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惠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陽惠元(?—784年),平州(河北盧龍)人,唐代宗時期河北名將,後轉入神策軍

生平

陽惠元原在平盧節度使劉正臣部下為將,至德二年(757年),他與田神功李忠臣等平盧軍將領相繼從雍奴(今天津武清東北)乘葦筏渡海至青、齊間,收復失地,被稱為名將。

安史之亂後期,魚朝恩統領神策軍,將其擴充,並成為唐代宗的禁軍。陽惠元部兵馬也被編入神策軍,任神策京西兵馬使,鎮守奉天(今陝西乾縣)。

唐德宗即位後,開始對淄青李正己、成德李寶臣、魏博田悅、襄鄧梁崇義四個藩鎮進行削藩,淄青節度使李正己非常害怕,率軍萬人屯紮曹州(今山東曹縣),又派人遊說田悅,請他一起對抗朝廷。神策軍張巨濟、陽惠元等部一萬二千人被派到關東防禦。德宗在望春樓親自誓師,感動士卒淚下。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先後病死,他們的兒子李惟岳李納都上表求襲節度使,被朝廷拒絕,便與田悅一同反叛。德宗以馬燧總領神策軍,征討田悅。陽惠元領禁兵三千,戰御河,奪三橋,立下戰功,加封檢校工部尚書,攝貝州刺史。建中三年,朱滔王武俊皆反,連兵救援田悅。六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朔方軍步騎兵一萬五千人增援馬燧,陽惠元部被令以兵馬歸屬李懷光。朔方軍至魏州城當天,營壘未設,就與朱滔等大戰於愜山,朔方軍戰敗,唐軍退駐魏縣。田悅、朱滔、王武俊軍也到了魏縣,與唐軍隔河對峙。

建中四年(783年)冬十月,長安發生涇原兵變,唐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派使者到河北讓諸帥回軍勤王,李懷光率陽惠元等部同赴國難,解奉天之圍。李懷光自恃功高,屯軍咸陽,上表揭露盧杞、趙贊、白志貞等親信大臣的罪惡,又逼殺德宗心腹宦官翟文秀。德宗不得已,將盧杞等人貶官,又下「罪己詔」,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赦免了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叛亂的藩鎮,加封李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券,以示信任有加。李懷光更加懷疑,將鐵券扔在地上說:「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於是在次年(784年)二月叛亂,將李建徽、陽惠元等軍,移到好畤(在今陝西乾縣東),分兵擄掠涇陽、三原、富平等縣。陽惠元脫身奔竄奉天。李懷光怒惠元逃逸,令其將冉宗以百餘騎追到好畤縣。惠元無奈,父子三人躲在一百姓家的井中,冉宗將他們搜出後殺害。德宗聞訊後,追贈尚書右僕射,惠元之子尚食奉御陽晟,贈殿中監,左衛兵曹參軍陽皓贈邠州刺史,以褒獎死於國難[1]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44》,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156》,出自《新唐書

註釋

  1. ^ 《舊唐書·陽惠元傳》則載:「陽惠元,平州人。以材力從軍,隸平盧節度劉正臣。後與田神功、李忠臣等相繼泛海至青、齊間,忠勇多權略,稱為名將。又以兵隸神策,充神策京西兵馬使,鎮奉天。及德宗即位,嚴察神斷,自誅劉文喜之後,知朝法不可犯,四盜俱不自安。奏計者空還,無所賞賜,歸者多怨。或傳說飛語,雲帝欲東封,汴州奏以城隘狹,增築城郭。李正己聞之,移兵萬人屯於曹州,田悅亦加兵河上;河南大擾,羽書警急。乃詔移京西戎兵萬二千人以備關東。帝御望春樓親誓師以遣之,曰:「嗚呼!東鄙之警,事非獲已。唯爾將校群士,各以忠節,勤於王家;南赴蜀門,西定涇壘,甲冑不解,瘡痍未平;今載用爾分鎮於周、鄭之郊,敬聽明命。夫王者之師,有徵無戰,稽諸理道,用正邦國。宜勵乃戈甲,保固城池,以德和人,以義制事。將備其侵軼,不用越境攻取,戢而後動,可謂正矣!今外夷來庭,方春生植,品物資始,農桑是時。俾爾將士,暴露中野,我心痛悼,郁如焚灼。嗟爾有眾,其悉予懷。」士卒多泣下。及賜宴,諸將列坐;酒至,神策將士皆不飲,帝使問之。惠元時為都將,對曰:「臣初發奉天,本軍帥張巨濟與臣等約曰:『斯役也,將策大勛,建大名。凱旋之日,當共為歡;苟未戎捷,無以飲酒。』故臣等不敢違約而飲。」既發,有司供餼於道路,他軍無孑遺,唯惠元一軍瓶罍不發。上稱嘆久之,降璽書慰勞。   及田悅反,詔惠元領禁兵三千與諸將討伐,戰御河,奪三橋,皆惠元之功也。尋加檢校工部尚書,攝貝州刺史,令以兵屬李懷光。建中四年冬,自河朔與懷光同赴國難,解奉天之圍。明年二月,懷光背國叛逆,惠元義不受污,脫身奔竄奉天。會乘輿南幸,懷光怒惠元之逸,令其將冉宗以百餘騎追及於好畤縣。惠元計窮,父子三人並投人家井中,冉宗並出而害之。興元元年,贈右僕射,仍賻絹百匹。惠元男尚食奉御晟,贈殿中監,左衛兵曹參軍皓贈邠州刺史,褒死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