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臨泉縣
臨泉汽車南站
臨泉汽車南站
坐標:33°03′42″N 115°15′25″E / 33.06164°N 115.25695°E / 33.06164; 115.25695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安徽省阜陽市
設縣時間1934年9月
語源縣城濱臨泉河
政府駐地城關鎮
政府
 • 人大常委會主任於群
 • 縣長王飛虎
 • 縣委書記江利國
 • 政協主席孫曉偉
面積
 • 總計1,818 平方公里(702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 總計165.85萬人
 • 密度1,265人/平方公里(3,280人/平方英里)
語言
 • 母語方言中原官話鄭曹片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36400
ISO 3166碼341221
車輛號牌皖K
行政區劃代碼341221
本地生產總值(2023)¥489.1億
人均¥5043.5
毗鄰阜陽界首阜南,河南省沈丘項城平輿新蔡淮濱
網站臨泉縣人民政府

臨泉縣安徽省阜陽市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邊界,是中國生態示範區、中國綠色名縣。 臨泉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境內河流密佈,有鐵礦、粘土礦等礦產資源,景點有沈子國遺址、鮦陽古郡等,曾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截止到2017年底,全縣共擁有戶籍人口229.8萬人,總人口超230萬,是中國人口第一縣。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迎賓大道193號。

歷史沿革

臨泉,古稱沈地,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平輿縣;東漢永建元年(126年)置阜陽侯國;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年始置沈丘縣;明朝初入潁州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升為府,設阜陽縣,即為阜陽西鄉之地,在驛口橋(今老集)設府同知,在沈丘集(今縣城)設巡檢司。

民國23年(1934年)9月,析阜陽縣西鄉北起潁河,南至洪河,縱以茶棚大路、龍王堂、栗頭店、五坑集、歐廟集、會龍集、九龍溝以西設立新縣,因縣城濱臨泉河,故名臨泉縣,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改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解放初,民國36~38年,分置臨泉、泉南、泉陽3縣和臨泉市,統歸豫皖蘇區第四地委所轄。1949年3月,合併臨泉、泉南、泉陽縣和臨泉市仍為臨泉縣(包括今界首縣潁河南和阜南縣方集區),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陽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屬安徽省阜陽地區。

人口民族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泉縣常住人口為1658442人[1]

區位交通

臨泉縣地處華東、中原之間,黃淮海平原腹地,自古以來被稱為「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成為各類商品貨物、中西部資源和東部工業品東進西出的橋頭堡,南來北往的結合部。

鄭阜高速鐵路在臨泉縣設臨泉站。臨泉縣東距新興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京九鐵路上的最大編組站阜陽僅30公里,有一級公路相連,從阜陽搭乘大京九電氣化快車,8個小時可北抵北京,12個小時可南達香港。阜陽民航機場可起落波音737、麥道82飛機,首批已開通北京、上海、西安、廣州、深圳、武漢、合肥、黃山等航線。公路交通四通八達,106國道和4條省道穿境南而過,阜新高速縱貫東西。境內河道縱橫交織,經泉河水運網可直接進入淮河、長江。

行政區劃

臨泉縣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21個、2個[2]

城關街道、​邢塘街道、​田橋街道、​城東街道、​城南街道、​楊橋鎮、​鮦城鎮、​譚棚鎮、​老集鎮、​滑集鎮、​呂寨鎮、​單橋鎮、​長官鎮、​宋集鎮、​張新鎮、​艾亭鎮、​陳集鎮、​韋寨鎮、​迎仙鎮、​瓦店鎮、​姜寨鎮、​廟岔鎮、​黃嶺鎮、​白廟鎮、​關廟鎮、​高塘鎮、​土陂鄉陶老鄉

旅遊景點

  • 銀杏樹;在縣城的西古城處,銀杏樹約有千年樹齡,高20餘米,圍30餘米,九棱18丫,七十二枝叉。
  • 老街遺址;老街原名沈丘街,位於城關街道辦西北,以順河街為軸心貫穿東西。有着歷史韻味濃厚的街道,古街寬3米左右, 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踏着古人的足跡,觀摩兩側的老店鋪,褪色的招牌和木門也在述說着過去的繁華景象。
  • 柳家花園; 正在申報荷花的吉尼斯世界記錄, 荷花盆栽數量16萬盆世界第一。
  • 雜技村; 臨泉韋小莊;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2 個雜技團起步,經過發展,現在擁有馬戲團800個, 遍及全縣31城鎮。被評為「雜技之鄉」。
  • 臨泉魔幻動物園(洪荒獸園)景區; 臨泉縣城西白果樹向北1.5公里處

交通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