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渡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虎渡河是長江荊江幹流向洞庭湖的四條分流河道之一。是洞庭湖水沙重要來源。虎渡河左岸堤防(虎東干堤)也是荊江分洪工程的西圍堤。

河道

虎渡河上游的北端為荊江幹流南岸的分江口——公安縣埠河鎮太平口(無閘門,自然狀態),南端為荊江分洪工程黃山節制閘(南閘),全長95公里。南閘以上河道河面最寬達400米,一般寬100-300米,河床平均寬約290米,河床高程一般為29-30米。至肖家灣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全長137.7km。彌陀寺站為虎渡河進口控制水文站。最大泄量3210立方米/秒(1962.07.10,相應水位43.96米),199年為3060立方米/秒(1998.08.08,相應水位44.63米)。

虎渡河下游從南閘開始。在安鄉境內由於河口三角洲的成長,形成了許多支流和松滋河串通。1978年堵書院洲河(位於安鄉縣城東北,從虎渡河流向松滋河)。原在六家渡(陸家渡,位於安鄉縣城正東)附近入湖。以後隨着松滋、藕池河口三角洲的下延、使虎渡河下延12.5公里到安鄉縣小河口與松滋河中支匯合後,稱為「松虎洪道」,下延18.4公里到肖家灣注入目平湖

虎渡河全長140.5公里,從太平口至南閘95公里,南閘至小河口稱六家渡河45.5公里。六家渡河上設有董家壋水文站最大流量為3240秒立米(1981.07.19,相應水位39.02米),最高水位40.18米(1998.07.25,相應流量2880秒立米)。基本特徵:上淤下沖、常年斷流。發展趨勢:常年斷流、水資源缺乏。

水文歷史

北端的太平口是經1788、1860、和1870年的三次長江幹流特大洪水沖開成今日之虎渡河,經彌陀寺、里甲口、黃金口、中河口匯洈水後,經南平、楊家壋從現在的澧縣添圍垸入西洞庭湖。

1873年松滋河形成,奪占虎渡河西部諸支,迫使虎渡河從中河口改道順虎西山崗和黃山頭東麓入湖南境內。後由於河口三角洲的發育,形成許多支流與松滋河串通,先是在張家渡附近入湖,後因藕池河的影響,虎渡河下延到小河口匯入松滋河,至肖家灣注入西洞庭湖目平湖。至此,虎渡河成一條幹流南下,全長137.7公里。

1952年建成荊江分洪工程黃山節制閘(南閘,設有長江水利委員會荊州長江河道管理局南閘管理所),主要作用是當不運用荊江分洪工程或者運用荊江分洪工程且虎東干堤不潰口時,南閘不控制;當運用荊江分洪工程且虎東干堤潰口或判定將會發生潰決時,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過3800立方米/秒,與荊江分洪工程南線大堤共同組成防洪屏障,保護洞庭湖區的防洪安全[1]。南閘建成後,造成虎渡河河道淤積5米以上。如今的虎渡河實際上已只是一條季節性河流。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基本是斷流。只有春汛到來時,長江水才能進入虎渡河宣泄至洞庭湖。最長年斷流天數為184天。通年沒有船隻在河上航行。[2]

由於下荊江裁彎取直導致幹流順暢、沖刷,[3]以及長江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後,由於泥沙沉積三峽庫區,清水下泄沖刷荊江幹流,深泓刷深2-5米,導致分江入湖的三口的來水量銳減。1938年太平口最大流量3280立方米/秒,南閘以下河段最大流量3800立方米/秒(調查分析值)。1954年大洪水的非常情況下,南閘下泄6800立方米/秒,導致大量潰垸。1960年時虎渡河流量均值還在2800米/秒,占長江上游來水的5.2%,年平均徑流量220億立方米。平均年入湖水量195億立方米,占宜昌來量的4.3%;年入湖沙量2220萬噸,占宜昌年均輸沙量的4.2%。2003—2011年已經減少到125億立方米,占長江上游來水2.82%。[4]

參考文獻

  1. ^ 陈义华:“长龙卧虎渡——泛舟虎渡河 游览进洪闸”,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网页,2012-07-18. [202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2. ^ 记者刘俊:“长江水注入洞庭湖的主要河流之一虎渡河已断流”,《潇湘晨报》,2008-10-28.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3. ^ 李宗駿:「虎渡河南閘河段沖淤變化分析」,《水利水電快報》,2018年第10期,第51-55頁。
  4. ^ 孙思瑞 谢平 赵江艳 桑燕芳 宁迈进 周慧:“洞庭湖三口洪峰流量和水位变异特性分析”,《湖泊科学》,2018年第30卷第3期,第812-824页。. [202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