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英 (台灣)
陳維英 | |
---|---|
出生 | 1811年 福建臺灣府大龍峒(今臺灣臺北市大同區) |
逝世 | 1869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今臺灣) |
民族 | 漢人 |
語言 | 臺語、官話 |
職業 | 文人 |
知名作品 | 《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偷閒錄》 |
陳維英 | |
閩南語名稱? | |
---|---|
全漢 | 陳維英 |
全羅 | Tân Uî-eng |
陳維英(臺灣話:Tân Uî-eng;1811年—1869年),字實之,又字碩芝,號迂谷,乳名源充[1][2]。福建臺灣府大龍峒(今臺灣臺北市大同區)人、文學家,陳悅記家族成員,籍貫泉州府同安縣,嘉慶十六年十月生於臺灣府淡水廳大龍峒[1]。
生平
陳維英為大龍峒仕紳陳遜言四子,從小受業於長兄陳維藻,不過他卻不愛讀書。直到某年中秋節,陳維英與一群文人於孔廟內聚會,眾人嘲笑他不愛讀書,便不讓他吃狀元餅(意指月餅) 。受到這次侮辱後,它便發憤圖強努力苦讀,1828年由臺灣道劉重麟取進臺灣府學,並為鄭用鑑的學生。1838年,新任臺灣道姚瑩又為取進一等第二名補廩兼舉優等生,此後陳維英便聲名大噪。1845年,前往福州府閩縣擔任教諭,並捐款重修當地的節孝祠。不過因家人思念而歸[3][4]。
1851年受到臺灣道道尹徐宗幹的薦舉,入選孝廉方正科,1855年移居獅子巖(今新北市五股區觀音山),在那裏蓋了一棟房子,名為「棲野巢」,亦號「嘯園」。1859年鄉試中恩科舉人,並被授(一說為捐)內閣中書。1862年戴潮春事件中,他自費組織團練幫助官府,因此被賞戴花翎。在事件平定後,他於劍潭的左岸蓋了一棟宅第,名為「太古巢」[3][4]。
除此之外,陳維英對臺灣最大貢獻為教育方面。曾任教於明志書院、仰山書院,並擔任學海書院院長。而其著作則有《太古巢聯集》、《鄉黨質疑》及《偷閒錄》等。
2006年9月23日,陳維英入祀弘道祠,為臺北孔子廟在1919年辦理最後一次先儒入祀至今,第一位入祀的人物。
各廟名聯
- 文昌帝君殿內「為八蜡仍自主八神武朥灣當蘋繁之日兼披黃草服;育五穀不可無五教文昌府與黍稌之星並列紫薇垣 (內外史官陳維英謹題)」
- 左次間門聯「(同治七年季冬敬立) 封藏鬼洞來裂竹大梓羅漢松猶留佛蔭;度登仙橋去藥砧丹臼袈裟石爭訪師型 (宗裔維英敬題 生員楊克彰敬書 楊姓弟子敬獻)」
- 左右後附點金柱柱聯「(大清同治七年戊辰佛生日) 清五濁以覺人燈傳馬祖;水八功而潤物鉢出龍師 (鄉進士孝廉方正四品花翎內外史官淡蘭主講宗裔維英敬撰並書 鄭姓弟子宗裔芳蘭長勝同再敬獻)」
- 後捲棚步口柱柱聯「祖籍桃源而出我穎川之派;師遊蓬島遂鎮化清水之嵓 (宗裔維英再敬題 芳蘭 長勝又敬獻)」
- 「觀音山觀音坑抱觀音寺 頑石頭頭盡向觀音點首;和尚洲和尚港對和尚門 淨波面面好為和尚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