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黑麻·蘇丹
馬黑麻·蘇丹·米爾扎 | |||||
---|---|---|---|---|---|
帖木兒帝國王子 | |||||
出生 | 1375年 | ||||
逝世 | 1403年3月13日 今土耳其阿菲永卡拉希薩爾附近 | (27—28歲)||||
安葬 | |||||
子嗣 | 見下文 | ||||
| |||||
王朝 | 帖木兒王朝 | ||||
父親 | 賈漢吉爾 | ||||
母親 | 賽芬·貝格·罕匝答 | ||||
宗教信仰 | 伊斯蘭教 |
馬黑麻·蘇丹·米爾扎 (1375年-1403年3月13日)是帖木兒王朝的成員,其為中亞征服者,帖木兒帝國創始人帖木兒的孫子。身為帖木兒最喜歡的孫兒,馬黑麻·蘇丹擔任帝國主要的軍事指揮官之一,在他傑出的領導下,多次成功幫助帖木兒大軍戰勝金帳汗國、波斯諸國以及鄂圖曼帝國的軍隊。馬黑麻·蘇丹被歷史學家艾哈邁德·伊本·阿拉伯沙讚譽為「年輕的天才,顯露出他高貴的天性且精力充沛」[1],馬黑麻·蘇丹最終被帖木兒任命為帝國的儲君,但他卻於1403年英年早逝,馬黑麻·蘇丹的死讓其祖父帖木兒極為悲痛,深深哀悼愛孫的離世。
出身背景
馬黑麻·蘇丹出生於公元1375年,為賈漢吉爾的長子,同時也是賈漢吉爾與正妻蘇非王朝公主賽芬·貝格·罕匝答兩人所生唯一的兒子[2]。馬黑麻·蘇丹的父親是帖木兒最為寵愛的嫡長子,也是他最早欽定的帝國儲君,在馬黑麻·蘇丹出生後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內,他的父親賈漢吉爾即因病去世[3][4]。而馬黑麻·蘇丹的生母賽芬·貝格·罕匝答為金帳汗國可汗札尼別的外孫女,在其丈夫死後,改嫁給了賈漢吉爾的弟弟米蘭沙 [5][6]。
軍事生涯
1386年,帖木兒攻佔了札剌亦兒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 [7]。當時年僅十歲的馬黑麻·蘇丹被任命為大不里士的總督[8]。五年後,他陪同祖父入侵當時由脫脫迷失可汗統治下的金帳汗國。帖木兒最初任命馬黑麻·蘇丹率領小股先鋒部隊負責偵察敵情,隨後又在1391年6月的昆都爾察河谷大戰中,改調其擔任統帥主力大軍的指揮官一職[9]。
1393年,馬黑麻·蘇丹參與攻打當時據有法爾斯地區莫扎法爾王朝的戰役。馬黑麻·蘇丹與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皮兒·馬黑麻一道被派往庫爾德斯坦,兄弟兩人在佔領了當地的各個省份後,隨即接獲命令重新加入帝國的主力軍隊[10][11]。帖木兒親自追捕莫扎法爾王朝的君主沙阿·曼蘇爾 [12]。兩位統治者的軍隊在設拉子城外對峙,在這場戰役中,帖木兒將大軍左翼交由馬黑麻·蘇丹統領,右翼託付給皮兒·馬黑麻,而中軍則委由馬黑麻·蘇丹的叔叔沙哈魯負責。這場戰鬥最終以帖木兒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沙阿·曼蘇爾被帖木兒麾下的士兵殺害,他的國土隨後被併入帖木兒帝國的版圖內[13]。
1395年,馬黑麻·蘇丹隨同祖父帖木兒第二次入侵金帳汗國,再度發動針對脫脫迷失的戰役。於捷列克河之戰中,他率領右翼的帖木兒大軍,沉重地打擊了脫脫迷失左翼的軍隊,迫使可汗率軍後撤,最終整支金帳汗國的大軍全面潰敗,脫脫迷失本人亦在戰敗後倉皇逃離戰場[14]。次年,馬黑麻·蘇丹被派往波斯灣地區的忽里模子王國。在佔領了多座行省的堡壘之後,馬黑麻·蘇丹成功迫使忽里模子的統治者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向帖木兒帝國臣服[15]。
馬黑麻·蘇丹在1397年被任命為東部費爾干納行省的總督。由於考量到日後將對明朝發起戰爭的計劃,帖木兒命令他的孫子鞏固費爾干納地區的城池,同時沿途墾殖土地發展耕作[8]。馬黑麻·蘇丹獲得四萬人的軍隊,並率軍在阿沙帕拉(Ashapara)地區建立起一座堡壘,其次又向東於伊塞克湖一帶修築了一座要塞。馬黑麻·蘇丹打算利用這些基地,於1399年向鄰近的東察合台汗國邊境一帶發起軍事行動,然而,這項計劃卻被其表弟昔干答兒搶先一步實施,昔干答兒利用馬黑麻·蘇丹派駐在阿沙帕拉的支隊,突襲了明朝控制下的部分突厥斯坦領地。昔干答兒獨斷的行為直接導致兩位王子結下仇恨[16]。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後,當昔干答兒被調職至費爾干納,而馬黑麻·蘇丹本人被任命為撒馬爾罕的長官時,馬黑麻·蘇丹趁機逮捕表弟並將他關押在城市中。昔干答兒的阿德貝格以及他身邊的26名貴族則被處決。當帖木兒聽聞兩名孫兒發生衝突的消息時,他的反應於不同記載中是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的說法主張,帖木兒將爭端歸咎於馬黑麻·蘇丹,並堅定支持昔干答兒的立場,下令馬黑麻·蘇丹歸還昔干答兒手下的貴族們。另一方全然相反的說法則認為,帖木兒站在馬黑麻·蘇丹的一邊,且鞭打了昔干答兒的腳掌作為懲罰[17]。
據推測,馬黑麻·蘇丹在1398年鼓動他祖父帖木兒發起對德里蘇丹國的戰爭。依照據稱是帖木兒自傳《帖木兒名言錄》(Malfuzat-i Timuri)中的記載[18],馬黑麻·蘇丹所言如下:
「印度整個國家四處皆是黃金和珠寶,當中有出產金礦、白銀、鑽石、紅寶石、綠寶石、錫礦、鋼鐵、銅礦、水銀等十七座的礦山。而那裏生長的植物適合用於製作服裝,此外還有散發出芳香的植物與甘蔗,這個國家終年有着蒼翠蔥蘢的景色,風光旖旎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現在,既然當地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多神教信徒、異教徒、偶像與太陽的崇拜者,為此在真主和先知的指示下,我們征服這些人是正確的[19]。」
帝國儲君
在帖木兒率軍入侵印度前的某個時間點,馬黑麻·蘇丹正式被祖父任命為帝國的繼承人。當德里於1398年12月被帖木兒帝國大軍征服之後,帖木兒在當地的呼圖白中宣讀自己與馬黑麻·蘇丹的名字[20]。並發行鑄刻有馬黑麻·蘇丹之名和王位繼承人(Vali al-lakhd)的頭銜,以及帖木兒與傀儡可汗麻哈沒的算端名字的錢幣[21]。帖木兒對於選擇自己繼任者的考量條件,主要是注重出身的高低,而非考慮個人的地位或成就,馬黑麻·蘇丹除了擁有其生母尊貴的血統之外,他的父親賈漢吉爾亦是帖木兒四個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同時也是由帖木兒正妻而非妾室所生的嫡子[22]。
1399年,馬黑麻·蘇丹被任命為圖蘭行省的總督。兩年後,他奉祖父之命接手前伊兒汗國的領土,帖木兒將這片土地稱之為「旭烈兀的王座」,該地區此前曾由馬黑麻·蘇丹的叔叔兼繼父米蘭沙所統治[8][23]。
帖木兒在1402年如預期般開始向鄂圖曼帝國的領土進軍,發起針對鄂圖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一世的遠征。這場戰爭首先由馬黑麻·蘇丹拉開序幕,帖木兒在不久前傳喚駐守在撒馬爾罕的馬黑麻·蘇丹,命令他前去圍困並攻陷凱馬赫的堡壘。由於這座城堡是巴耶濟德一世近日才從帖木兒的盟友塔哈滕(Taharten)手中所奪下,因此這對巴耶濟德一世來說是赤裸裸的挑釁,直接挑起了他的怒火[24]。兩國間一連串的軍事行動於1402年7月20日安卡拉之戰中達到高峰,在這場戰役裏,馬黑麻·蘇丹負責領導帖木兒帝國大軍的主力[25]。鄂圖曼帝國軍隊在這場關鍵性的會戰中被徹底擊潰,巴耶濟德一世本人也被俘虜[26]。戰鬥結束後,馬黑麻·蘇丹立即被派往當時鄂圖曼帝國的首都布爾薩,以佔據巴耶濟德一世的國庫[27]。然而當他抵達布爾薩當地時,卻發現自己晚了鄂圖曼帝國的王子蘇萊曼·切萊比一步,蘇萊曼·切萊比搶先帶走許多城市中最珍貴的寶藏。晚到的帖木兒帝國軍隊搜刮走城市所剩的一切,其中包括鑲有黃金和琺瑯的青銅門,貴重的大門隨後作為禮物被送給帖木兒的皇后薩拉伊·穆爾克·汗尼姆。在對布爾薩的掠奪告一段落後,馬黑麻·蘇丹下令焚毀了這座城市[28]。
死亡與安葬
馬黑麻·蘇丹此後接獲命令從安卡拉行軍至開塞利,重新加入主力大軍的行列[27]。但於這次的路途中,馬黑麻·蘇丹因為在先前的戰役裏受了傷,而持續飽受傷勢的折磨[29]。於病情日益惡化下,最終他在1403年3月12日於阿菲永卡拉希薩爾附近去世。帖木兒為愛孫的驟世哀痛不已,下令全軍穿上深色的衣服來哀悼馬黑麻·蘇丹之死。馬黑麻·蘇丹的遺體於200匹駿馬的遊行隊伍隨同下,抵達阿夫尼克(Avnik)的堡壘。在那裏,他被暫時性地安葬在鄰近蘇丹尼耶一帶,基達的麻札中[30]。
隔年,於馬黑麻·蘇丹去世的週年紀念日裏,他的遺體在其母賽芬·貝格·罕匝答的陪伴下被送回撒馬爾罕 [30]。埋葬於以他名字命名的馬黑麻·蘇丹哈納卡廳堂中,這裏位於先前由馬黑麻·蘇丹自己下令建造且已完工的宗教建築群內。帖木兒在1405年去世之後,也一同與他的孫子被安葬在那裏。日後,兩人的遺體再一次被移動到古爾-埃米爾陵裏,即目前所見遺體最終的安息處,大約是在1409年,帖木兒的繼任者沙哈魯逝世後,他的遺體也被搬到了古爾-埃米爾陵內[31]。儘管陵墓最初只供馬黑麻·蘇丹所使用,但當地最後卻變成了帖木兒王朝的皇室陵寢[32]。
家庭
妻妾
- 汗妮卡(Khanika):察合台汗國的統治者馬哈麻汗之女
- 塔塔莉·比(Tatali Bi):穆薩基·努庫茲(Musake Nukuz)之女
- 汗德·蘇丹(Khand Sultan):阿里·貝格·賈尼·古爾班·奧洛特(Ali Beg Jauni Qurban Oirot)之女
- 蜜哈爾·阿迦·哈扎雷(Mihr Agha Hazare)
- 道菈特·蘇丹(Daulat Sultan)
- 雅妮貝格(Janibeg)
- 拉爾·琪卡克(La'l Chicak)
子女
汗妮卡所生
- 葉海亞(Yahya;約1400年出生):與沙哈魯之女帕揚妲·蘇丹·阿迦(Payanda Sultan Agha)結婚
- 阿卡·比姬(Aka Biki;卒於1419年):與兀魯伯結婚
- 哈碧巴·蘇丹(Habiba Sultan,生於1412年),別名罕匝答·別昆(Khanzada Begum)[33]
塔塔莉·比所生
- 薩迪·瓦卡斯(Sa'd-i Waqqas;約1399年-1417 /18年):與米蘭沙之女菈賈布·蘇丹(Rajab Sultan)結婚
- 伊西耶·比姬(Isiye Biki)
汗德·蘇丹所生
- 努赫(Nuh)
蜜哈爾·阿迦·哈扎雷所生
- 馬黑麻·賈漢吉爾(Muhammad Jahangir;約1396年-1433年):曾短暫成為哈利勒蘇丹控制下的察合台汗國傀儡可汗[34],與沙哈魯之女瑪里亞姆·蘇丹·阿迦(Maryam Sultan Agha)結婚
- 馬黑麻·蘇丹二世(Muhammad Sultan II;1416年-1438年)
- 馬黑麻·哈利勒(Muhammad Khalil)
- 阿琪茲·蘇丹(Aziz Sultan)
- 艾莎·比基(A'isha Biki):第一次和朵豁剌惕氏的優素福(Yusuf)結婚,第二次與米蘭沙之子賽義迪·艾哈邁德(Sayyidi Ahmad)結婚,第二次婚姻與其夫育有一名孩子
- 蘇丹·艾哈邁德(Sultan Ahmad)[35]
道菈特·蘇丹所生
- 薩德·馬利克(Shad Malik)
- 法蒂瑪·蘇丹(Fatima Sultan)
雅妮貝格所生
- 希文蒂克·蘇丹(Sivindik Sultan)
拉爾·琪卡克所生
- 伊斯瑪儀(Isma'il)[36]
註釋
- ^ ibn Arabshah (1936),第31頁.
- ^ Woods (1991),第17頁.
- ^ Marefat (1991),第238頁.
- ^ Woods (1990),第112頁.
- ^ Woods (1990),第113頁.
- ^ Karomatov (2001),第57頁.
- ^ Pfeiffer (2013),第345頁.
- ^ 8.0 8.1 8.2 Jamaluddin (1995),第84頁.
- ^ Marozzi (2012),第184–87頁.
- ^ Qazvini (1913),第205頁.
- ^ Yazdī (2008),第180頁.
- ^ Lamb (1913),第180頁.
- ^ Qazvini (1913),第205-06頁.
- ^ Marozzi (2012),第196頁.
- ^ Habib & Nizami (1970),第118頁.
- ^ Barthold (1963),第51頁.
- ^ Barthold (1963),第35頁.
- ^ Roy (2015),第103, 111頁.
- ^ Elliot & Dowson (1871),第396–97頁.
- ^ Manz (2007),第17頁.
- ^ Karomatov (2001),第82頁.
- ^ Manz (2007),第16頁.
- ^ Barthold (1963),第36頁.
- ^ Marozzi (2012),第337頁.
- ^ Roberts (2008),第336頁.
- ^ Habib & Nizami (1970),第127-28頁.
- ^ 27.0 27.1 Imber (1990),第55頁.
- ^ Marozzi (2012),第347頁.
- ^ Bernus-Taylor (2003),第27頁.
- ^ 30.0 30.1 Barthold (1974),第76頁.
- ^ Jackson & Lockhart (1986),第83, 737頁.
- ^ Masson & Pugachenkova (1980),第129頁.
- ^ Woods (1991),第43-44頁.
- ^ Manz (2007),第20頁.
- ^ Woods (1991),第33頁.
- ^ Woods (1991),第29-30頁.
參考書目
- ibn Arabshah, Ahmad, Tamerlane or Timur: The Great Amir, 由J.H. Sanders翻譯, London: Luzac & Co., 1936
- Barthold, Vasilii Vladimirovitch,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2, Leiden: E.J. Brill, 1963
- Barthold, Vasilii Vladimirovitch, 由J. M. Rogers翻譯, V. V. Bartol'd's Article O Pogrebenii Timura ("The Burial of Tīmūr"), Iran, Iran: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Persian Studies (British Institute of Persian Studies), 1974, 12: 65–87, JSTOR 4300504, doi:10.2307/4300504
- Bernus-Taylor, Marthe, Tombs of Paradise: The Shah-e Zende in Samarkand and Architectural Ceramics of Central Asia, Monelle Hayot, 2003 [2020-10-29], ISBN 978-2-903824-4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 Elliot, Henry Miers; Dowson, John, The History of India, as Told by Its Own Historians: The Muhammadan Period III, London: Trübner and Company, 1871
- Habib, Mohammad; Nizami, Khaliq Ahmad,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India: The Delhi Sultanat: (A.D. 1206-1526), V The Delhi Sultanat: (A.D. 1206-1526,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70
- Imber, Colin,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481, The Isis Press, 1990 [2020-10-29], ISBN 978-975-428-01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 Jackson, Peter; Lockhart, Lawrenc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521-20094-3
- Jamaluddin, Syed, The state under Timur: a study in empire building, New Delhi: Har-Anand Publications, 1995
- Karomatov, Ḣamidulla, Amir Temur in world history, Shaq, 2001 [202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9)
- Lamb, Harold, The Earth Shakers, Garden City: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53
- Manz, Beatrice Forbes, Power,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imurid Ir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1-139-46284-6
- Marefat, Roya, Beyond the Architecture of Death: Shrine of the Shah-i Zinda in Samarqand, Harvard University, 1991
- Marozzi, Justin, Tamerlane: Sword of Islam, Conqueror of the World,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2, ISBN 978-0-00-736973-7
- Masson, M. E.; Pugachenkova, G. A., 由J. M. Rogers翻譯, Shakhri Syabz pri Timure i Ulug Beke ("Shahr-i Sabz from Tmur to Ulugh Beg"), Iran, Iran: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Persian Studies (Iran: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stitute of Persian Studies), 1980, 18: 121–143, JSTOR 4299695, doi:10.2307/4299695
- Pfeiffer, Judith, Politics, Patronag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in 13th - 15th Century Tabriz, Leiden, Boston: BRILL, 2013, ISBN 978-90-04-26257-7
- Qazvini, Ḥamd Allah Mustawfi, Tarikh-i-guzida, E.J.W. Gibb Memorial Series 14, 由Edward Granville Browne翻譯, 1913
- Roberts, Andrew, The Art of War: Great Commanders of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s 1600 BC - AD 1600, London: Quercus, 2008
- Roy, Kaushik, Warfare in Pre-British India - 1500BCE to 1740CE, Abingd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015 [2020-10-29], ISBN 978-1-317-586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oods, John E., The Timurid dynasty, 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1991 [2020-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3)
- Woods, John E., Martin Bernard Dickson; Michel M. Mazzaoui; Vera Basch Moreen , 編, Timur's Genealogy, Intellectual Studies on Islam: Essays Written in Honor of Martin B. Dickson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90 [2020-10-29], ISBN 978-0-87480-3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Yazdī, Sharaf al-Dīn ʻAlī, Amir Timur Beg (1336-1396): English rendering of Molana Sharf-ud-din Ali Yezdi's Persian Zafarnamah 1, 由K̲h̲ān Muḥammad ʻĀt̤if翻譯, Lucknow: New Royal Book Company, 2008, ISBN 978-81-8926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