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異性戀酷兒
未通過的新條目推薦討論
- 哪些異性戀行為或身份有爭議地被歸類為「酷兒」?
- 異性戀酷兒條目由Kitabc12345(討論 | 貢獻)提名,其作者為Kitabc12345(討論 | 貢獻),屬於「culture」類型,提名於2024年3月22日 15:54 (UTC)。
- (+)支持。--Jiosea(留言) 2024年3月24日 (日) 10:18 (UTC)
- (+)支持--維基病夫邀請您加入❤️邊緣人小組·🖊️簽到 2024年3月25日 (一) 01:37 (UTC)
- (+)支持--Benho7599 | Talk | 熱烈慶賀惡法23條殺到香港 2024年3月27日 (三) 13:39 (UTC)
- (+)支持。——George6VI(留言) 2024年3月28日 (四) 03:17 (UTC)
- (-)反對。
- 謎題「有爭議地被歸類」幾字翻譯腔略重;
- 條目首句即不通順:
酷兒異性戀(英語:Queer heterosexuality)是一種自稱酷兒的異性戀者或身份認同、備受爭議。
條目名稱為「異性戀酷兒」,首句為何作「酷兒異性戀」?是「異性戀」修飾「酷兒」,還是「酷兒」修飾「異性戀」?為何將「備受爭議」置於句末並以頓號隔開? - 第二句:
其泛指展現非傳統性別表達,或採納有別於其特定文化中霸權式男性氣概和女性氣質性別角色的異性戀者、順性別者和有性戀者(Allosexual)。
何謂「特定文化」(未解釋)、「非傳統性別表達」(未解釋)、「霸權男性氣概」(內鏈至無來源小小作品)?本句來源的哪一條能夠支持本句陳述? 此概念始於1990年代中期,雖遭激進女權主義批評,但克萊德·斯密(Clyde Smith)於1997年在阿姆斯特丹一會議中,將之視為正面身份認同。2003年,《村聲》(The Village Voice)刊載〈酷兒異性戀者〉("The Queer Heterosexual")一文,此後為使用該術語者所引述。
誰「雖遭激進女權主義批評」,是「此概念」還是「克萊德·斯密」?後者又是什麼來路?「阿姆斯特丹一會議」重要嗎?「此後為使用該術語者所引述」一句是什麼表達邏輯?任何異性戀者自稱「酷兒」的說法飽受質疑。
什麼飽受質疑,是異性戀者還是這種說法?「任何」一詞的意義是什麼?部分LGBTQ+群體認為,異性戀者使用「酷兒」一詞是冒犯性的挪用行為,涉及未因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受壓迫者,僅挪用酷兒身份中被視為「時尚」或吸引人的面向,忽視酷兒群體同時經歷的壓迫。
可否使用相對標準的現代漢語精簡此句?- 以上是條目的導言。這幾段話既未解釋清楚「異性戀酷兒」或「酷兒異性戀」的定義,也沒能同條目後文內容相印證;
- 謎題與條目都基於「酷兒」的概念,但條目酷兒更不完善;
- 綜上,謎題、條目均不堪閱讀,遑論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不宜推薦。--注荼 2024年3月29日 (五) 14:2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