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博物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三省博物館是1926年成立於中華民國奉天省奉天市,於1928年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1932年滿洲國成立後被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館,並在1936年關閉。

歷史

1924年,馮玉祥發動甲子兵變。兵變後清遜帝溥儀被逐出北京紫禁城,原清室財寶被馮玉祥軍所奪。此後奉系軍閥的奉天省政府接收了奉天故宮的文物。[1]:50

曾任職於中華民國時期內務府清史館的旗人金梁於1926年提議在奉天設立「皇室博物館」,未得當局准許,而以「東三省博物館」之名籌辦,博物館以盛京故宮為場館,成立時崇政殿清寧宮、永福宮、衍慶宮、關雎宮、麟趾宮分別陳列鑾駕、祭器、樂器、雜品,文苑,武備。1928年5月5日向公眾開放,展出歷代帝王像。然而當時東三省政局不穩,導致故宮部分建築被佔據,博物館也被迫停止開放。[2]

1928年冬,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奉系軍隊撤出故宮,並且博物館得到了擴充。1929年4月5日,東三省博物館重新開放。[2]

1932年滿洲國成立後,將東三省博物館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館,博物館的藏書被送往國立奉天圖書館。1936年奉天故宮博物館關閉,所藏文物被送往滿洲國國立博物館[2]

關聯條目

參考來源

  1. ^ 中見立夫. 「故宮」30年. 満族史研究通信 (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室満族史研究會). 1997-03, (6). doi:10.11501/4428764 (日語). 
  2. ^ 2.0 2.1 2.2 故宫曾被瓜分成. 瀋陽晚報. 2006-10-31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