。同年8月,披汶政府倒台。1945年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罷工,各地接連爆發起義,6月初,中國遠征軍盟軍攻入泰國佔領下的撣邦。日軍不斷地在泰國增兵,進攻緬甸的日軍也遭受失敗,迫使他們只能退到泰國去。日軍在泰國修建大量防禦工事,並發佈多次徵收令,意圖最後一搏。

當時泰國的政府首腦是保王黨寬·阿派旺。但是,此時在泰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是反日的比里·帕儂榮。1945年,盟軍的情報人員可以自由出入曼谷,不受任何約束。寬·阿派旺下台後,泰國政府陷入權力鬥爭之中。戰爭結束時,泰國立即宣佈其在戰時簽署的任何條約與對盟國的宣戰均為無效。在戰後的和平談判中,各國對泰國的態度不一。英國要求其在支付戰爭賠款的同時,以賠償的方式歸還之前日本割讓給泰國的領土;法國政府要求泰國歸還自法屬印度支那掠得的領土歸還,否則將不會允許泰國加入新成立的聯合國美國因為和泰國沒有利益衝突,因而態度相對溫和,認為應該在和平談判時不應將泰國視作敵國;蘇聯則堅持要求泰國廢除其制定的反共立法。

參見

腳註

  1. ^ U.S. Relations With Thailand.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英語). 
  2. ^ Thailand: Ayuthaya, River Kwhae & Floating Markets. www.the-silk-route.co.uk.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E. Bruce Reynolds. (1994) Thailand and Japan's Southern Advance 1940–1945. St. Martin's Press ISBN 0-312-10402-2.
  4. ^ James F. Dunnigan. The World War II Bookshelf: Fifty Must-Read Books. Kensington Pub Corp, 2005 ISBN 0-8065-2649-1, p.16
  5. ^ Ooi, Keat Gin.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 ABC-CLIO. 2004: 514. ISBN 978-1-57607-770-2 (英語). 
  6. ^ Lambert, Tim. A Brief History of Thailand. Local Histories. 2021-03-14 [202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英國英語). 
  7. ^ 7.0 7.1 Richard J. Aldrich (1993) The Key to the Sou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88612-7
  8. ^ Stuart-Fox, Martin; Martin, Stuart-Fox. A History of La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09-28. ISBN 978-0-521-59746-3 (英語). 
  9. ^ Charivat Santaputra (1985) Thai Foreign Policy 1932–1946. Thammasat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4-335-091-8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Judith A. Stowe. (1991) Siam becomes Thailand: A Story of Intrigu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393-6
  11. ^ Nish, Ian.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Interwar Perio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ISBN 978-0-275-94791-0 (英語). 
  12. ^ Young, Edward M. (1995) Aerial Nationalism: A History of Aviation in Thailand.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ISBN 1-56098-405-8
  13. ^ Direk Jayanama. (2007) Thailand and WWII. Silkworm Books.
  14. ^ E Bruce Reynolds. (2005) Thailand's secret war: the Free Thai, OSS, and SOE during World War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3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