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陶岔渠

座標32°40′22″N 111°42′52.61″E / 32.67278°N 111.7146139°E / 32.67278; 111.71461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岔渠
2009年前的陶岔渠首
陶岔渠在河南的位置
陶岔渠
陶岔渠在河南的位置
位置淅川縣九重鎮
座標32°40′22″N 111°42′52.61″E / 32.67278°N 111.7146139°E / 32.67278; 111.7146139

陶岔渠位於中國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中線工程完工後,陶岔渠首將成為向中國北方等地區送水的「水龍頭」。[1]

概況

渠首閘海拔高度162米,寬100餘米,渠首閘以下為總幹渠,全長8.9公里。渠首閘壩頂高程176.6米,軸線長265米。引水閘底部高程140米,分3孔,孔口尺寸寬7米,高6.5米,設計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達420立方米/秒。中央投資6219萬元人民幣,地方自籌資金7345萬元人民幣。[2]

歷史

建設背景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市舉行的擴大會議上,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提出:「打開通天河白龍江洮河,借長江濟黃(黃河),丹江口引漢(漢水)濟黃,引黃濟衛(衛河),同北京連起來」,會議決定修建丹江口大壩。同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文:「遠景南水北調,中期引漢濟黃、濟淮(淮河),近期引丹灌溉至(鄧州)刁河以南」,在這樣的背景下,陶岔渠首的建設被提上議程。

前期準備

丹江口大壩主體工程於1967年建成之後,水利電力部要求儘快建設引水總幹渠和渠首閘門,並委託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豫鄂兩省唐白河灌區內的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進行渠首及總幹渠南陽段選點選線的勘查工作,此後,由河南省水利廳3人、南陽地區水利局1人和鄧縣2名水利負責人組成的6人小組於1967年6月至7月開展勘查工作,並於7月底形成查勘紀要。鄧縣革命委員會於1968年12月開始做施工準備,分別修建從九重鄉彭橋鄉陶岔村的兩條公路,開展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和場地平整)工作,並在工地搭建工棚為工程建設做準備。[3]

開工建設

開工典禮於1969年1月26日在當時的鄧縣九重鄉(今淅川縣九重鎮,當時九重鄉屬鄧縣管轄)陶岔村石盤崗舉行,先後共動員南陽地區10萬餘人參與工程建設,歷時5年零8個月,1974年8月,深49米、底部寬150米、上部寬500餘米、總長度達10餘公里的引丹總幹渠完工,高6.7米、寬100餘米、高140米的渠首水閘落成,共挖出土方、石塊及混凝土澆築方6700萬立方米。若將整個工程的土石量砌成寬、高各1米的小壩,可沿赤道地球轉1周半。因施工條件簡單,環境艱苦,有2880名群眾在工地上受傷致殘,有141人犧牲,工程完工之後,同年8月16日開閘放水。[4]

本圖描繪了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全景。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淅川陶岔渠首全貌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

工程概況

2009年12月28日上午10時,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在九重鎮陶岔村渠首施工現場舉行了奠基儀式。渠首樞紐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引水工程,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集引水、灌溉、發電、旅遊、休閒度假為一體,建成後將會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渠首電站裝機2台,單機容量25MW,總裝機容量50MW,建成後將會被河南電網統一管理調度。工程已批覆總投資8億多元人民幣,其中電站投資約3.7億元人民幣。 [5]

數據之最

  • 總幹渠最寬開口410米
  • 總幹渠最大挖深為47米
  • 單標投資最大的淅川縣第二標段長度5.6公里,投資8億元
  • 九重鎮是唯一一個穿越集鎮而過的鎮[6]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北京的“水龙头”——淅川陶岔引水闸. 人民網.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 
  2. ^ 陶岔渠首——中线工程“水龙头”. 南陽日報. 2011-09-21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3. ^ 当年建设陶岔工程邓州人民功绩不小. 南陽網. 200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中文(簡體)). 
  4. ^ 别了,渠首老坝. 南陽日報. 2013-01-10 (中文(簡體)). [永久失效連結]
  5. ^ 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开工. 長江水利委員會. 200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6) (中文(簡體)). 
  6.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建设见闻录. 南陽網. 2011-10-12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