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舍列梅捷夫收容所

座標55°46′24.1″N 37°38′07.1″E / 55.773361°N 37.635306°E / 55.773361; 37.63530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5°46′24.1″N 37°38′07.1″E / 55.773361°N 37.635306°E / 55.773361; 37.635306

醫院的正面花園環路的一面

舍列梅捷夫收容所是由尼古拉·舍列梅捷夫英語Nikolai Sheremetev伯爵全資建立的一個曾經被用作臨終關懷醫院的收容所,這座收容所建立初期專為乞丐和殘疾人士服務。該收容所位於莫斯科的大蘇哈列夫斯卡亞廣場(Bolshaya Sukharevskaya)上,它於舍列梅捷夫伯爵去世後的1810年向公眾開放。1923年,舍列梅捷夫急救科學研究所。

歷史

設立原因

舍列梅捷夫伯爵夫人-普拉斯科維婭·熱姆丘格娃,是一名出生在舍列梅捷夫伯爵家族的農奴中農民家庭的農奴女演員。她在成為伯爵夫人後依然不忘幫助窮人,伯爵看到後決定要為窮苦人們建立一座可以「減輕傷者痛苦」的收容所,而這也是伯爵夫人向伯爵請求過的事情。[1]

建立舍列梅捷夫收容所

當時俄羅斯最富有人之一尼古拉·舍列梅捷夫英語Nikolai Sheremetev伯爵在18世紀90年代早期時,計劃在莫斯科開設一家能夠同時容納100名男女,並提供50張病床的免費收容所與醫院。而舍列梅捷夫伯爵也為此將在其在蘇哈列夫卡街上的「切爾卡斯基菜園」獻了出去,此地是伯爵母親:切爾卡斯卡婭公爵夫人的領地。

1792年該收容所奠基,起初設計是開設一家只針對無錢醫病的流浪者、老人、殘疾人和窮人的收容所與醫院。直到1803年,由於伯爵夫人的去世,舍列梅捷夫伯爵決定將收容所改建為具有紀念意義的收容所。1810年伯爵去世,該收容所便開始對外開放。收容所開放後的第一批入住的是退休軍官、老年窮人、前商人、牧師、官員。1812年俄法戰爭期間,收容所成了軍隊醫院,這裏收治的人變成了俄羅斯軍人和法國士兵英語Grande Armée

舍列梅捷夫伯爵生前規定,收容所的一切以集體管理運營,一切管理行為都要公開,監督員由貴族社團選舉產生。收容院開放後,收容所的第一個監督員是阿列克謝·馬林諾夫斯基(Alexei Malinovsky),他的任期直到1826年。之後貴族社團選舉了謝里西·瓦西里耶維奇·謝列梅捷夫作為其繼任者,但他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在他之後,主要的監督員是:瓦倫丁·米哈伊洛維奇·沙霍夫斯基(1835-1839年)、尼古拉·阿列克謝·謝列梅捷夫伯爵(1839-1847年)、普拉東·斯捷潘諾維奇·納希莫夫(1848-1850年)、列夫·尼古拉耶維奇·韋列什金(1851-1860年)[2].

蘇聯時期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收容所的由貴族保護的歷史被改寫,政府徵用了該收容所,並1923年在舍列梅捷夫收容所建立創傷急診學院,即現在的舍列梅捷夫急救科學研究所。這使得建築內部結構被破壞,其教堂也失去了作用。1945年,蘇聯總外科醫師S.S.尤金產生了修復歷史建築和曾經的教堂的想法,他親自參與到工作中。尤金把獲得的斯大林獎金用於修復聖三一家庭教堂中的繪畫作品,並在教堂中建立了醫學博物館。儘管建築曾被破壞,但在1996年,俄羅斯當局依然提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舍列梅捷夫醫院的建築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

現在

20世紀末,當地政府還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復工作,將家庭教堂歸還了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教堂里恢復了聖像壁、淺浮雕、白色大理石的柱廊和多米尼科·斯科蒂所做的著名穹頂壁畫。[4]

建築設計

1792年起初建立收容所時,方案由著名藝術家和建築師瓦西里·巴熱諾夫英語Vasily Bazhenov(俄語: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1738-1799)的親戚學生建築師耶利茲瓦伊·納扎洛夫(Elizvoy Nazarov)(1747-1822)設計。他採用了傳統城市莊園區分街道紅線(房屋邊界線)的基底,基底帶有庭院的設計。這種對於運送病人很方便。收容所的建築中心是生之來源聖三一家庭教堂,從教堂呈半圓形伸出兩個側樓,使得建築物有馬蹄形外觀:一部分是醫院,另一部分是收容所。以帶有兩排圓柱,設計樸素大方的門廊作為主要入口,突出了建築物主要服務於平民的特徵。

蘇哈列夫塔望向舍列梅捷夫收容所(1914年)

1803年2月23日伯爵夫人因肺結核病逝,舍列梅捷夫伯爵讓伯爵夫人的朋友意大利建築師和畫家:査科莫·克瓦列恩基(1744-1817)把收容所改建成帶有熱姆丘格娃紀念意義的紀念碑。

弗拉迪米爾·博羅維科夫斯基英語Vladimir Borovikovsky的作品中,舍列梅捷夫伯爵以他的右手指向了收容所,作為其的主要成就的體現

儘管在莫斯科很長一段時間有私人慈善機構(例如Kurakinskaya救濟院),但是像舍列梅捷夫收容所這種的巨大建築的重新設計,在城市規劃範圍上並沒有先例。

克瓦列恩基的設計給城市莊園賦予一種莊嚴宏偉的宮殿式的外表。他建造了露天的柱廊-半圓亭以取代不起眼的門廊。建築兩端的正面都用壯麗的帶欄杆的門廊裝飾。聖三一教堂也按照克瓦列恩基的圖紙重新建造。收容所的建造者們都能遵守一個重要原則:內部陳設不會讓人想起醫院。被收容者吃飯的食堂,用雕塑裝飾物和鍍金層裝飾、走廊彎曲成弧形,整潔,明亮、而陽光普照的寬敞病房被粉刷成淺天藍色、家庭教堂的內部用大理石和意大利風格的綠色烏拉爾石裝飾,並由意大利繪畫師多米尼科·斯科蒂(1780-1825)為牆壁作畫。[5]

在收容所的創建中,舍列梅捷夫伯爵投入了相當多的金額:私人資金中的3百萬盧布和根據遺囑原本將留給他的妻子的個人資產。另外,舍列梅捷夫伯爵還將自己在特維爾州的世襲領地的收入中提出50萬盧布,放入保險金庫以備將來使用。舍列梅捷夫伯爵的資金支出在1917年收容所被收歸國有後才被停止。[1]

參見

  1. ^ 1.0 1.1 莫斯科國際網站 建築物和設施[失效連結]
  2. ^ Алтайская Е. М., Булатникова А. А., Малоземова А. В. История Странноприимного дом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Изд-во «Проспект», 2014. — 176 с.
  3. ^ The architectural and historical complex «Shelter of count N.P. Cheremetev»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7). 
  4. ^ Храм Троицы Живоначальной при Странноприимном доме Н. П. Шереметева (НИИ им. Н. В. Склифосовского). [201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5. ^ Странноприимный дом // Москва.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правочник. — М.: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