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時銅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公時銅像

蔡公時銅像是1928年濟南慘案發生後,新加坡華人團體「山東慘禍籌賑會」出錢鑄造的一尊全身青銅塑像,以紀念在慘案中被日軍殺死的外交官蔡公時。蔡公時銅像在1930年運到新加坡,但直到2006年才運回濟南,如今安放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的濟南慘案紀念堂。

歷史

1928年5月3日,國民革命軍北伐途中經過山東濟南城時,日本方面藉口革命軍侵犯城內的日本僑民,而出動軍隊展開報復,攻佔濟南城並蓄意屠殺中國軍人與民眾六千餘人。其中,國民黨戰地政務委員會派遣濟南的外交處處長兼國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東交涉員蔡公時及署內職員17人被日軍虐殺。

消息傳至南洋後,華人皆聲討日軍暴行。5月11日,以陳嘉庚為負責人的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在《南洋商報》上刊登啟事,呼籲召開全僑大會,「討論救濟山東兵災各種事宜」,得到逾百個華僑社團的響應。5月17日,過千名代表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舉行聚會,發起並成立了「山東慘禍籌賑會」,推舉陳嘉庚為主席,全力賑災籌款,以捐助濟南受難同胞。同時為紀念蔡公時,在德國聘請了雕塑名家,鑄造了蔡公時的全身銅塑像。1930年,銅像製作完成,運抵新加坡,準備運往濟南。但當時中國社會局勢動盪,運送工作一直未能成行。銅像暫存於陳嘉庚的橡膠廠里。[1][2]

1941年末,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2月,日軍攻陷新加坡。陳嘉庚在日軍進佔前夕將塑像深埋在橡膠廠地下,以避過日軍搜索。1945年日本投降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銅像才重見天日。[2]

1950年左右,陳嘉庚的侄子陳共存意欲將蔡公時銅像贈送給中國,但他致函給中國共產黨有關單位後,對方回復「沒有單位可以接收」。1965年,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重新修復,此後蔡公時銅像便擺放在館內。2001年11月,晚晴園再次重修擴建,蔡公時銅像被擺放在園門正前方,受到很大關注。2002年9月,陳共存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區如柏採訪時首次透露了銅像的來歷。消息傳至濟南後,許多市民要求市政府將銅像運回中國。陳共存表示樂意將銅像移交於濟南市,並希望濟南能夠建立一座蔡公時為主題的紀念館來安放這尊銅像。[2]

2006年4月10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將蔡公時銅像移交給濟南市人民政府。[3]4月18日,銅像運抵濟南。5月2日起,銅像安放在趵突泉公園內的濟南慘案紀念堂中央。[1]

全貌

蔡公時銅像以青銅鑄成,高2.15米,寬1.1米,重250公斤[1],為蔡公時的全身像,表現蔡公時身着國民革命軍軍裝,頭戴軍帽,雙腿叉立,右臂彎曲置於背後,左手緊握垂放於身旁,雙目直視前方。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斯達. 《蔡公时铜像“回家”》.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7-04-03 [201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2.2 極度深寒. 《蔡公时烈士铜像何日能回归中国济南?》. 中國黃埔軍校網. [201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2). 
  3. ^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出席蔡公时烈士铜像移交仪式》. 中國政府網. 2006-04-11 [2013-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