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星15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金星15號
任務類型金星軌道器
運營方蘇聯科學院[1]
國際衛星標識符1983-053A
衛星目錄序號14104[2]
任務時長整體壽命: 1年1個月又7天
金星期間: 9個月
航天器屬性
航天器類型4V-2 No. 860[3]
製造方拉沃奇金設計局[3]
發射質量5,250公斤(11,570磅)[3]
乾質量4,000公斤(8,800磅)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1983年6月2日世界時02:38:39
運載火箭質子K型/D-1[3]
發射場拜科努爾200/39[3]
任務結束
最後通訊1985年1月5日[3]
軌道參數
參照系金星軌道
半長軸38,848公里(24,139英里)
離心率0.8211
近金星點7,081公里(4,400英里)
遠金星點72,079公里(44,788英里)
傾角92.5 度
週期24 小時
曆元1983年10月9日[4]
金星軌道器
入軌1983年10月10日
軌道260

金星15號(俄語:Венера-15)是前蘇聯發射到金星的一艘太空飛船。該無人軌道飛行器將使用高解像度成像系統繪製金星表面的地圖,它與金星16號完全相同,都是基於早期金星計劃太空探測器的改進版。

任務慨述

金星15號飛行軌跡圖

金星15號於1983年6月2日世界時2點38分39秒發射升空[3],同年10月10日抵達金星軌道[5]

該飛船與金星16號相隔一天進入金星軌道, 二艘飛船軌道平面相差大約4度 ,這樣可使得必要時可對某一區域進行重新拍攝處理。該航天器處於近極軌道,近心點距北緯62°處小於1000公里,遠心點為65000公里,軌道傾角~90°,軌道周期~24小時。

在為期8個月的測繪作業中,航天器與金星16號一起對北極至北緯約30°(即約25%的金星表面)的區域進行了成像。

探測器結構

「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飛船完全相同的,都是對金星9號金星14號探測器軌道器作部分改進而成。每艘航天器由一個5米(16英尺)長的圓筒和一端安裝了直徑0.6米(2.0英尺)、高1.4米(4.6英尺)合成孔徑雷達SAR)的拋物面碟形天線構成。直徑1米的無線電測高儀拋物面碟形天線也位於這一端。無線電測高儀天線的電軸與圓筒軸線對齊,而合成孔徑雷達的電軸則偏離航天器軸線10度。在成像過程中,無線電測高儀將與金星中心(局部垂直)對齊,而合成孔徑雷達則以10度的角度向外掃描。圓筒另一端凸起部分用來存放燃料箱和推進裝置,兩塊方形太陽能電池像翅膀般從圓柱體兩側伸出,一具2.6米(8.5英尺)的無線電碟形天線也連接在圓筒的側面。每艘飛船的質量為4,000公斤(8,800英磅)[1]

金星15和16號都配備了合成孔徑雷達,在這一任務中雷達非常必要,因為沒有其他東西能穿透金星稠密的雲層,同時探測器也安裝了一部保存圖像的電腦,這一雷達系統取代了以前的金星探測器所搭載的常規着陸器。

探測器儀器和實驗清單:

  • 極地-V型合成孔徑雷達
  • 歐米茄雷達高度計
  • 紅外傅里葉光譜儀
  • 宇宙射線探測器(6個傳感器)
  • 太陽等離子體探測器

為抵達金星,金星15號被發射到日心軌道上,近日點0.71天文單位遠日點為1.01天文單位,軌道離心率0.17,軌道傾角2.3度,軌道周期為293天。

參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Venera 15. 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oordinated Archive.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2. ^ Venera 15. N2YO.com. [2019-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Siddiqi, Asif A. Beyond Earth: A Chronicle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 1958–2016 (PDF). The NASA history series second. Washington, DC: NASA History Program Office. 2018: 159 [2020-12-19]. ISBN 9781626830424. LCCN 2017059404. SP2018-404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08). 
  4. ^ Venera 15 Launch and Orbital Information. 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oordinated Archive.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5. ^ Missions to Venus and Mercury.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19-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