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5年10月29日
白思華中將(1887年-1966年),英國陸軍將領,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擔任馬來亞陸軍總司令,1942年2月15日因戰敗而率80,000大軍向日本投降,標誌着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半島全境淪陷。白思華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於法國參戰,戰後他先後於俄羅斯、愛爾蘭、尼日利亞和馬爾他等地服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式晉升為準將。1936年至1938年,白思華擔任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任內曾指出英軍有增兵佈防以防範日本威脅的必要。不過,當他在1941年以中將身份重臨馬來亞出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整個馬來亞無論兵力還是物資都相當不足和落後。1941年12月8日,日軍隨着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馬來亞展開侵略,馬來亞戰役一觸即發。雖然白思華正確估算出日軍由泰國南下的登陸計劃,但卻因為指揮失誤而錯失及早攔截日軍的時機。相反,入侵馬來亞的日本陸軍第25軍裝備充足,而且訓練有素,並在山下奉文中將指揮下長驅直進,分散馬來亞各地的英軍只好邊戰邊退。1941年1月31日,馬來亞半島淪陷,只餘下新加坡仍然由英軍控制。1942年2月8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並且成功登陸,拉開了新加坡戰役的戰幔。戰事持續約一周後,白思華因英軍處於劣勢而在2月15日決定投降。及後他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並且於同年9月先後到日本和菲律賓出席兩地的日本投降儀式。白思華投降一事遭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並大大削弱了英國戰後在馬來亞地區的管治威信。不少評論指責他需要為英軍戰敗負上責任。但也有評論指出白思華的其他同僚,以至是英國政府本身也要負上責任,對白思華在戰事中面對的處境和遭遇予以同情。新加坡福康寧有小徑白思華路,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