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書判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書判是指書寫判詞的能力,專指書法與判斷力,在中國古代寫毛筆字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以「書判拔萃」而言,書法的是能否在銓選中中選的重要條件之一。

唐代始有書判選士,貢舉時有書科,在吏部銓選時有身言書判,還有科舉時的書判拔萃。朱弁《曲洧舊聞》云:「唐以身言書判設科,故一時之士無不習書,猶有晉宋餘風。」。宋初仍有書判拔萃[1],但北宋中葉後,書法不再受到重視,僅加強對判詞內容的重視,如歐陽修所言「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今文儒之盛,其書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為爾」[2],甚至還有「假手」、「代書人」[3],南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亦載:「國朝不以書取士,故士亦鮮以書名家。」

註釋

  1. ^ 文獻通考》:「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六月下詔,令吏部銓選流內官一任三考以上,謹干無過,工書判者,試斷案五道,合格者授官。」又洪邁《容齋隨筆》言:「既以書為藝,故唐人無不工楷法,以判為貴,故無不習熟⋯⋯非若今人握筆據案,只署一字亦可。國初尚有唐餘波,久而革去之。」
  2. ^ 歐陽修《歐陽永叔集·集古錄跋尾》卷十五
  3. ^ 歐陽修稱:「竊聞近年舉人,公然懷夾文字,皆是小紙細書,抄節甚備,每寫一本,筆工獲錢三二十千,亦有十數人共斂錢一二百千,雇倩一人,虛作舉人名目,依例下家狀。入科場,只令懷夾文字,入至試院,其程式,則他人代作,事不敗則賴其懷夾,共相傳授,事敗則不過扶出一人,既本非應舉之人,雖敗別無刑責,而坐獲厚利。」(歐陽修《歐陽永叔集·集古錄跋尾》卷十五)