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檳集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檳集市

香檳集市(法語:Foires de Champagne)是12世紀-14世紀時期歐洲著名的國際貿易集市中世紀香檳地區香檳伯爵的領地,由於該地地處意大利法蘭德斯之間和德意志西班牙之間多條水上和路上商路的交匯處,加上香檳伯爵的開明管理以及對商人提供的特殊保護[1],因而逐漸發展成為歐洲商業中心。集市每年定期在特魯華(一年兩次)、普羅萬(一年兩次)、馬恩河畔拉尼(一年一次)、奧布河畔巴爾(一年一次)等地舉行。13世紀後半期達到全盛。後因海上新航路的開闢和發展以及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逐漸衰落。香檳集市對整個歐洲都具備經濟和金融影響力。每次集市持續三到六周,舉辦時間在數世紀中發生過幾次變化。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稱之為「重複性鐘錶系統」,該系統使得伯爵領地從1月到12月全年都有非凡的經濟活動[2]。因此,香檳集市構成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尤其是見證了現代市場經濟組織的開始。

地處溝通南北主要貿易路線交匯處,對物資組織(大廳、房屋、倉庫)的關注,再加上附近香檳伯爵和修道院的法治,可以解釋香檳集市成功的原因[3]。香檳集市誕生於12世紀末,除了上述六個大型集市以外,還輔以一些次要的集會。

布魯瓦的蒂波四世通過若干憲章建立了公平的規章制度,並在其轄域以外也設法保證商人的安全通行[4]。重量單位「特魯華馬克」出現於1147年,不久便在巴黎被採用。香檳集市上通用的貨幣「普羅萬第納里烏斯」流通範圍十分廣泛,遠在意大利也被用於參考貨幣。「金衡盎司」(特魯華盎司)仍是當今全球貴金屬的質量基準。

起源與發展

這些集市的起源似乎可以追溯到427年的墨洛溫王朝時期,427年克萊蒙費朗主教聖希多尼烏斯·阿波利納里斯寫給特魯華主教Saint Loup的文字就證明了這一點[5]。無論如何,這些集市比法國君主制建立的時間要古老得多[6]。香檳集市真正開始繁榮起來則應歸功于于1152年至1181年間統治香檳的亨利一世[7]

12世紀和13世紀,隨着商業革命的開始,通往拜占庭的商路為歐洲提供了各種奢侈品(香料、織物、手工藝品),這些商品主要是在各種集市上交易的。在歐洲,大城市裏的集市成倍增長,但在香檳的特魯華馬恩河畔拉尼奧布河畔巴爾等城市聯盟的地區也快速增長。從12世紀開始,香檳集市成為國際聞名的交流和貿易中心,吸引着從法蘭德斯意大利的最重要的商人。

如果說重貨(葡萄酒、穀物和來自大西洋沿岸的鹽)已成為內河貿易或海上貿易的對象,那麼只有附加值高、重量輕的稀有貨物,例如呢絨和香料,是通過陸路長途運輸的[8]

香檳集市的組織

Thomas III de Saluces所作《流浪的騎士》(Le Chevalier errant)中的集市

集市可以定義為定期在固定地點自願售賣和購買的商貿聚會。這些集市可能向所有人開放或只保留給專業人士。12世紀,集市每年都在香檳的十幾個城市舉行。其中四個城市會在一年中共舉辦六次集市,形成一個連續的周期,而香檳伯爵則保證了這一周期的順利進行。

毫無疑問,香檳集市的獨創性正是這種周期性:在夏季「熱集市」和冬季「冷集市」以及重要性大一不小的集市之間形成一個平衡而連續的循環,為商人提供了一個幾乎永久性的交易場所,使他們不僅可以交換商品,而且可以解決其財務問題。

中世紀社會的世俗生活伴隨着宗教活動,教會在這些集市的組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型節日和朝聖活動往往與集市同時舉行。

每個集會平均持續3到7周,通常分為4個部分:

  • 第一部分用於展示商品;
  • 第二部分用於售賣;
  • 第三部分用於支付或寄送貨物;
  • 最後一部分則是慶祝活動。

香檳集市的周期性為全年展開國際貿易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有利於通過中間人將債務從一個集市推到另一個集市,這些交易中間人往往是意大利人或弗拉芒人。這種將債務從集市向集市的轉移、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使用多種貨幣,以及通過清算來償還債務的習慣,以上元素導致了有組織的金融部門的興起,在其中猶太人和佛羅倫薩人發揮了重要作用[6]。天主教會禁止計息債務,將其認定為高利貸,這構成了一個限制因素(教會法庭嚴厲懲罰高利貸),同時也促進人們研究其他支付風險和服務的解決方案,例如外匯交易保證金。

繁榮與衰落

國際影響力

香檳集市在中世紀具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它們使來自歐洲各地的商人和買家可以定期見面進行貿易[3]。在這裏可以找到法國各個地區以及法蘭德斯意大利北部、西班牙英國德國瑞士的商人[8]。香檳集市將為「商業革命」做出決定性的貢獻,使中世紀世界逐漸向文藝復興過渡。

從12世紀上半葉開始,歐洲不同國家的貿易專門化逐漸明晰:弗拉芒人出售織物和呢絨,意大利人出售絲綢和香料,德意志人出售皮革和毛皮。北海城市因其呢絨、毛皮和保存的魚類而繁榮。這種現象並不新鮮,但作為貿易十字路口的集市將加強這種貿易專業化。

法蘭德斯地區和香檳之間的集市貿易很活躍:弗拉芒人在香檳地區為其呢絨找到了一個持久性的銷路,將其通過水路運輸到熱那亞港口,並從地中海地區購買絲織物、金銀製品、宗教物件、香料和其他奢侈品。

在香檳集市上交易的布料擁有不同的原產地——安特衛普(法蘭德斯)、斯坦福德(英格蘭)以及香檳或附近省份的城市阿拉斯香檳沙隆普羅萬,這很好地說明了商品供應的多樣性。塔夫綢、絲綢、平紋布等其他紡織品也在那裏進行貿易。布料集會結束後11天,另一場專門用於皮草和皮革貿易的集會開始,就這樣,貿易日程表遍佈全年。

衰落

在13世紀末,政治因素和新貿易路線的開闢終結了香檳集市的首要地位。瑞士阿爾卑斯山的新路線通過聖哥達山口辛普朗山口通道將意大利北部與萊茵蘭連接起來,更重要的是,從1297年開始,新的海上路線使意大利人可以以更快的時間、更少的價格,也更安全到達布魯日[10]

1280年後,整個歐洲尤其是香檳地區的軍事衝突再度加劇。這些安全問題更有利於海上運輸的發展,儘管運輸速度較慢且規律性較差,但相比陸路運輸人們更青睞海路。里昂仍然是法國主要的金融中心,但巴黎的聲望在不斷提高。小店鋪穩定下來,大商人則通過港口尋求更直接地將生產點和分銷點連接起來。航海技術的進步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其他地區集會的競爭加劇,還有商人稅收負擔的​​增加,使得香檳的吸引力下降,進一步加速了香檳集市在1300年後的衰落[11]。最終,隨着胡安娜一世嫁給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使得香檳伯爵領地成為法國的一部分[12],政治優先級發生了變化[13]。曾經保持事實上獨立的香檳失去了自治權,法國國王在這個富裕省份發現了新的稅收來源,以及不費力就能為戰爭提供資金的手段[14]。 法德戰爭以及隨後的百年戰爭對香檳集市造成了致命打擊[15]。14世紀黑死病肆虐之後,意大利的各個城邦從這場磨難中走出來,獲得了經濟上的勝利。

參考資料

  1. ^ M. Le Mené. PUF , 編. L'économie médiévale. Paris. 1977. 
  2. ^ Vieux Troyes. 3 Nov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7) (法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3.0 3.1 H. Pirenne. Histoire économique de l’occident médiéval. Paris. 1992. 
  4. ^ Véronique Terrasse. Éditions L'Harmattan , 編. Provins. Une commune du comté de Champagne et de Brie (1152-1355). 2005: 29. 
  5. ^ Les Foires de Champagne - Troyes d'hier à aujourd'hui.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6.0 6.1 Coispeau, Olivier.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UK , 編. Finance Masters : A Brief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in the Last Millennium. 2016-08-12: 368 [2016-10-04]. ISBN 978-981-310-8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英語). 
  7. ^ Henry the Liberal - Theodore Evergates.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 ^ 8.0 8.1 Thomas, Heinz. VSWG 64 , 編. Beiträge zur Geschichte der Champagne-Messen im 14. Jahrhundert. 1997. 
  9. ^ Verdier, François. Dominique Guéniot , 編. Saint-Ayoul de Provins (sub-title : un prieuré au temps des foires de Champagne). Langres. 2009-01-01: 289 [2016-11-05]. ISBN 978-2-87825-45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法語). 
  10. ^ Braudel, Fernand. Flammarion , 編. 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 1985-01-01: 120 [2016-11-05]. ISBN 978-2-7003-05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5) (法語). 
  11. ^ Véronique Terrasse, op. cité, p.72
  12. ^ The counts of Champagne (site=lamop-intranet.univ-paris1.fr).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English) John H. Munro, « South German silver, European textiles, and Venetian trade with the Levant and Ottoman Empire, c. 1370 to c. 1720 : a non-Mercantilist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 », in Relazione economiche tra Europea e mondo islamico, seccoli XII – XVII, ed. Simonetta Cavaciocchi, Florence, 2006, Le Monnier, p.905 à 960, url=http://mpra.ub.uni-muenchen.de/11013/1/MPRA_paper_11013.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ire p.|918
  14. ^ Austrian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 volume set).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5. ^ Les foires de Champagne. [201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07) (法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