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是指受過現代教育的新知識份子,與繼承清代中國文學傳統的古典文人之間,在日治時代所發生的一系列文學論爭事件。從時序上來看,論爭主題主要包括第一階段,由張我軍發起,抨擊台灣舊文學阻礙台灣文學改革腳步。以及第二階段,由黃石輝郭秋生發起台灣話文論戰,支持用臺灣話文寫成的文學,以漢字為基礎,以字追音,來塑造新的「臺灣話文」。

過程

日治時代為臺灣古典文學的繁盛期,亦開始出現新世代知識份子對古典文學提出反動的聲音。受過現代教育的新知識份子,與繼承清代和文學傳統的古典文人展開了「新舊文學的論戰」,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萌芽期。[1]:24

1924年4月與11月中文新文學作家張我軍,於《台灣民報》發表的《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與《糟糕的台灣文學界》。這兩篇抨擊台灣舊文學與舊詩人的文章,不但引起頗多共鳴,更引發新舊文學論戰。[2]他接收中國「五四運動」的文學改革思潮,對臺灣古典文學提出批判,認為應該推行白話文學。推行白話文學,不僅在討論「用什麼語言寫」,同時也蘊含「為群眾而寫」的信念。支持「舊文學」的連雅堂則透過出版、創作、結社,苦心維繫古典漢文學。他強調文學的審美功能,不認為文學必須涉入現實、為群眾而寫。[1]:32-33

其中對古典文學特色、功能、價值與未來走向抱否定態度的新文學作家除了張我軍之外,還有賴和張梗蔡孝乾等人。他們就五四運動獲得的成果與經驗,大力提倡新文學的適用性,除此還聲稱文言文有所不適用,阻礙文學改革,並指陳台灣舊文人的墮落保守。

另一方面,以連橫鄭坤五黃文虎為首的舊文學代表,則強調古文對台灣文學基礎的重要性。而該論戰自1924年4月張我軍發表文章起一直到1926年3月,才宣告平息。[3]

1926年9月,新文學支持者陳虛谷再發起該新舊文學的第二階段論戰。此一直到1932年才截止的論戰,則是針對舊文學文人支持台灣總督府的不合時宜做法行為。而第二階段論戰裏面,新文學代表除了陳虛谷之外,尚有陳逢源葉榮鐘[4]

1941年至1943年還曾發生新舊文學論戰,以往的研究者常接受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台灣文壇一筆流水賬〉說法的限制,而以為這只是舊文人的內訌。[5]然而1941年至1943年共出現152則新舊文學論爭文獻,這數量比1924年的37則論爭,1925年的91則論爭文獻都還來得多,而且論爭的人物如林荊南(嵐映)、廖漢臣也是站在新文人的觀點來批判舊文人。因此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爭至少有3個時期,只是以往較容易忽略,透過《風月報》、《南方》可掌握多數的論爭文獻。除此之外,江亢虎1934年到台灣帶動一場新舊文學論爭,亦不容忽略。[6]

影響

日治時期台灣人普遍並不熟悉華北官話,賴和、鍾理和、吳濁流創作官話白話文都遇過語言轉譯的困境,台語與日語是日治時期台灣最流通的語言,由於知識份子企圖改造既有的文學環境,於是產生「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爭」,這股文化改造運動同時也是社會運動的一環,臺灣話文及鄉土文學運動因此開展,帶來一波臺灣文學運動的高峰。[7]

參考文獻

  •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臺北文物》3卷2期、3期,1954年8月、12月。
  •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台灣傳統詩壇的影響〉,中華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系列——第四次會議: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1998年5月2日。(收於氏著《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第4篇第2章,春暉出版社,2000。
  • 葉連鵬〈重讀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起因、過程與結果的再思考〉,《台灣文學學報》2期,2001年2月。
  • 洪銘水〈日據時期新舊文學論爭〉(《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
  • 姚人多〈「文學的輪子是向前跑」: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中的非文學「化身」〉,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2005年10月15至16日。
  • 黃美娥〈對立與協力——日治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戰中傳統文人的典律反省及文化思維〉、〈醒來吧!我們的文壇——再議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台灣新舊文學論戰〉,收於氏著《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國立編譯館編,五南出版社印,2007。
  1. ^ 1.0 1.1 蘇, 碩斌等. 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 台北市: 奇異果文創. 2020. 
  2. ^ 黃. 人人期刊瀏覽.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 國立臺灣文學館. [2023-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3).  |author=|last=只需其一 (幫助)
  3. ^ 鄭坤五. 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4. ^ 李昭容. 葉榮鐘. TBDB台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TBDB台灣歷史人物傳記資料庫.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5). 
  5. ^ 廖, 漢臣. 〈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 《臺北文物》. 1954年8月、12月, (3卷2期、3期). 
  6. ^ 郭, 怡君. 《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 靜宜大學博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0. 
  7. ^ 吳濁流. 台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23-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